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遇到了困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题也应从多个方面来努力。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已推进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却仍然沿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观念和做法,这是造成当前农业职教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寻求改变这一状况的对策,有必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研究其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职业教育的变迁过程、特点及相应的发展对策。一、比较的时空选择空间的选择。本文选择了三类国家和地区,第一类是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2.
<正>看完第一部分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知道,龙是一种古老的、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早在几千年前,龙就与中国人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古人为什么会选择龙,让它成为我们民族的“代言人”呢?这其实和古代的农业社会有着很大的关系。农业的选择:最重要的吉祥物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华夏文明也是从农耕文明起步。想要发展农业生产,就离不开温度和降水这两个关键的因素。而中国位于北半球,土地广阔,  相似文献   

3.
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引向社会化、产业化的合作轨道 ,是邓小平“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基本要求 ,也是解决“三农” (农业、农村和农民 )问题的根本选择。这一过程方向只能是“自由人联合体”。障碍这一过程的因素很多 ,但根本障碍不在“经济” ,而在“政治” ,即“统分结合”下“统”之“超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利国利民,农村职教在目标定向上,应面向“新农民”、面向“新农业”、面向“新农村”,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选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一、同类型课例的选择与方案设计 选取“农业的区位选择”与“工业的区位选择”两个课例。区位问题是高中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主干知识,涉及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城市等区位,这两个课例教材编写结构十分相似,课堂教学环节基本相同,是典型的同类型课例。从课标要求看,都是区位问题的实证研究,属各自单元中的重点课例,且是后续章节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具有教学研究课的典型性特征。因此认定这两个课例研究具有较大正迁移价值,对于其它“区位问题”研究具有较明显借鉴作用,学生也能从中掌握此类问题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技术和制度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农业应对入世,在经营机制上的又一次转换。这一转换如能成功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要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进行,必须有适当的技术选择和完善的制度保证。在技术选择时应根据国情选择能增加就业的土地扩大类技术,而在制度创新方面则应侧重激励制度、资金保证制度、劳动力培养和流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要建立起一支稳定、现代化且具备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农业人才队伍需要大量经过体系化培养的农业人才作为支撑,而农业职业院校则是培养这一人才体系最佳的选择。传统的农业职业教育模式在现代化、多元化人才需求的情况下已显现出一些弊端,多维度“嵌入式”农业教育模式作为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实践与应用结合不足、理论无法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业技术进步具有三条不同的路线选择,要依据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和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因地制宜,择宜而取,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此,从根本上说,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只能是“非均衡、动态式、中性型”,这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技术进步路线,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 本世纪末,我国发展农业的战略目标,就是通过农业技术的选择,建立适用、低耗、高效、防污染的农业技术体系,从而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标准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当前农民技术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一、要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体系的战略转变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有许多特征,如生产工具的机械化、克山县生物技术的大量应用、化学工业的广泛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即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在不改变农村基本格局的前提下去谋求农村有限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方面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在战略选择上必须接照新均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走出一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以农业为基础,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毛泽东农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结合《邓小平文选》的学习,试对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一农业思想加以简析。 “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他认为农业是人类衣食的主要提供者,“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也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以来,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多予、少取、放活”。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初步得到了缓解,我国在总体上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最大的突破口选择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9亿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农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这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最近,增城县某初级中学曾对本校三个年级1177名学生作了题为“职业理想选择”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出,问卷栏里设有十个职业让学生选择,但只有初一级三个学生选择了农民这一职业,占该级被调查者的3%;而初二、初三这两个年级选择农民职业的竟没有一人。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镇,学生不愿当农民的现象都很普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曾一度忽视农业教育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本单元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单元教学重点 (1)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材是通过"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不同的农业景观图的差异对比而导入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知识点的.通过启发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典型知识点引人法.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很容易通过气候和地形因素的对比而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关注:①什么是区位?②农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③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全国中等农业学校试用教材《栽桑学》(浙江嘉兴地区农业学校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年8月出版)有一说法值得讨论。 该书第133页第一行有这样的描述:“用手捏开砧木斜面,使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成袋状,选择与砧木大小相适应的接穗头,以斜面对着皮层方向慢慢插入……”该句中的“皮层”一词所指不够明确。除该处以外,在嫁接一节中,还有多处出现这一说法。 其实“皮层”的本意是指在植物根或茎的初生构造中,表皮以内,中柱以外的薄壁细胞层。在形成次生构  相似文献   

16.
创建“三个中心”发展农业技术教育龙灵渊,文玉书要迅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优先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创建“三个中心”是一条可行的路子.一、创建农业技术教育协调研究中心根据大农业、大科技、大市场的需求,教育对农业科学技术进行选择性、针对性传递,塑造现代化的农民...  相似文献   

17.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系统分析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一、农业区位的概念读课本“图5.4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及图下小字说明,问:从自然因素分析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农业类型不同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除了自然因素外,社会经济因素如劳动力的特色、素质等差异也影响两地的农业类型。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区位。“区位”包括两层意思:图中的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是指位置,是从微观来谈农业区位,它们的农业类型分别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二是指分布状况,是从宏观来谈农业区位,即耕作业或畜牧业与其他事物…  相似文献   

18.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在经国内外实践证明之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但在具体实践中收效差异较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对农业产业化这一问题的一些基本内容的界定上还有一定的分歧,在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问题与对策、基本模式、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径、皖江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模式选择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学科视野开阔。案例选择精妙 1.案例选择和组合精妙 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脚本,适当的案例选择有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并关系着案例教学的成败。《世界地理案例研究》全书选编有16个案例,从不同空间尺度分析,教科书中案例设计排序由近及远,从英国国内的“剑桥现象、煤矿、泛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改变、农业在约克郡的山谷: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以来,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多予、少取、放活”。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初步得到了缓解,我国在总体上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最大的突破口选择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9亿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农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这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