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各地中考物理试题中有关文学知识的试题很多,下面精选数例,供大家赏析. 1.(山西)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2.
游南尖岩     
“看山看云看梯田,人间仙境南尖岩”,南尖岩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运动和力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也会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那么科学家如何描述运动呢?学过本章以后,同学们就会明白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4.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动。  相似文献   

5.
听山     
邵燕祥 《新读写》2010,(6):58-58
都说是看山:赶路的人辛苦,抱怨“看山跑死马”,不赶路的人背起手来,远远地哼一句“文似看山不喜平”,而那些偏重理性思考的,沉吟于“横看成岭侧成峰”,好像一定要把山看透。真想看透——有眼欲识泰山,非进山不可。  相似文献   

6.
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宗对于悟道,认为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没有“不是山,不是水”的过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就不过是简单的、没有意义的回归,或者说“倒退”。当新课程已行进到第6个年头的时候,有些人却常常抑制不住“简单回归”的冲  相似文献   

7.
诗词、成语、格言、谚语都能成为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航标。它能开启心灵的窗户、激发学习的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情化信息启动情化思维,在欣赏中学习,实现“寓教于乐”的最佳境界。“参照物”是运动学的重要概念。古诗“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分别是以“船”和“山”为参照物的。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参照物则分别是“行船”和“岸边”。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物态变化。古诗“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相似文献   

8.
“飞风亭边树,桃花岭上风”是毛泽东《五律·看山》中的名句。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伫立于北高峰纵目远眺所欣赏到的两个富有特色的奇妙美景。诗人运用定点换景法抓住—琶风亭”的“树”和“桃花岭”的“风”绘染成画,  相似文献   

9.
“文如看山不喜平”。那么,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得如山不平呢?  相似文献   

10.
品茶三味     
转眼我已经走进初三,迎来我收获的季节,这不禁让我想起初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品味白族的三道茶一般。有这么一种说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正是三道茶的恰当比喻。  相似文献   

11.
孔磊 《初中生之友》2012,(27):48-50
考点一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看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因此选择不同物体作为参照物,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1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孙女琳琳和外孙飞飞的写作能力,萧老师决定开展“学写作警句,明写作道理”的课余活动。开始,他和孩子们一起收集有关写作警句,然后再一起展开讨论,萧老师从中进行引导。有一次,大家收集到这样一句话,“文如看山不喜平”。于是,爷孙们展开了讨论:琳琳:“文如看山不喜平”,这个写作警句,说的是写文章情节要曲折起伏,这样才能引人入胜。爷爷,您说对吗?萧老师:先听我讲一个故事。明代画家唐伯虎应邀为一富翁之母做寿,他先绘就《蟠桃献寿图》,后拿起笔在画上题诗。第一句是:“老妇原来不是人,”顿时举座失色,可他接着…  相似文献   

13.
奇异的微笑     
陈志宏 《八小时以外》2013,(12):119-119
朋友从网上给我发来一张视频截图。乍一看,是一个女人的笑脸,细一看,感觉那女人不像在笑,再仔细辨认,疑云消散,不就是笑脸嘛!看一张截图,历三重心境,这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对参禅境界的领悟颇为神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相似文献   

14.
“似看山不喜平”,怎样使记叙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下面,笔介绍几种记叙尺水兴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应有禅师的视野境界,能沉入文本的巫山云海,用自己的灵感、智慧和人生体验引领学生徜徉于语文课堂,享受语文学习之乐,预约课堂生成之美.笔者借鉴了禅师参禅的三个阶段,尝试探寻有效的教学设计.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要有独立解读文本的思维高度和深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面对文本中的众多亮点,将解读文本中的创见和体验进行梳理重构,精心构建教学蓝图;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教师还应跳出文本观课堂,跳出课堂论经世,引领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知识过渡为能力.  相似文献   

16.
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看山如此,看课亦然。一堂课仿佛一面多棱镜,因观赏者的不同、评价角度的不同,同一堂课就呈现出千姿百态,这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同一道理。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经才能通幽”。作文运用别具一格的形式,就会使写出的文章摇曳多姿。下面以学生作品为例,就几种结构形式说说创新技法。  相似文献   

18.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职责。作者创造性地以中国传统艺术符号为载体,以生活物品为媒介,开展对传统艺术文化教学的全新探索。并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一哲学思辨作为教学逻辑的借鉴,开展《山外有山》拓展课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9.
师:做人贵直,写文贵曲。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便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只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才能吸引读者。那该怎么做呢?老师教你一招:“折腾”!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记叙文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下面介绍七种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