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上个世纪末起,中国媒体的管理模式开始进行调整。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媒体形象的塑造逐渐被重视,部分媒体开始仿效企业进行品牌建设的尝试。于是,一向被人“公关”,“为他人作嫁衣”的媒体开始反客为主,尝试运用公共关系手段,树立媒体自身形象,宣传媒体品牌特征,“为自己做嫁衣”。  相似文献   

2.
翻新节目和举办活动是各家广播媒体应对激烈竞争,提高影响力所善取的两大举措。随着竞争的加剧,做活动受到了媒体的特别重视,并且做活动也有了一些时尚的称呼:“媒介推广”、“媒介营销”、“办立体广播”、“办看得见的广播”等等。这些时尚的称呼不仅仅是对活动叫法的改变,而且也反映了广播媒体做活动目的的变化——已经由单一的扩大影响向塑造品牌、推销品牌、培育市场等更广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人、媒介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对传统的企业公共关系管理形成挑战。社会化媒体时代,企业公共关系需要实施“S0S”战略:企业要与360度利益相关人形成“共创、共生、共享”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4.
王禾 《新闻前哨》2005,(9):57-58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做”功固然重要,“唱”功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唱”功,说到底就是要做好企业的对外宣传。企业对外宣传,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如广告、公益活动、新闻报道等。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实现企业对外宣传的目的,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满足媒体需求作为社会经济的一分子,企业的活动及其与社会的各种联系,也是大众媒体日常新闻报道的重要资源。大众媒体  相似文献   

5.
时下,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日新月异,网络媒体迅速崛起。广播作为传统的大众媒体,在经历了一段坎坷而刚刚复苏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广播界的一道新课题。广播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广播是一种“只闻其声,不见人和物”的媒体。这使广播在受众中有一种神秘感,但在感性上、直观上、加深受众记忆上,又成为广播的软肋。为了避广播之短,广播人提出了“看得见的广播”的概念,就是要使广播既能“耳闻”,也能“目睹”。为此,广播人进行了不断认识、大量探索和努力实践,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吴国跃 《中国广播》2007,(12):40-4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在“中国广播改革20年高端论坛”上演讲时,针对“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以及当前许多广播人看不清广播自身特点,毫无方向地与报纸、电视、新媒体竞争的状况,提出了广播“回归”概念。其中心思想就是:广播媒体首先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善做的事、能做的事,然后再谈更高层次的开拓和创新。尤其是在节目内容的“回归”上,应该做好三个基本种类的节目:一是做好新闻,二是讲好故事,三是放好音乐。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的第一年,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成功地举办了一次“广播节目创意策划大赛”,征集到的417件文案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次大赛对广播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①广播媒体经常性地进行各类社会推荐性活动,以引起社会各层面的关注,这是扩大媒体自身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方式。②广播在社会上仍然有广泛的影响力,关键是广播人要把听众群的需求变化研究清楚。③广播要做大做强,必须重视从群众中吸取智慧。④面对各种媒体的竞争,广播要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与电视、报刊、互联网这些媒体相比,及时、互动、覆盖面广、贴近性强、服务性强这些优势让广播这个“老字号”媒体在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视直播的广泛应用,报刊发行网络的日益发达,互联网传播速度之快,信息量之丰富,都证明了广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并不是绝对的。面对新的形势,需要广播媒体间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大广播”,这是广播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黄旭曦 《视听界》2006,(1):171-172
“以人为本,与您同在”体现了未来广电经营的核心理念。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就广播发展而言,“以人为本,与您同在”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性的观念转变。近20年来的广播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对人的升华的过程。广播越向前发展,对于人的重视程度越高,广播媒体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对听众的竞争。回眸广播一路前行的历史,20年前,广播听众是被教育、被感化的对象,广播节目向他们传授知识、传递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广告、市场的观念被引入传媒,在资本的原始阶段,广播首先把眼光盯向产业和客户,听众被作为是接受企业和产品推销的对象,久而久之,听众有…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认识事物方面,视觉往往比听觉更胜一筹。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还有“百看不如一听”的时候。作为一名广播记,重视广播音响的运用,充分发挥广播音响的优势,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媒体记的技能,也是最能“出彩”的本领。音响,对广播来说是最具个性的一种元素,在广播节目中,它有着十分显的位置,音响可以增强广播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使广播节目更具现场感和感染力,甚至还可以表现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11.
陆革文 《视听界》2014,(1):86-88
因为传播方式的制约,传统广播一直是听得见看不着。如何让广播不再做“盲媒体”,本文提出开门办广播的观点,并从宣传需求、受众需求、经营需求和人才建设四个方面探讨做“看得见”的广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邵宝钢 《视听界》2009,(1):101-101
广播媒体要在新一轮的竞争态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观点含量是其在“窄”中做“宽”,在“薄”中做“厚”,在“泛”中做“强”的关键,是广播让受众要听、好听、耐听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3.
贺燕 《青年记者》2006,(22):60-61
广播电视报作为周报,无法在新闻时效性上多做章,因此深度报道是广播电视报欲在媒体大战中争先的制胜法宝。近几年来,潍坊广播电视报虽经几次改版,但是一直立足于把深度报道作为自己的强项来抓。在报业竞争中,如果把握住了“新”、“活”、“变”、“近”、“准”这五个准星,那么深度报道这枚利器将无坚不摧,无往不利。  相似文献   

14.
李强 《视听界》2013,(3):127-127
DJ论道POINT 创新和创优之间的分野到底在哪里? 创新是现代企业前进的最大驱动力,作为创意产业的广播亦是如此。囿于历史久远(百年)、手段单一(只有声音),广播的创新不容易狂飙突进。可是,作为区域性的媒体,广播又在借鉴区域外媒体的创新经验方面有独特优势。因此,近年来国内不少广播电台纷纷举办规模较大的创新节目大赛.以期从中发掘出新的节目形态和样式,给内容生产注入新血。江苏台的“创意星主播”大赛、北京台的“赢在创意”大赛、上海台的“东方畅想”大赛拥有全国影响力,吉林、安徽等电台也在酝酿之中。  相似文献   

15.
张海燕 《新闻窗》2011,(1):56-57
随着传媒业“合竞时代”的到来,作为县级广播而言,如何抓住机遇适应变革,进而做强优势、重振雄风,是摆在广播人面前的现实课题。这些年来,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不仅经常看到因为“广播是弱势媒体”的社会偏见而产生的种种尴尬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广播作为弱势媒体,被其它媒体所排挤、冲击。从早期的电视、到后来的互联网,广播的空间不断缩小,受众也不断流失。因此,广播不能仅把互联网等新技术作为自己本身发展的辅助手段,而是要作为全新的结合模式来探索,才能摆脱目前低迷的状态,网络电台正是这方面的探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网络电台不能只作为“广播的网络版”或“为广播办一份全球性的、无需注册的节目报”目标而存在,而要成为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母媒体”的新媒体。  相似文献   

17.
陈熙 《新闻窗》2013,(2):88-88
随着电视、平媒、网络媒体等新型信息转播媒体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媒体市场。现阶段,我国的媒介市场在运行秩序和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漏洞,广播新闻编辑作为广播新闻单位组织机构中的重要力量,是“新闻产品”制作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生产者,广播新闻编辑职业技能的高低则直接左右和影响着“新闻产品”的真卖}生和质量。为了推动我国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广电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媒体编辑记者管理的意见》的通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政府对广播新闻编辑职业素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广播频率化,频率专业化”的推进,“经营广播”成为广播人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有专家明确指出:广播界正在努力“实现从广播经营向经营广播的方向转变”。在这个“经营时代”,广播人一方面依据行业的特点,努力挖掘着自身尚未开发的潜力,以图开发出更多更新的效益增长点;另一方面则向其他媒体学习借鉴,力图开发出广播衍生、嫁接产品,把广播产业、事业做强做大。  相似文献   

19.
刘磊  田凤  高源  高山 《河北广播》2007,(6):55-57
河北民广播电台台长杨兴盛曾经在多次会上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做强做大河北广播事业。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求得突破,应该通过我们全省广播系统密切协作,真正形成系统合力和媒体强势,打造河北“大广播”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秦晓庆 《青年记者》2017,(20):127-128
网络媒体给企业解决公共危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企业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网络媒体日益普及且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借助互联网平台对外沟通和塑造形象,已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公关人员的研究热点. 网络媒体时代企业危机传播的特征 网络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或超级媒体.①门户网站、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技术平台创新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模式,推进了企业公共关系传播方式的改革.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原有的媒体环境,使企业的危机传播具有了新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