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朱金平  邹森 《军事记者》2009,(5):I0002-I0002
仅仅就那么一瞥,我的眼球就被这幅《母爱·地震》的摄影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它反映的是2008年8月30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发生6.1级地震后救援过程中的一个感人场面。这幅照片之所以能够获得第五届国际新闻比赛(简称华赛)年度照片及战争灾难类单幅金奖.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非常生动地记录和表现了一种震撼心灵的人间真情。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亲和力,不是记“写”出来的,也不是记“想”出来的,更不是记“装”出来的,而是记心灵深处真诚的流溢,自然的进发。先有“心”的亲和力,后有“人”的亲和力,再有“”的亲和力。只有在这种感觉、这种层面、这种程序中寻找和产生出来的亲和力,才是强大的、深沉的、久远的;才是读真正需要、记真正追求的。产生这样的亲和力,最需要、最管用的就是记有颗永远为普通群众而跳动、而滚烫的心。用句新话说就是:记,要让心灵与普通群众相融通。  相似文献   

4.
作为记者,在采访中难免会遇到被采访对象拒绝的尴尬。打破僵局,开启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记者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孤儿,尚未出生,父亲早逝,九岁的时候,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因贫病而死。  相似文献   

6.
陈曦 《中国记者》2018,(2):91-91
2017年8月1日,我带着一身尘土,从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回到北京。下车瞬间,我抬头望着高楼,突然无比怀念在朱目和的17天。这17天对我是一次洗礼。  相似文献   

7.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8.
《新闻三昧》2005,(1):F002-F002
2004年12月2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袭击了人类——印度洋海域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等8个亚洲国家和一个非洲国家遭受地震海啸的重创。截至2005年1月中旬,上述国家死亡人数已超过15万人。  相似文献   

9.
10.
一句话可以让你笑起来,一句话也可以让你跳起来。一句含义深刻、发人深省的话出现得是时候、是地方,就会像一次"爆炸",震撼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12.
“娱记”这个词,似乎带点儿黄色幽默的味道。一说这个词,新闻圈里的人都别有会心。好在“娱记”们都是跟得上潮流的人,心胸开阔,不在意这种“黄帽子”,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戴上自嘲,也是一乐。 “娱记”们都很辛苦,因为得四处奔走去“追星”,不追星们跑,就没抢眼的新闻。“娱记’”们可以说是职业追星族,有了新闻圈里的职业追星族,才有那些沸沸扬扬乃至五迷三道的业余追星族.如此.报纸、电视不但多了读者和观众,娱乐界也旺了人气和财气。所以,歌星、影星和“娱记”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娱记”会不吝笔墨宣扬明星,…  相似文献   

13.
当一个重大历 史事件发生的时候, 有幸身临其境、直击 其事的记者,也就成 了历史的见证者。而 要当好历史的见证 人,还必须具备相应 的历史感。 何谓历史感? 窃以为,对于记者 来说,历史感就是 把新近发生的事实 放到历史的座标中 去审视、去认知的 能力,或者反过来 说,是从历史的角 度、用历史的眼光 来判断、把握眼前 新闻事变的历史价 值、历史地位、历史 意义、历史影响的 能力。在新闻作品 中,记者的历史感 就转化为报道的历史纵深感、历史厚重感、历史沧桑感等等。 2000年6月13日朝韩峰会之后,湖北日报社同仁从国际互…  相似文献   

14.
选择社会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报道,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抓住读者,让读者爱读爱看,这几乎是每个记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常识。但是,在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报道中,仍然有一个如何选择切入点的问题。切入点选好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择难点中的“亮点”。社会的难点就是我们报道的重点。怎样才能报道好这些难点,这就需要我们精心思索,从难点中去发现“亮点”,以  相似文献   

15.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6.
记者神圣的使命是挖掘事实真相。然而,真相并不是很容易挖掘的。特别是在揭露阴暗、打击丑恶的时候。试试隐性采访,或许能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17.
令人心寒的“震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评论作品《“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一文(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6月)后,笔者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强大的寒意。为什么?。请看邵全海在文中写道:“据《上学》的作者———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讲,他第一次看到这种‘绳桥’时就惊呆了,那感觉只有一句话:触目惊心。后来,一种责任感使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拍摄出真实而感人的瞬间,多次与孩子们同行,在惊险的‘绳桥’上走在孩子们的面前,一手抓钢丝,一手拿相机,冒…  相似文献   

18.
天曦 《青年记者》2004,(11):9-9
我喜欢文学,因为文学是感性的。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觉得感性的文学适合我。做记者之前,我不懂一个感性的人是不适合做记者的。但是,我执意地要做一名记者,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是那么神圣与光荣。只要有一天哪怕给我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不会放弃。我就是抓着那百分之一的希望走上了记者的道路。在我开始自己的记者生涯时,我是一个多么感性的人啊!  相似文献   

19.
我的笔记本电脑落在出租车上了,我想我永远失去它了。  相似文献   

20.
《新闻导刊》2006,(4):I0001-I0001
2006年,一场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向我们肆虐袭来。7、8月来,巴渝大地烈焰似火、酷暑炙烤,不少地方溪河断流、禾苗焦死、草木枯萎、山火频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