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喆 《教育教学论坛》2020,(17):145-146
该文根据教育部指出要"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专业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的精神,针对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三全育人"为引领,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培育卓越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以"闭环"机制为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几方面的建设思路,以期为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手段,也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固化"。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基于海德格尔的"让学"思想,提出"‘让学’课堂新常规",践行"轻负担、高质量、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让学’课堂新常规"以生为本,从"让热爱""让实践"两个层面改变了课堂价值取向,催生了新的教师行为,构建了新的课堂关系,形成了校本特色教育。"‘让学’课堂新常规"为教师课堂实践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具体操作方法,在各学科的操作中,因学科特质形成不同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把这一核心理念概括为四个字——得心应手,还对此进行了阐释,即"‘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既是‘得心’的源头,又是‘得心’的渠道;‘进行创造性表述’的实质是从‘得心’成果向‘应手’转换的要求,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则是‘应手’所要达到的目标"。认真研读课标理念和名师阐释,我觉  相似文献   

4.
胡昕雯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5):39-40, 105
由《园冶》的文本出发,分析"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中国园林设计基本理念及其所体现的审美特点。将建筑美和自然美有机精巧结合的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不仅表达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理念,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生存追求。  相似文献   

5.
"一流"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即是一种意义和理念的表述,也就是最好的、最棒的.它被人们熟悉、认知、内化,最后表现为一种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对创建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践的角度看,大力倡导"一流"的理念,创设争"一流"的氛围,鼓励争"一流"的特色,勇于展示"一流"的成果,赋予"一流"以中国色彩,将是我国大学实现世界"一流"目标的关键,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和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6.
<正>时下,"校本"早已成了我们谋求教育理性发展的关键词。"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是"校本"的实质。其实,它们也是校本教学研究开展的三要义。我校的特色建设历程,走过了"‘九五’尝试中寻找到的‘环保项目’——‘十五’明确中坚持的‘环境教育’——‘十一五’积淀中生发的‘绿色教育’——‘十二五’规划中上位的‘生态教育’"的过程。诚然,我校的教学研究活动的构想是以"生态教育"理念下优势生  相似文献   

7.
"经过两年‘以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式’培训,让我收获了自我认知、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也促使我实现了从‘职业’到‘专业’的转身。"日前,在淄博市张店举行的"本土教育家工程"第一阶段结业典礼上,凯瑞小学校长翟克兵发自  相似文献   

8.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6):106-129
自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为"双一流"建设)以来,为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很多省市纷纷"砸"钱,投入巨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努力实现本地区高等教育局部高端突破。一场大学教育改革大讨论的热潮被全面引发。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是需要"砸"钱,但是"砸"钱就能"砸"出来吗?一流大学的成长逻辑是什么?一流学科的发展逻辑又是什么?国外有哪些成功经验?基于此,本刊编辑部组织"‘双一流’是靠钱‘砸’出来的吗"的讨论,邀请高校的部分教授、专家和学者,聚焦话题进行思维碰撞、观点交流并精选其中15篇争鸣稿刊发出来,以飨学界同仁和读者。目的是:厘清"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意蕴、特征与表现,把握"双一流"建设的理性认知、管理、政策脉搏,探索"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逻辑,审思"双一流"建设的误区,提炼"双一流"建设的科学方法和路径。促进"双一流"建设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9.
<正>在今年召开的"科技四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6月1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相关措施,就摆上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讨论桌,来自不同科研机构的负责人讲述了他们遇到的政策制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一流科研机构、一流高校、一流科技成果从来不是靠政府部门‘管’出来的!必须进一步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大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吉林特殊教育实验学校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形成了“立足聋校,实践爱心教育,以‘十个带着’走向学生”的先进工作理念,并积极倡导以理念引领实践。通过行之有效的实施模式全面提升了班主任的素质,打造了一流的班主任队伍,从而实现了为聋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认为"佛经译文中表示指代的总共只有三个词:‘是’、‘尔’、‘彼’。‘此’和‘斯’很少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不用了。"笔者从统计的数字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讨论"此"、"斯"、"是"、"彼"、"他"、"他人"等几个指示代词的用法,揭示了东汉汉译佛经中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对许文作了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牢记‘国之大者’"。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后面,深刻阐述"牢记‘国之大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结合职责使命和工作实际,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之大者"的重要论述,从政治性、战略性、价值性、实践性等四个维度学懂弄通做实,做到履职尽责担当。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其质量高低对高等教育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育部明确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行动目标,以期提高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金课"这一命题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现状的客观审视与精确判断,对今后大学本科教育发展和一流本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作家受世俗利益诱惑融入到世俗化写作洪流中,放弃文学"求真"、"扬善"、"崇美"的原则,作品呈现出价值错位现象。它们将部分"真实"视为整体"真实",亵渎了文学之"真"。除"求真"之外,文学还应该扬"善",而它们却转向对"恶"的张扬。文学陷入"失‘真’、乏‘善’"的怪圈后,自然伤及文学之"美",以致文学表现出"恶美"现象。既然文学远离了真、善、美的价值诉求,那么传统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就被扭曲了。这样文学呈现出"失‘真’、乏‘善’、恶‘美’、变‘形’"的镜像,损害了文学的美学价值,危及了文学的生存,应引起学界、作家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与梅洛-庞蒂来自中西方不同时代与不同文化背景,他们的思想却超越时空的限制,以一种特殊的"机缘"联结在一起。"不言之教"与"具身学习"两者在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一种现象学的态度看待教育问题,即回归"生活体验"。比较二者,可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探索‘身心合一’的可能""教育教学平台的开放:拓展‘多维空间’的可能""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型:发掘‘相互对话’的可能"三个方面探讨教育回归"生活体验"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6.
强化“学员主体”理念是军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于面临教学困境的任职教育来讲,重申‘‘学员主体’’理念是任职教育的必然选择,对于指导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黄俊杰教授在《21世纪大学理念的激荡与通识教育的展望》一文中,针对当今大学通识教育注重"开拓视野"、"获得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等"效益观"和"工具论",提出,"我们居今日而言‘通识教育’,应将现在流行的‘工具论’教育哲学,翻转而为‘非工具论’的立场,我们才能直探通识教育的本质,才能掌握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这里值得商榷的是:在实践中,"工具论"与"非工具论"是否必然表现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作业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对话活动。作业评价的理念、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业实施的效果。南京市雨花台区以"从‘达标’走向‘成长’"为作业评价理念,建立评价新方式,探索区域实施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本文试图从"‘游离式’情境,虚伪的经验;‘封闭式’情境,僵化的经验;‘纷杂性’情境,多余的经验"三个无效情境的现状分析,以及"还原真实情境,积累‘求真性探究’经验;设置开放情境,激发‘萌芽态创新’经验;回归简单情境,追求‘简约式智慧’经验"三个有效情境的策略构想来举证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三个我     
<正>一天,孙子问爷爷:"什么是灵魂?"爷爷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爷爷的爷爷讲给爷爷听的:"据说我们身体里有三个‘我’,这三个‘我’引领并保护着我们度过一生。第一个‘我’是最冷酷的,是周围人看得见的。第二个‘我’是最温暖的,只有最亲近的人才能看到。第一个‘我’和第二个‘我’总是在为对人的控制权而争执,他们的斗争唤醒了人们内心的怀疑和恐惧,而只有第三个‘我’才能协调前两个‘我’,使他们和谐相处,没有人能看见第三个‘我’,有时我们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