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就是在描写事物、说明道理或论证观点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或观点来打比方,使描写生动形象,说理形象具体,论证浅显易懂。比喻通常都有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比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  相似文献   

2.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使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变成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使平淡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人易于理解,印象更深刻。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修辞手法,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巾常用到它。提及它的作用一般概括为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具体。但如果细细品味,比喻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略有差异。下面分别谈谈比喻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比喻,即打比方,它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要说明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和讲解可以使学生学到知识,但印象不深。我试着从农村学生的感知出发,偶尔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且和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比喻。虽然不是很确切,但易学易懂,富有情趣和意趣,形象生动,且有其特殊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文的文体主要是由表达方式来界定的,即以记叙为主的是记叙文,以说明为主的是说明文,以议论为主的是议论文。这其中记叙文有六要素之说,  相似文献   

6.
孔予整理古籍,编纂五经,首开体分类之先河;刘勰《心雕龙》集体研究之大成。但中国古代仍未建立起“乘一总万,举要沉繁”的体分类系统。到了现代,将体分为学之和实用之,存在分类标准不统一的逻辑问题;实用又分为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应用等类,标准也不统一,又与实际运用的具体章脱节,更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危害。总之,科学的体分类系统尚未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7.
比喻,即打比方,是指用某些有类似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在初中物理教和学中,常见的比喻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招数指津]同学们在中学阶段.主要接触了三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因此,抓文体特征,不失为一种解读文章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比喻这个修辞格用途广泛,用于议论叫比喻论证,能把道理说得更透彻;用于诗歌,能把意境开拓得更深邃;用于记叙文,能使描述的事物形象逼真,使刻画的人物活灵活现。但不管用于何种文体,其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三类:  相似文献   

10.
比喻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好的比喻可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明,使事物的特征形象具体,让人回味无穷,进而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一、比喻要贴切。比喻的事物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某种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一、比喻论证与比喻修辞 可以说,修辞学中的比喻辞格和议论文中使用的比喻论证是一对孪生姊妹,因它们各自的本体和喻体都是两类本质不同而仅仅是相似的事物。它们都有使言情、说理生动形象的作用。但二者又有明显区别。比喻辞格是语言修饰,是使语言生动形象化的手段。比喻句往往是单个的句子。例如郑愁予《错误》中的诗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那种“等待”“寂寞”写得十分生动、逼真。那种“等待”,那种“容颜”,  相似文献   

12.
浅谈“形象比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对比讲解,将较为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具体化。用语言的魅力吸引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写章就是回答问题:写记叙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写议论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写说明是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各种考试的作文命题多以“自选文体”为主流,学生面对此要求,完全可以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自选文体”并非就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也应根据题目要求和自己所长,确定某一文体,或记叙文,或说明文,或议论文,千万不能写成四不像。因为恰当的文体,犹如得体的衣装,它会让人赏心悦目,令人耳目一新。下面就文体的选择谈谈我个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在不同的事物中间寻找和表现相同方式的修辞方式。其作用大致有三:一是经过联想的点化,把差异最大的事物出入意料地结合起来;二是强化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三是使抽象、难以描摹的对象具体鲜明化。但比喻也并不是墨守某一手法模式,而是一种很具有创造性的辞格,细细品味,可以获得很多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6.
说明文阅读是有规律、有方法的,关键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叫做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强调的是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这两年全国及各地高考作文大部分是话题作文,并且大部分是“文体不限”或“自选文体”,只有湖南省的作文要求是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这对于平日写惯了“淡化文体概念”的考生来说是一大难事,很多考生写记叙文不是记叙,写议论文不是议论,写的只是以某物作为线索串起几个片断来抒发情感的片断散文。因此有些考生语文高考失误。  相似文献   

19.
何兰 《语文知识》2011,(1):40-41
人通过学习可以改恶从善,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运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等多种比喻手法阐述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使逻辑严谨且说理周密的议论文以形象生动的形式、通俗透辟的论证、朴素简洁的语言独树一帜,成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20.
张登来 《学周刊C版》2011,(2):185-185
一、考点阐释 所谓“文体”,是指《考试说明》中提到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用应用文等文章体裁。“符合文体要求”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二是指所写文章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无论是哪个意思,同学们在选定了文体之后,就一定要按着该文体的规则和要求行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