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已无须赘言了,但朗读中如何把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正确地表现出来,把作者的创作意图较好地反映出来,使作品通过语音的形式,在听众心中留下印象,引起共鸣,这还是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的。 我们知道,朗读并非仅仅是将白纸黑字用语言形式将它表达出来,就是把它作为一种机械的转换。如果真是如此,那么任何人读同一部作品,所取得的效果肯定相同,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各人的各种素质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因此表现出来的效果也就不同。“一百个人看《哈姆莱特》,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也可借用于此。 基于此,我认为:明确朗读者的“角色位置”,确立朗读者的“角色”思维定势,是朗读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人认为,朗读者应该是作者的化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性,或作者创作意图的现实性,均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朗读者只能通过作品本身来了解它,把握它。而把握的程度又是因人而异的,它取决于朗读者各种不同的素质。因为朗读不  相似文献   

2.
普通话教学中要重视朗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所占分数比例较大。重视朗读,研究方法,充分发挥朗读在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可以使我们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同时对提高我们的普通话水平和语文素养十分有益。下面试就朗读在普通话学习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就是读书课。”这句略显“激进”的话也从侧面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张颂教授在《朗读学》中精辟地论述:“理解是基础,不理解或理解不深,文学作品就不可能化入朗读者的内心,就不可能变成朗读者自己要说的话;目的是统帅,没有目的的统帅,朗读的有声语言就会飘忽不定,甚至变成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随意性声音;  相似文献   

4.
在朗读指导中,我们首先重视了发挥朗读的示范作用。教师朗读得越好,儿童就越能理解课文,就越能受到感染。教师要朗读得好,首先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理解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思想情感和态度以及对所描写事物形象的意图。深入理解一篇作品的最好方法,就是好好地朗读、体会,使作品所写材料成为自己所想的、所要说的、所要传达给别人的东西。朗读时,得先使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者一致起来,把作者的意图变为自己的意图。这样才能逼真地表达作品的精神力量,感染和教育儿童。  相似文献   

5.
梁俊敏 《成才之路》2009,(23):41-42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口头的语言艺术。它要求朗读者在认真分析理解文字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感受、体味,然后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绝不是简单地大声念书,而是一种把书面作品变成有声的、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活动。朗读者可以用有声的语言给书面语言注入新的血液。使其“起死回生”;可以通过各种语调语气再现出作品的具体情境,给人留下具体生动、久久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闻琦 《幼儿教育》2012,(Z4):72-73
朗读即"出声读书",要求朗读者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是一个语言输入与输出并行的过程:一方面,朗读者要用眼看,输入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朗读者要用嘴发声,输出有声语言。朗读也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要对感知到的文字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并转换为语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朗读者创造性地表达文字的语意、语气,赋予文字以  相似文献   

7.
孙玉石 《现代语文》2009,(12):130-131
根据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朗读者》在世界范围内为德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赢得了话语权。这是如何实现的?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文本成功所带来的客观效果?结合作品的时代语境和内部的叙事策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而更为理性、全面地理解二战题材作品。  相似文献   

8.
浅谈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朗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颖炜 《江苏高教》2008,(1):154-155
2003年新《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平时加强语音语调的训练外,还应保持正确的朗读状态。正确的朗读状态首先是精神状态的正确,朗读者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读作品中,理解、欣赏作品,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引发自己的朗读愿望。其次是反复揣摩,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建立“内心视像”,即在朗读的准备过程中,要能够在看到文字的同时,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再现场景,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唤起朗读情绪。最后,在正式朗读阶段,朗读者应全身松弛,用声自如,目的是使朗读者在朗读过程中保…  相似文献   

9.
姚常丽 《陕西教育》2011,(1):119-119
朗读.通过有声语言——普通话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多面手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感情从而达到朗读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它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朗读的作用和好处,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朗读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能够把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趣味,文章的语言的节奏韵律、行文的语调气势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也能把字里行间、纸底笔下的潜在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咨情妙趣抒发出来。从而,也就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感染力和教育作用。二、朗读能帮助和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读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朗读水平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常常反映着朗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但是,就朗读与理解的关系来说,朗读并不总是消极的。正确的朗读,反过来常常能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朗读文章时,朗读者首先要钻进书本、进入角色,化入意境;继而还要经历试读、初读、熟读等若干阶段。这阶段,实际上就是正确理解、反复揣摩、深刻体会、准确表达的过程。既然朗读过程始终都贯穿着推敲、体味、咀嚼、品尝等认识活动,那么,它就很自然地会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朗读还是一种深化理解的发现法。在朗读文章时,凡是不理解的地方,不是读得平淡如水、味同嚼蜡,便是语势悖扭、音响阻塞。因此,通过朗读能及时发现和排除理解上的障碍。反复朗读一篇好文章,每每会有新的收获。有时会发现过去的认识是偏颇之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多面手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感情从而达到朗读目的.  相似文献   

13.
“渎”存我同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受重视,也最值得当今语文教学借鉴。一篇好的作品,需要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才会对作品有更好的诠释。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还有亲切的体会.小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存动情的朗读中,朗读者用心灵去触摸作品,情感在流动。可以说,朗渎是阅读的起点,足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朗读是艺术的"再创造",朗读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适度的节奏感。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英语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作为"教"的一种,可以使学生通过口、眼、脑等器官的活动,去充分理解课文,产生良好的语感效应。一旦学生为作品的内涵所吸引,被作品的情感所打动,被作品的意境所陶醉,那么他们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就已逐步形成,他们的主体作用就要逐步乃至充分发挥。久而久之,"不教"这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达到了。  相似文献   

15.
1.运用多媒体,强化语言听说训练。借助音响媒体,进行课文朗读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印象。教师由于自己的口语素质以及对课文朗读的理解和把握的差异,往往对听说训练造成一些偏差。而课文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等语言专业工作者经过认真揣摩、反复推敲后制作而成的优秀语言作品。它用准确、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转换了书本上的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旨意,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形象是根据客观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画面。朗读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活动,要求朗读者在朗读时通过语言、形体变化等手段再现作者创造出来的形象,寄植到听众心目之中,获得栩栩如生的生命形式。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相似文献   

17.
“范读”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几乎都是听老师“范读”长大的。要是说教师的范读影响了我们大家朗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大家可能接受不了。在新课改的今天,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审视语文教师的范读,我们觉得将范读,尤其是将教师的“范读”前置确实弊端多多。教师范读似乎总留有对学生不放心的“教师主体”的影子。教师范读,学生只能模仿;教师范读里所流露出的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影响学生对课文其他角度的理解;用新课改理念来思索,它存在抑制学生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副作用。因而,要改变教师范读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位置,应将教师的“范读”放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之后。这时,教师的范读就变成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一个参照:朗读的参照,理解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韩新 《现代语文》2009,(5):87-87
朗读就是用标准语音有感情地清晰响亮地诵读文章。 朗读是培养我们当众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文章读熟了,读懂了,自己的语言连贯了,就有表达的基础,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那些不爱发言、性格内向、胆小的同学,反复地大声地朗读,既可锻炼胆量,又可使文章烂熟于心,长久训练,就会愿意并善于表达了。朗读,有助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语文和英语的学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学习,边读边理解边欣赏,可以获得一种审美感受,品味作者写作的匠心,领略作品的立意、构思、文法和风格的精妙。朗读是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朗读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绘声绘色的朗读,能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欣赏作品.朗读历来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礼记·学记>有言:"呻其占毕."(占,即阅读;"毕"是书简;呻,发出声音来诵读)自古以来,朗读就被采用为教学方法,朗读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外语教学,中小学是基础.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不可能花很多时间练习口语,也就没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语音、语调以及语流等等,进而会妨碍其他方面的练习.所以,平时的朗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从语言的角度看,朗读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体会、理解和表达读物的思想感情,能增强记忆,能促进口语.朗读把句子的形音义结合起来,是听说读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