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公民道德素质,生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拓展生活视野,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其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实践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生活,用心灵去感悟其中包含的道德知识。  相似文献   

2.
教师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就是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小学生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联系生活,使学生参与到生活当中,在学到知识以后回归生活。本文简要阐述了品德与社会是如何联系生活,又是如何回归生活的。  相似文献   

3.
陈姗 《中国教师》2013,(12):67-68
<正>"生活化教学",即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性和反思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小学阶段,教师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为此,探寻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依托源自生活的事件促进真实学习过程、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品德与社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素质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意义。此次研究主要是阐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方式,希望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教师》2017,(28)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联系小学生生活的相关活动或游戏为载体,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所以,将小学品德与社会和生活相结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一、精选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内容相对枯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想方设法创新教学方式,改变原有的停留在教学课本内容的方式,通过自主地精选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把学生生活引入品德与社会课堂,将教材、学生生活与教学三者有机结合,最终通过教学帮  相似文献   

7.
8.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基本任务是对小学生进行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使学生热爱生活、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广、话题零散、知识点多,如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短短几页文字涵盖了中国百年近代史。由于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小学生普遍感到知识不好理解。又如五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把小学品德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主要采用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活动生活化、作业布置生活化的方法,使小学生们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探讨交流,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索求和对品德教育的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较好地提高品德教育课堂的针对性、时效性,最终达到智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生活化教学旨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寻找所学知识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和教育主题,关注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文笔者就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麻智勇 《中国教师》2014,(18):61-62
<正>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学生"德"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不仅要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更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就是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知识,挖掘其中的内涵。教师应将抽象的教学建立于生活经验之上,让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技能。对此,笔者从分析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不足以及改善途径等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认识。一、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1.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习惯采取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  相似文献   

13.
14.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反复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更应当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到现实的生活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成长。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并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设计《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视频必须注重回归生活理-念,从学生日程生活出发,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体现学生个性与自然、社会、家庭的内在整合。为学生打开一条通往生活的大门,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整体、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作为一名品德课程老师,在课程实施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做中学、做中悟的目的。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去思考,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要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迁移到教学中,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观念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积极推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建立多元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参与者,如何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逐步打破惯例对自我学科身份的认定和对其他学科的陌生感,提升课程资源意识,做课程资源收集的有心人,做课程整合的改革者呢?通过在品德学科教学中尝试性研究,逐步  相似文献   

18.
<正>实效性是课堂教育的一个恒久的主题。实效性是指课堂教学取得的实际效果和学习效率,它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效益是其核心问题。而品德课程的教学有无效益就体现在通过学习学生是否能用课中所学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并能融入当今社会,参与社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公民。我以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效性研究为课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这不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更要确保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细化阐述。  相似文献   

20.
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其课程基础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与实践程度。笔者借本文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之生活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