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1583片(其中有刻辞者689片)被发现的重大消息,在1993年《考古》杂志第6期以《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公布以后,立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以来,这是继1936年YH127第一次集中出土甲骨17096片和1973年小屯南地第二次集中出土甲骨7150片(其中有刻辞者4829片)之后,第三次成批出土  相似文献   

2.
王景高在2006年第4期《档案学通讯》上发表的《试论我国档案的厄运》(续一)一文中介绍了这三次劫难。一次是所谓"八千麻袋事件",一次是甲骨档案散失,一次是"敦煌石室遗书之劫"。(一)"八千麻袋事件":清内阁大库汇集了大量重要档案,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醇  相似文献   

3.
《文献》2005年第1期所刊拙文《况周颐和暖红室(汇刻传剧)——读况周颐致刘世珩手札二十三通》,刊出后细读,发现存在部分疏漏,特更正于此。刘世珩《汇刻传奇杂剧自序》云:"今垂二十年,刊成传奇杂剧三十种,附刊六种,附别行一种,《西厢记》附录十三种,《还魂记》附录一种,都五十又一种。"实际上《汇刻传剧》中只收了传剧十六种,附录十四种,附刊三种,别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一般是指殷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符号,从概念上与"档案"并无对等关系,因此讨论甲骨文是不是档案的命题不应该成立.在殷商甲骨中,除了卜辞甲骨外,还有一种家谱刻辞甲骨,后世的谱牒档案可以说与之是一脉相承,由此我们反推出"刻辞甲骨"可以称作档案,即可作"甲骨档案".  相似文献   

5.
殷晓彤同志在《图书馆建设》(1997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图书主题的重复标引及MARC格式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殷文),与我在《图书馆建设》(1996年第4期)上发表的"图书主题的重复标引及MARC格式"一文进行商榷.书辞宜答,笔者谨就殷文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作一答复.  相似文献   

6.
关于翁方纲与宋椠《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已有学者撰写长篇专文论述:潘美月《谈宋刻施顾东坡诗注》(《故宫文物月刊》 1985年2卷10期)、拓晓堂《翁方纲藏:宋刻本<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嘉德通讯》 2004年第4期);另有数篇文章提及:刘尚荣《宋刊<施顾注苏诗>考》(《苏轼著作版本论丛》,巴蜀书社,1988年,页87-102)、唱春莲《施顾注苏诗(善本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9月23日第7版)、赵前《谈谈陈澄中先生旧藏宋刻本<注东坡先生诗>》(《版本目录学研究》第一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页173-179)、刘佳、樊庆彦《翁方纲与宋椠<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光明日报》2012年2月13日第15版)等.本文补苴罅漏,请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7.
刘雁翔 《档案》2015,(3):43-46
一《天水出土秦器汇考》(下文简称"汇考"),天水冯国瑞撰,陇南丛书编印社民国33年(1944年)出版。本书的编次为:第一部分,附图。1.秦公簋器型摹本;2."秦公簋器铭"双钩摹本;3."秦公簋器盖刻辞"摹本;4.秦公钟刻辞摹本;5.秦车4图摹本。第二部分,序跋。1.胡受谦序;2.冯国瑞自序;3.王国维《秦公簋跋》;4.商承祚《秦公簋跋》;5.郭沫若《秦公簋韵读》。指出一点,王之跋文和郭之  相似文献   

8.
彭清雯 《传媒》2022,(3):18-21
近年来,《军嫂》杂志4次参加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主办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第二届至第五届),2018年、2019年、2021年3次获选,作品分别为2017年第9期专题报道《携笔从戎 淬火成钢》(组文)、2018年第8期专题报道《时代楷模海口舰》(组文)、2020年第3期专题报道《致敬"红旗手",绽放"她力量"》(组文).  相似文献   

9.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个最符合题意)1.造纸术发明以前,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通行时间最长的载体是()。 A.甲骨B.青铜器C.竹木简犊D.嫌帛2.我们现在所能够见到的最早的简犊实物产生于()。 A.商代B.战国时期C.东汉时期D.西汉时期3.在中国造纸术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历程中,首先传入的国家是()。 A.朝鲜B.越南C.印度D旧本4.活字发明以后,我国用泥、木、金属对活字印刷进行多方的实验,()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铜活字印书。 A.《宋诸臣奏议)) B.《蔡中郎集》 C.《白氏文集》D.《元氏长庆集》5.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  相似文献   

10.
1.《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4期《媒介素养之塔: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媒介素养构成》(作者: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卢锋博士)一文中,作者姓名"卢锋"错署为"卢峰"。特此更正。2.本刊2015年第37卷第2期所刊登的文章《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基于2013对中国新闻报道的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p.142-167)的署名问题更正  相似文献   

11.
对虚假新闻信息扰乱舆论环境的现象,笔者关注已久。仅在本刊的"报人评报"专栏中,就先后发表了《新闻的迷乱与报道的失真》(2009年第7期)、《对舆论监督的监督》(2009年第12期)、《谁该为报道不实担责?》(2010年第8期)、《新闻摄影真假  相似文献   

12.
回音     
@(作者)汪仲远:拙作《"跃进号"失事50年,忆谭冠法船长》一文发表于贵刊2013年第5期,其中提到本人姐夫"俞荫源",实际应为"余荫源",此系本人笔误所致,特此更正。@(读者)李丽慧、朱鸿熹、晓军:《"跃进号"失事50年,忆谭冠法船长》一文中,第38页一栏倒数十行"张学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 我刊自1998年第3期登出《本刊10年发文作者简介》后反响很大,不少同志来信来电肯定这一举措.有的作者在来信或电话中要求补充自己新的信息,如职务、职称、编著情况、发表论文篇数等.对此,我们同意作者的要求.但为了不与首发文的"编者按"相矛盾.特写出此按语,说明从本"续二"起.除在《图苑》发文篇数仍以创刊10年即总第40期(另含增刊2期)为限外,关于作者的其他有关情况及数据,均截止到付印前.因本简介材料系按姓氏笔划排列,所以1998年第4期登载的"续一"即"沈姓"(含"沈姓")之前的作者新的信息就不能补充进去了,只能待您再次投稿被录用时,再随文补充您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雕板印刷史论中,论及刻书工匠者不多,专论某一书刻工匠成就者则更少。《文献》1992年第4期刊载《书工徐普缮写书板小录》一文(此后简称"小录"),读后颇有些新鲜感。该文对徐普的书写特点、作品数量及从业时间,都作了一定的评价,称其是"历代传本中缮写板样最多的书工",此言不为过,然而,就笔者所知,徐普一生所缮录的书板总数和从业时  相似文献   

15.
《近代史资料》第三十六辑(1978年第1期)发表有《章太炎致李根源的信》一文(以下简称《信》),内容为1920年至1928年间章太炎所寄予李根源书札七十九通,主要言及当时国内动荡的政局变扰、人事纷争;亦有一些其他内容:如李根源个人健康、家庭变故等。此文编者未署名,亦未注明资料来源及收藏情况,只言"信件原为李氏所藏,今据传抄本付印。其中有一部分用原信校过。"《文献》第七十六期(1998年第2期)又有李希泌先生《试析〈曲石精庐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是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历史纪实,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关于甲骨文中贞人是不是卜辞契刻人的问题时至今日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以契刻贞人字体不同为例,指出:甲骨文中的"贞人",就是卜问问龟的史官.而不是契刻甲骨文字的契刻者.而契刻甲骨文字还需有另外一批人.  相似文献   

17.
读2004年《文献》第1期杨成凯《徐乃昌卒年补说》,他说徐氏卒于1943年是对的,但我还可再作补充。一、杨文引用《郑振铎年谱》1943年段披露的郑振铎日记:"得徐积余先生讣闻,为之愕然(卒于四日申时)。"这当然是确证。我还可举胡朴安先生1943年写的《病废闭门记》为证:"二十七年(1938),徐积老患脑溢[血]之症,我二十八年继之。……积老长我十年以上,刻书甚精,如《积学斋丛书》、《随庵丛书》等,皆是有用之书,不是装饰品之诗文。惜病废五年后,于民国三十一年(按,"五年后"当是民国三十二年)弃世,伤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地库里收藏着四大镇馆之宝,分别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和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系金代潞州(今山西长治)民女崔法珍断臂化缘30年募集巨资刻成的一部佛教大典,刊刻时间大约在金皇统九年(1149)至金世宗大定年间(约1173).明代刑部尚书陆光祖在万历十二年(1584)所作《嘉兴藏刻藏缘起》中如此描述:"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三十年始就绪,当时檀越有破产鬻儿应之者."《永乐大典》、《金史记事本末》均详细记载了崔法珍化缘雕刻藏经一事.据《永乐大典》第4650卷载,金大定十八年(1178)崔法珍把经版献给朝廷后,金王朝赐她"紫衣宏教大师"称号,后专门设坛为她剃度.  相似文献   

19.
先请看几个例句: ①“从舞台重返军营的濮存昕,有一种‘鸳梦重温’的兴奋。”(《中国电视报》2000年第44期第8版) ②“上海现在刮起了一股浓浓的怀旧风。老房子、老公寓……上海人和北京人一样开始做梦了,而凡是‘鸳梦重温’。”(《读者》2000年第24期第18页)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商代的甲骨档案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历史档案,这是中国档案史教材中的结论.但近年来,档案学界对殷商甲骨卜辞是否档案仍有争议.任汉中在<早该走出的误区--析殷墟卜辞是"殷代的王家档案"论>(<档案学研究>2000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殷墟甲骨卜辞不是档案.主要理由:第一,档案既是一种文化财富,也是文化的产物.商王及其卜官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可能产生将甲骨卜辞转化为档案所必需的档案意识.第二,档案是知识贮存的一种载体,不具有知识含量的档案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