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益,好处的意思,在此指经济上的获利受益,即经济收入;利益格局,是经济收入的规格标准和整体布局。社会主义的利益格局——“按劳分配”。改革后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利益格局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经济利益上的分配不公,在改革前就存在,改革后尤为突出,令人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2.
按劳分配思想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了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实行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是有所不同的。社会主义多层次的联合劳动要求实行多层次的按劳分配。多层次、不完全的按劳分配决定同工同酬、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它只适用于同一联合劳动层次的同一核算单位内部。而在不同的联合劳动层次和不同的核算单位之间,由于经济效益不同,是不可能实现同工同酬、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还存在着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和商品经济,所以必定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才能达到整个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差异。以按劳分配作为衡量个人收入是否公平的标准,平均主义和收入过份悬殊都是社会分配不公的表现。社会分配不公,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论据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其现实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客观经济条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将在混合分配方式中得到具体体现。混合分配方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优越性和过渡性。  相似文献   

4.
经济平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等,人们正是通过效率与公平的博弈来追求经济平等,从而推动着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力图分析在此追求下按需分配、平均主义分配和计划体制下按劳分配对于经济平等的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揭示市场机制下按劳分配的实质按贡献参与分配,说明这一原则既将按劳分配具体化,也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开辟了道路,因而更全面更广泛地体现了经济平等;最后,结合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经济效果和政治回应,阐明它所体现的经济平等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平等,这是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也是一切从半殖民地、半封建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特征主要有: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第二,在经济关系方面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在分配关系方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按劳分配。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些经济特征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明确认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避免“左”和右的错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撮告中,根据邓小平理论和我国国情提出:“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我们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分配理论和分配方式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因此,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五大根据我国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段的实际,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丰富,本文试图就此谈点粗浅之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8.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混合分配方式的出现与发展没有改变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将混合分配方式中具体体现,按挥分配的主体地位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一致的,同步的。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配形式中,按劳分配仍占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试论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在不同社会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以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本文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自奴隶社会以来各社会阶段中普遍存在的一项基本原则。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以按奴分配为主、按地分配为主、按资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为主等具体原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在不同社会阶段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所有制改革初期的动力来源于"稳定"和"发展"两大诉求,并在"扶助型政府"的领导下选择了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的改革路径。目前,中国国有经济的高利润主要来源于垄断所带来的超额利润,且其生产效率仍然低于非国有经济。政府的不恰当干预造成国有经济在某些行业的过高垄断,进而导致市场竞争的扭曲和的国民经济的损失。因此,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转轨历程还未终结,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所有制结构调整,即弱化和消除国有经济在所有非自然垄断及战略性行业的垄断。深化所有制结构调整,重点在存量调整,必须解决改革中既得利益者的权力寻租问题。但是,目前中国深化所有制改革的动力不足,应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来凝聚经济体制改革新动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当是马克思所说的"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不应理解为消费品个人所有、私有制或者生产资料脱离价值形态的单纯物质形态的个人所有,而应当理解为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其他贡献实际确立其所有权的个人所有制。当前的国有制仍然是政府部门或机构所有。应当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为基本方向,积极探索真正实现生产资料共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权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3.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所有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并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问题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五个方面对邓小平所有制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一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新理论,二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新思想,三是国有经济进退的新思维,四是混合经济的新创见,五是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新论断.这些创新和发展使我们党在理论上对初级阶段所有制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在新时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光辉典范,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关于推动西部地区金融创新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金融创新通过改变生产者、交易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或“内连度”而影响产出。西部金融创新必须以金融体系内部的所有制改革为先导,坚持金融运行以市场为基础。要想将境内外资金长期向西部倾斜配置,西部应有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提高金融效率并促进辖区经济发展是西部金融创新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加快区域金融深化而得以实现。西部金融组织和市场体系创新的机制设计应包括鼓励并规范民间借贷,促进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孵化与成长,探索建立全国第三家证券交易所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艮难而又漫长的进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国范围内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工作,在此项改革工作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存在诸如“三会”组织形同虚设,行政控制现象严重等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是由于产权不明晰,产权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因此,迫切需要从完善“三会”制度产权制度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国有企业中引入"三资"、股份制、集体、个体等各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原国有企业的各种弊端,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全面转换,从而达到搞好国有企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应抓住机遇,结合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奥运会为契机,加大彩票业、体育广告业投资力度,优化体育产业及区域结构,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在扩大内需背景下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路,建立多元化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立法、拓宽融资渠道等措施,加快我国体育产业体制改革,打造自主品牌,使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土地征收改革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驱动和"民众诉求"推动两种。温州"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其典型特点是政府回应征地群众的"民生诉求"问题,通过"三分三改"给予农民"携土地资源用益物权"入城的市民身份,并创造农民可以"自由择业"的"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经济环境,使得被征地农民生活"有依靠"、工作"有奔头"。从温州征地模式的成功经验来看,"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本质是"民众诉求"推动与政府"回应改革",具有民主性、回应性、责任性特征,有利于化解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为了实现生态文明,也是为了增加林农收入;集体所有的商品林、公益林都被纳入了林权制度改革,然而公益林承担了更多的生态功能,公益林承包户的承包经营权相应也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目前,市场化形式与计划型体制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政策需求与政策缺位之间的矛盾是限制集体公益林承包户实现其经济权利的瓶颈,应正视国情、厘清法定边界、重视利益协调,通过落实主体改革、深化配套改革、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依法保障公益林承包户的经济权利,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