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大大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下面,就"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利用课程资源"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积累在生活中获得的语文材料";"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与学习和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乡土素材,就是长期积淀下具有浓厚本地色彩的各种文化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乡土素材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乡土素材乃是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生活中凡是承载语文信息的东西,皆可称之为"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将生活、学习相结合,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借助学生的形象思维,达到事半功倍、化难为易的效果。一、善用生活背景开启智慧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便是实现这一标准的真正体现。下面,就“如何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而,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鼓励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笔触从家庭、校园伸向变化万千的社会,让作文真正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社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写好观察日记中练笔学生生活在大千世界里,耳闻目睹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可谓是事事皆素材,时时为契机,处处有学问。我们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有意引导他们抓住生活提供的每次机会,用慧眼去观察,用慧心去存…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
"课标"中是这样解释语文课程资源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视、电影、网络、戏剧表演、各种展览等等,它涵盖了学生校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老师非常重视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课程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那么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一、整合生活资源,积累写作素材每一天的生活都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这是我们写作的源泉,但是由于许多学生对生活疏于观察并缺少随时地积累。因此,总感到选材难没什么可写。那么如何把学生丰富的生活资源挖掘出来,用于我们的习作呢?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图书、报刊、影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文化长廊、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普通话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普通话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它作用于语文课程,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对象和获得语言能力的目标,与语文课程之间存在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作文时常常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心中没有更多的写作素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并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为教育教学开发更多更广的资源。为此,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同时又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 ,便是实现这一标准的真正体现。下面 ,就“如何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学习思路传统教材的处理 ,不外乎两种方式 :一是依纲照本 ,逐课学习 ,完成教学任务 ;或者大胆的进行单…  相似文献   

16.
常州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它们是高职语文课程内涵的载体和可利用的宝贵财富.灵活、有效地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为学生创设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更能提供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听说读写及具有地方人文性的学习素材,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起来.本文就常州地方文化资源在高职语文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开发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史亚美 《考试周刊》2014,(94):49-49
<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作文只有从写真话开始,才能在真情实感中写出新意。由此可见,最好的作文素材来源莫过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所以,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是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但针对生活阅历较薄弱的学生现状,如果单从学生的直接生活中挖掘并积累写作素材似乎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发散思维努力挖掘写作的第二甚至第三源泉以获取多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它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样,要使作文的园地"水光潋滟",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涌入. 一、重视生活积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说的就是大量积累素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需要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学生的积累首先要向生活出发学生的生活就是家庭、学校、大自然等.只要引导学生去用心观察、体悟,一缕温暖的阳光、一株待放的花草……都会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19.
张琦 《湖北教育》2005,(5):38-39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资源与其开发、利用有专门的文字表述,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等。  相似文献   

20.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赣南存着著名的自然景观,还有深厚的地方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本土文化里的有益成分引入语文教学,扩大中学语文的课程资源的源头,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多样化和特色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