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8,(53):74-75
共情是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共情技术,能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的发展,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在七八年级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共情技术,把握需要,通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来提升共情能力;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来提升共情水平;通过重视体验、猜想和选择来提升共情表现。  相似文献   

2.
教师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应该具备更高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的结合,教师具备较高共情能力对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品格的培养,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共情能力的高低会受教师内在因素影响,如教师个性特点,对于共情能力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等等,而共情能力的发挥也会受一些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在实践中从观念和行动上去主动培养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师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应该具备更高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的结合,教师具备较高共情能力对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品格的培养,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共情能力的高低会受教师内在因素影响,如教师个性特点、对共情能力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等,而共情能力的发挥也会受一些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在实践中从观念和行动上去主动培养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教师共情预测情境调查问卷》和《教师共情预测策略调查问卷》,分别调查教师共情预测能力及其策略,结果表明:教师未能准确预测学生情绪,共情预测能力现状堪忧;教师共情预测策略水平总体正向积极但亟待提高。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在共情预测策略上,可将教师分为"策略滞后型"、"策略良好型"和"策略优化型"三种类型;教师共情预测能力水平、策略水平和策略类型分布,不受性别、学科和教龄等变量影响。教师须高度重视预测学生情绪的重要性,自觉增强共情预测意识。遵循全面性和针对性的原则积极开展教师共情预测能力与策略方面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正>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境遇,理解和感受他人情感并做出支持性行为的能力。作为道德发展基础,共情构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幼儿的共情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理解幼儿的感受;感同身受,即产生与幼儿体验或感受相同或相似的体验和感受;做出共情行为,支持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的共情能力对于有效实施幼儿保教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首先,有助于教师读懂幼儿,了解和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与个性差异;其次,有助于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幼儿感受到教师是安全  相似文献   

6.
张颖 《江苏教育》2022,(87):64-66
作为一种沟通过程、一种情怀、一种能力,共情普遍存在于家庭、学校环境中,对家校共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互相理解和接纳是共情的前提,形成情感共鸣是共情的基础,真诚与信任是共情的桥梁。教师和家长要充分理解对方的立场,形成互相信任的关系,共同促进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共情是指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一种态度和能力.辅导员共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内化.辅导员运用共情,需要把握好耐心倾听、设身处地、敏锐思考、准确回应、引发领悟五个环节.辅导员可以从培养感受情感的能力、表达情感的能力和共情引导的能力三个方面来提升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8.
共情能力是指个体观察到他人处于某种强烈情感状态时,具有体验到与所观察到的情感状态大体一致的同感的能力。共情能力主要由共情识别、共情理解、共情应对三个要素构成。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需要教师优化识别策略,改进理解方式,强化共情应对。  相似文献   

9.
共情疲劳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关爱的代价",会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笔者通过分析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45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数据发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普遍存在轻度及以上的共情疲劳。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共情疲劳现状亟须关注,教师需要学会识别共情疲劳的症状,并积极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0.
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核心能力,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近十年来,社会情感能力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情感能力对不同群体发挥着不同的价值。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关系体,减少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提升其共情能力,实现育人育己;有助于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依恋感与安全感,提升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参与度。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在本土化、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还存在巨大的空间,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挖掘与拓展。  相似文献   

11.
教师与幼儿间的共情,有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和各项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充分了解幼儿是实现共情的基础;教师树立平等的儿童观是实现共情的核心;教师通过询问、引导等方式将共情概念融入师幼互动,是实现共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张礼 《成长》2021,(2):48-48
共情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心理现象。自闭症儿童的共情能力在其发展中至关重要,但是自闭症儿童共情能力却存在一定的缺失,文章对自闭症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在《教育评论》2018年第11期中撰文指出:教师共情就是教师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对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能够感同身受,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促进学生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培养:第一,跨文化模拟。共情的教师必须能够走出自身文化,并充分了解学生的文化,从而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回应学生。跨文化模拟会让教师清晰地意识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处境学生的感受,从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中的共情是指设身处地感受他人世界的一种能力,社会学中把共情解释为一种社会学想象力。共情可以通过倾听与归纳、共情点的选择与换位思考、主要矛盾的精准分析、加深学生自我思考四个过程作用于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过程中,最终实现大学生和高校辅导员的双向"助人自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共情偏好:自我判断与学生判断的一致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教师对共情的自我判断与不同类型学生对其共情判断的一致性,检验Hoffman提出共情偏好的假设.教师对共情的自我判断采用Davis的人际反应指数(IRI)量表的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两个分量表,而学生的判断则运用上述量表改编的他人评定量表.调查了450名学生和与其配对的30名教师,结果发现:(1)改编的他人评定量表在结构上与自评量表保持一致.(2)在共情量表及观点采择与共情关注分量表的得分上,教师的自我判断均显著高于各类学生的判断.(3)在共情总分与观点采择分量表上,中等生对教师共情的判断显著低于学优生及后进生.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共情存在偏好,围绕共情偏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重学习方法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思维,让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蔡荣妹 《亚太教育》2022,(2):172-174
故事教学法是当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教师非常善于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需求,故事教学法自然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应用方法,同时成为驱动教师和学生共情能力的关键性应用途径。在此,结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探讨教师如何在故事教学法的应用中,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深度...  相似文献   

18.
知识建构社区作为便利化的在线学习场域,极大地拓展了师生情绪交互的渠道,但是,教师共情预测能力一直令人堪忧。构建知识建构社区共情模型与评价方法有助于帮助教师及时监测师生、生生共情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在线学习体验。在深度分析共情模型流变与情绪交互机制基础上,融合“感知-情感-认知”构建了知识建构社区共情模型,设计感知度、认知量和情感值的计算方法,基于决策融合机制实现师生共情强度评价方法。利用应用案例验证了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研究发现:生生共情存在潜在类别群体,师生共情变化总体共振、局部偏振,共情具有延续性与沉淀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41):120-121
在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人物史内容教学得到重视。人物史内容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易于学生与历史人物产生共情,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丰富历史知识,又有利于发挥历史人物的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物史教学的功能,作者谨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教师自我效能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的一种主观判断和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信念和认识,反映着教师的主观体验和能动性。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与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育工作、学生发展、教师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教师适应环境,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