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视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实践是德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德育效果的试金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德育实践的重要意义,采取"义务劳动"、"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多种德育实践形式,从而提高德育效果和广大学生的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2.
要搞好高校德育的创新,就要树立"以人为本"和"四育人"的德育新理念,强化"爱国教育、诚信教育、环境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新内容,实施"强化德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创网络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新领域、健全德育管理与评价的新体系"四位一体的德育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目的变工作"、"全员成孤军"、"知而不行"、"首而无位"等状况,究其根源是德育目的意识迷惘,因此,要更新德育观念,确立德育目的意识,通过形成德育观念更新机制,建立德育参与融入机制等措施构建高校全员参与的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中小学创建德育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助力。利用"互联网+教育"在线平台,构建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补足正能量。运用"互联网+德育"在线平台,实现活动性德育和学科性德育的有机融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开展线上德育班会课、成立线上德育社团、开设线上德育咨询服务、应用"网上家长空间"平台为家长释疑解惑、设置网络"德育会客厅"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创新学校活动性德育模式,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研究与评价》2013,(5):77-81,76
该课题采用系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高校"德育为先"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高校的"德育为先"之于教育,强调的是深入地完成其德育的功能与任务。"德育为先"要求优先渗透思想道德认知,优先培养思想道德情感,优先树立思想道德信念,优先塑造思想道德意志,优先养成思想道德行为,让它真正地深入人心,发挥德育应有之功效。高校的"德育为先"之于教育,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功能与任务。对此,该研究提出,高校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的思想观念要切实更新,德育目标要循序渐进,德育内容要丰富拓展,德育方法要不断创新,德育路径要独辟探索,德育组织要适时完善,德育制度要健全体系,德育队伍要重点建设,德育投入要持续增加,德育机制要优化运行,德育评价要科学客观。  相似文献   

6.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内涵区别是德育目标传递方式不同。二者主客体关系区别是:显性德育的德育主体"可视",德育客体是被动"接收";隐性德育的德育主体"隐形",德育客体是主动"接受"。二者功能区别是显性德育侧重强化德育社会性功能,隐性德育侧重增强德育个体性功能。显性德育的优点是快速、广泛,实施周期短,易于操作;局限性是"灌输"色彩浓厚,效果难持久。隐性德育的优点是避免硬性"灌输",效果持久性强;局限性是难实施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实施周期长,操作难度大。  相似文献   

7.
一、中学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德育认识存在误区 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等与德育直接相关的因素对德育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如有的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做人"的功利思想;如社会上认为"德育万能",德育效果能一蹴而就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瓶颈及优化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重大改革,针对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形成"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确立贴近现实的德育目标、拓展与时俱进的德育内容、尝试科学高效的德育方法、实现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建立系统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加强网络辅助的德育功能、创设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打造高素质的德育师资队伍、强化"四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等优化对策,从而完善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德育一直是排在首位的教育形式,但同时,德育也遭到了最大程度的质疑。德育被虚化、表面化的现象还较为严重,"被动德育"、"一厢情愿的德育"还较为普遍。德行是受心理支配的。"动心"是德育的"魂"。一味地以规范"行"来触动"心",那是"法律",而发自内心的行为改变,那才是德育。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德"的主要内容,在小学德育活动、年段会、主题班队和学科教学等方面,研究全员德育、全科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的落实方法,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习惯养成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两翼",从德育方向、德育思路到德育实践,再到主阵地的学科教学活动,寻找"儿童化、活动化、学科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空...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我校不断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引导教师逐步从"制约性德育"转向"主体性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实效。在德育标准、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德育管理  相似文献   

12.
"获得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象化表达,也是检验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德育获得感缺失的现状,本文从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德育实践等视角寻根究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思想、推动德育中的"两个转变"以及建构"三位一体"德育格局方面提升学生德育获得感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一种对于理性的建构。知性德育的极端化导致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使德育走向抽象化、虚假化和失范化。生活德育在批判知性德育的同时,将德育泛化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生活"割裂,使"生活"概念化、理想化和绝对化,跌入非理性的泥淖。实践理性德育汲取了生活德育论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性德育论的合理成分,把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关键,将意志的自律视为德育的根本指标,使普遍的道德法则深入人心,成为人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4.
当代学校德育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物化"倾向,这种倾向降低了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桎梏了学生德性的发展.为把德育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当代德育必须实现从"物化"到人本化的转向.人本化德育是以人为本的德育.人本化德育要求德育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与评价等都要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5.
李紫红 《学苑教育》2020,(6):89-89,91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对幼儿进行德育启蒙教育十分重要,开展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载体之一是园本化德育课程。幼儿园根据园本实际自主构建"立体化"的园本德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基于儿童本位、关注幼儿成长、进行无痕渗透的策略让德育内容有"深度"、让德育活动有"厚度"、让德育空间有"广度",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化哲学提供了超越传统德育课程理解的实体本体论与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方法基础。通过对德育课程知识"空壳化"、德育课程资源"单一化"与德育课程实施"无人化"的现实批判,借鉴文化哲学的方法原则,提出德育课程变革就是摒弃教授化德育课程走向学习化德育课程,确立学习化德育课程知识观、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观与德育课程实施的学习者本位观。这体现了学习化德育课程的人本取向,确立了学习化德育课程提升人的精神生命的文化优化实践活动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7.
贾彦琪  汪明 《现代教学》2015,(Z2):55-60
学科德育是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道德引导的德育方式,与专门德育课程不同,具有"学科"和"德育"的双重属性,且在德育主体、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和德育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区别于专门德育课程的个性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为学科德育弥补专门德育知识化、灌输化的缺陷提供了可能。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学科德育面临着自我迷失的危险,或忽视了自身的德育职能,或与专门德育趋向一致,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方面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18.
"双‘三维一体’"职教协同德育工程,坚持在职教德育工程构建中不仅要强调纵向"三维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协同,还要强调横向"三维一体"——哲学、科学、实践在德育中的结合、协调、同步;根据职业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用哲学把握德育方向,用科学优化德育过程,用实践实现德育目的,用家庭、学校、社会各子系统的全员参与来保证能起"德育"作用的各要素相互联系,产生协同效应,来促进、提高职教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严丽娜 《时代教育》2012,(13):234-235
近年来,"活动德育"的理论与实践备受关注,但在德育课堂教学方面著述不多。本文从把握"活动德育"的内涵与意义、定位学生与教师的课堂角色、"活动德育"教学与学生专业特点的结合以及"活动德育"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对"活动德育"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是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的。谈了如何实施绿色教育,以促进"三生德育"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