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总第6期)载高国藩先生《敦煌本秋胡故事研究》一文,其中谓“敦煌本秋胡的形象最明显的特点,是采取有意的试妻结构来表现的。他在分离了九年回到家乡的桑园中会见他的贞妻,不是不认识她,而是一眼就认出了她。”  相似文献   

2.
秋胡戏妻的故事最早见汉刘向的《列女传》中,在该故事演变过程中,众多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到了秋胡妻的身上,对秋胡的形象则很少关注。元人石君宝在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中彻底改变了秋胡的形象,使秋胡由知礼之人蜕变成了一个无耻之徒,这与作品的主题、产生的背景和秋胡在此剧中的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秋胡戏妻”故事为原型的元杂剧《鲁大夫秋胡戏妻》,在艺术创作上作了大胆创新。它不仅增加了诸多人物,使秋胡、梅英的形象更加丰富、形象,还改变了故事的情节安排,使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改变的出现,一方面是戏曲冲突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源于故事所处时代的不同。突出梅英形象的需要和国人的大团圆意识。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如变文、话本、故事赋、俗曲等,属于俗文学即民间文学的范畴。它们的作者是社会底层的乡村“知识分子”和僧侣;它们的传唱者和宣传者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和僧侣,它们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作品和其他敦煌文献一样,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间所信奉的神灵,很大一部分原先是普通的凡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及其本身的内在因素,使他们从凡人上升为民间所崇拜、祭祀的神灵。在由人到神的这一转变过程中,民间传说发挥了桥梁作用。从闽南地区的妈祖、吴真人和清水祖师等神化过程,可见民间传说故事的广泛流传与民间信仰的形成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间的杨慎传说流传广泛,主要集中于昆明、大理、保山和红河地区,与杨慎在滇行迹大致吻合。流传于大理地区的杨慎故事相对独立,而昆明周边流传的杨慎故事与明代安宁人杨一清故事有混同情况。因杨慎、杨一清姓氏名号相似,再加上殿试之缘、杨慎拜谒杨一清以及两人与安宁的关系,故二杨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往往被“移花接木”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而此现象正好说明二杨在云南民间的广泛影响以及民间对他们的喜爱和崇拜。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满族和蒙古族民间广为流传的金马驹故事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体现了相互继承和借鉴的关系。在蒙古族民间流传的“金马驹故事”是故事的原型,在满族民间流传的这类故事则是“金马驹故事”在不同民族和地区流传中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桑女形象来自于远古的女神信仰,并在后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从而构成了一种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原型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桑女这一原型形象受到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移位”。“秋胡戏妻”故事是受到桑女原型影响的诸多作品之一,并且带有明显时代特征。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的方法,通过对于秋胡故事的考察分析了桑女原型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秋胡戏妻"的故事是中国的古老传说之一,这一故事经后世的不断转述,至元代时出现了石君宝笔下的杂剧作品《鲁大夫秋胡戏妻》,此剧既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之一角,同时亦反映了中原儒学及草原文化在作者身上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0.
"秋胡戏妻"的故事是中国的古老传说之一,这一故事经后世的不断转述,至元代时出现了石君宝笔下的杂剧作品《鲁大夫秋胡戏妻》,此剧既折射出当时社会生活之一角,同时亦反映了中原儒学及草原文化在作者身上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1.
石君宝的《秋胡戏妻》①是一部流传非常广的杂剧,其主要表现了在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之下,女性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妻纲"对她们的压迫,以及她们反抗这种压迫而不得的社会现实,其中还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矛盾。京剧《桑园会》②则是在《秋胡戏妻》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前者既有对后者的继承,同时也有很多创新的地方,使得两者之间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陌上桑》母题的嬗变及其整合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陌上桑》的母题既久远又丰富。大禹与涂山氏在“台桑”遇合的传说、《诗经》中很多诗篇所反映的桑中男女之事及《列女传》中“秋胡戏妻”等故事都是其母题。《陌上桑》的创作避开了前代“桑中故事”的套子,对上述母题作了全新的整合,体现出高超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志怪里的湖神婢女如愿,是民间俗信里的女神,又因使人如愿的功能,在宋以后逐渐成为文人诗作里理想的妾和幸福安乐的象征。在宋代话本《朱蛇记》中,如愿融入龙女故事,产生了云姐这一替兄报恩、满足主人公愿望、功成身退的龙女形象,使龙女故事更加贴近民间现实,成为龙女故事本土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朱蛇记》是最早的龙女报恩故事,同时又是宋代城镇说话艺术的遗留,直到明清时期仍在流传,和民间关联密切,影响了当代民间流传的龙女故事中的“赠女报恩”“意外得妻”“使人如愿”情节,龙女形象也因如愿的融入生发出更加符合民间想象的顺从、能干的特点,更具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乔蕾 《辅导员》2009,(23):28-28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中国特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这四大民间传说。后三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发源地,唯“牛郎织女传说”产生的故乡一直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5.
汉乐府《陌上桑》的本事、古辞、曲题别称,是一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依据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与汉墓壁画等文献资料,结合传世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陌上桑》古辞的本事即为汉刘向《列女传》中记述的秋胡妻故事,并在叙事上高度地典型化、艺术化;《秋胡行》虽也描述秋胡妻故事,但其曲晚出,被疑为咏史之作,且亦别称《陌上桑》,说明该歌诗假如有古辞且在汉代已存在,也本与《陌上桑》古辞同事同题;今传《陌上桑》古辞是经过自先秦以来民间集体创作、加工精炼而后在汉代定型的;其曲题在汉代称为《陌上桑》,其别称为取自歌诗首句的《日出东南隅行》或《日出行》,而《艳歌罗敷行》《采桑曲》或《采桑》是在汉以后拟作中产生的别称.  相似文献   

16.
自汉代以来,秋胡故事有个漫长的嬗变过程,是文学中的热门题材,敦煌本<秋胡小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本事流变,本文则从时间细节的改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两个方面,探讨<秋胡小说>的叙事艺术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之友》2020,(5):F0002-F0002
石君宝,(约1191年-约1276年),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元代戏曲作家。创作杂剧10种,现仅存3种:《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以写家庭、爱情剧见长。《太和正音谱》评其作品“如罗浮梅雪”。代表作《鲁大夫秋胡戏妻》,故事出自刘向《列女传》,但作了很大改动。写军户秋胡新婚三天,即被迫从军,妻子梅英采桑度日,奉养公婆,抗拒诱惑,坚不改嫁。10年后,秋胡做官返乡路经桑园,调戏已不相识的妻子,被梅英痛加斥责。  相似文献   

18.
<正> 梁祝故事是我国著名的民间大型故事,为什么说它是大型呢?因为在明清流传的梁祝故事,大都是说唱、戏曲较为大型的文学形式。这种形式是用民间传说为基础,以通俗文学的形式,两者有机结合而成的。其故事情节,在拙文《试论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中已详论。但当时只着重从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及艺术特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一人物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审美取向的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形象。现主要分析《敦煌变文集》中以王昭君和秋胡妻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及其蕴含的审美意义。她们都是容貌俊美却无法抗拒命运的悲剧人物,都无法摆脱社会的牢笼而获得真正的婚姻。她们唯美而又哀伤的独特内心得到了人们的同情,使得她们的故事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20.
陇南文县铁楼乡、石鸡堡乡等白马藏族聚居区保存和流传着丰富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的产生、传承和发展与该地区该民族的民间信仰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民间信仰是民间传说产生和传承的心理基础,民间传说在传承和发展中渗透和巩固着民间信仰。在民间传说和民间信仰的互动联系中民俗事象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