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孔子十分重视对《诗经》的阅读理解,发表过许多关于《诗经》的言论,现就《论语》中的有关言论择要介绍如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诗经》中全部诗篇的意义和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提要〕孔子概要指出《诗经》的主旨。△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忧郁而不哀伤。”〔提要〕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把握适当,符合中庸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关臣 《英语广场》2020,(7):37-40
框架语义学对理解原语文本、构建译文和评价译文质量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从框架对等的角度评价《天净沙·秋思》的五个版本的英文译文,通过分析译文中框架元素的增减、更换和框架视角的转换来判断是否存在漏译误译等问题,从而评价译文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在《二十四史》正文中被征引了十八次,频率相当高。但古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的译文,今人(译者)对这句话的理解虽然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又与古人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有下列三种情况:一是正文理解不误,译文也不误,凡9例;二是正文理解错误,译文也跟着错误,凡4例;三是正文理解正确,译文却理解错误,凡5例。  相似文献   

4.
在《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目的性对其译文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译者的主体创造性对提高译文质量和读者接受度至关重要;译者的主体限制性为译文设置了底线要求;译者的主体社会性又使译作具有译者社会性的烙印。所有这些,最终导致了《论语》译文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王莹 《海外英语》2010,(2X):118-119
该文通过对毛主席的诗词名篇《沁园春·雪》两篇译文—许渊冲和赵恒元两位先生译文的对比分析,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原作的意义,同时也兼顾了译文的音美与形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翻译佳作,对我们的诗词翻译实践工作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中国文学宝库·唐宋散文精华分卷》一书的编排体例、编写特点等方面,作了客观介绍和充分肯定;同时,也对该书注释、音读、译文、总案、集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商酌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孙春荣 《文教资料》2013,(26):29-30
《石曼卿墓表》在诸多中学语文试卷中频繁出现,网络上、中学语文试卷中多有译文.比较各种版本的译文,作者发现百度译文是多数译文的底本.然百度译文多有误漏,易误导读者.本文从文字、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对其中的误漏作深入探究,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8.
《警幻仙姑赋》是《红楼梦》中唯一的神话赋体语篇,文化语汇众多,蕴含多种修辞方式,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丰富。社会符号学侧重于分析译文中这三种意义的表达。本文选取了《红楼梦》中《警幻仙姑赋》的三个译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分析译者对译文的处理。这对其他译者把握典籍英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一诗可谓古代战争诗的开篇之作,也体现了《诗经》文本的显著特点。在《采薇》的英译中,庞德的翻译融入了许多自身对于儒家文化的理解,力求在汲取原始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西方诗歌创作。而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则力求做到"音美,形美,意美"。两者的译文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气质,给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哪种策略下的译文,较之原文,都必定有着一定程度的调整。发现译文中的调整,并将不同译者的创作加以比较,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出发,分别选取汪榕培与伯顿·沃森的《庄子·齐物论》英译本,以再现源文本的文学性为指导原则,结合源语语境,对《齐物论》中具有鲜明隐喻特色的英译句式进行案例分析对比,并试图从认知视角提出再现源语隐喻效果的参考译文。  相似文献   

11.
雷静 《海外英语》2015,(3):119-120,141
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出发,分别选取汪榕培与伯顿·沃森的《庄子·齐物论》英译本,以再现源文本的文学性为指导原则,结合源语语境,对《齐物论》中具有鲜明隐喻特色的英译句式进行案例分析对比,并试图从认知视角提出再现源语隐喻效果的参考译文。  相似文献   

12.
韩存新 《海外英语》2014,(5):115-116,125
文章以《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三种英译文为语料,结合并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当中的人际功能理论,从语气、情态两个方面对三种英译文进行人际功能分析,探讨三种英译文在忠实再现原文人际元功能方面的差异。分析表明许渊冲和朱纯深的翻译在语气方面略胜一筹,而杨宪益的翻译最忠实于原文的情态。  相似文献   

13.
<正>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书出之后,他的学生沈玉成同志凭一人之力,“不避举鼎绝膑的危险”,替杨先生完成《左传》译文部分的工作,写成了四十万余字的《左传译文》。清末学者严复讲过:译事三难信、达、雅。读罢《左传译文》,觉得译者基本上是实践了他自己所订“偏重于‘信’,行有余力,才考虑兼及‘达、雅’”(见该书《说明》)这一翻译原则的。但是,四十万余言的鸿篇巨制难免白壁无瑕,细读之后,笔者觉得译文中有些句子误解了古人原意,有失于“信”。本文就译文中的这一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4.
《谋攻》是《孙子兵法》的代表作,阅读的人很多,影响也特别大。但对《谋攻》中的部分内容,却出现一些不同的翻译和评论。如对《谋攻》中的“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全”和“破”,大部分的译文评注是从敌国来理解的,只有极少数的译文和评注是从本国来理解的。对《谋攻》中“一胜一负”的“一”字,在一些译文和评注中也出现了分  相似文献   

15.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多种不同的英译文。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手段。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译文文本,文学翻译中一本多译的现象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冯安华 《海外英语》2014,(17):134-136,159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理论为指导,从体现人际功能的情态和语气系统对比分析《红楼梦》中薛宝钗的诗歌《临江仙》。分析结果表明《临江仙》的情态意义比译文具有更多可能性,语气意义比译文强烈。  相似文献   

18.
何笑荧  宫丽 《现代语文》2015,(3):139-141
本文以《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所作《好了歌》及其两个权威译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以下称"杨译")与David·Hawkes、John·Minford翁婿的译本(以下称"霍译")为研究对象,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以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抽象与具体作为分析依据进行探讨,旨在得出杨与霍在翻译过程中各自注重的翻译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反映出母语思维对翻译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影响。目的在于加深对原作和译本的理解,有助于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画皮》译文"Painted Skin",意在探讨译者对文言文英译的处理方法。强调为了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应采用多种策略,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画皮》的文化和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