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媒体与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对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日益趋强,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试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特点入手,探讨作为大众媒介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体,在促进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独特优势以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刘继辉 《记者摇篮》2012,(10):34-35
当下,现代传媒构建的"媒介环境"正全方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尤其信息社会的到来,更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一进程。因而,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本文中就青少年这一受众群体进行重点研究,因为这一群体在年龄和心理上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缺乏媒介识别能力、沟通能力差、判断力不够,较容易显现出社会化的异常。而电视传媒作为对青少年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承担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以及提供娱乐的基本功效,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充分利用它的积极影响,对青少年群体进行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3.
解毒媒体 解读媒体——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媒介素养教育在台湾被称为媒体素养教育或媒体识读教育。相比亚洲其它地区媒体教育,台湾的媒介教育无论在学术理论的建立、本土的教学经验、民间力量的整合、对国际媒介教育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与成就。台湾媒介素养教育自1990年开始萌芽,是为避免社会大众、特别是儿童受电视负面影响而发起的。台湾的学者认为大量的媒介化资讯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族群与一般民众资讯来源最重要的通道,但对于每天接触媒体资讯和流行文化,尤其是媒体中日益泛滥的暴力色情对整体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尚缺乏一套养成教育来培育公民的媒介素养与能力。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开始进入台湾公众的视野,民间团体、政府开始积极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进入数字资讯时代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每个公民成为耳聪目明的收讯者,能对媒体深入了解,更积极‘解毒’与‘解读’媒体、‘接近使用’媒体,借由‘媒体素养教育’的‘新素养’培育过程,成为主动的媒体公民——有能力加入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  相似文献   

4.
刘燕梅 《新闻世界》2010,(6):155-156
虽然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开始起步,但从整体状况来看,还处于个别、零散的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媒介素养课程建设、媒介素养教材开发、媒介素养师资培训和媒介素养教学评估等方面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分析电视节目沦为低俗文化、庸俗文化、媚俗文化的集散地的原因入手,提出电视传媒要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审片规章,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采编和创作健康向上的电视节目,以减少电视节目给观众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贺俏 《新闻窗》2011,(6):103-104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已经处在一个被各种媒介所包围的世界里,它无处不在,媒介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作为身心处于发展期的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到媒介内容的潜在影响和左右,媒介在带给他们益处的同时,弊处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和判断媒介内容,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正是从对青少年的电视关注与批判开始起步,深入成一轮又一轮的理论议题与鉴定。直到本世纪前几年,借助新媒体快速社会渗透的顺风车和相关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不懈努力,才逐渐呈现出较稳定的全民媒介素养通识培育格局。然而,与媒介素养全民普及声势相对比,针对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眼花缭乱。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让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中对媒介内容进行理性辨别和正确选择,能够利用媒介信息增强自身阅历并寻求自我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进行解读,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发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杨群 《声屏世界》2005,(2):51-52
现代社会。随着竞争的日趋数烈.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大.尤其是正北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这些小观众表现由对电视媒体的强烈依赖,这正是电视球体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因此,对青少年进抒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也就盘为学较、家庭、社会义不客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流行文化是把"双刃剑",在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及加强民主化倾向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如宣扬媒体暴力、散播消极价值观以及造成文化快餐化等等的负面影响。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对身处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以促进他们抵抗大众传媒负面效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孙琳琳 《今传媒》2011,(11):132-133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媒介化社会的来临,大众媒介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甚至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成效。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其对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和使用媒介的能力,从而促进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电视媒体以其传递迅速、纷繁多样、具体形象、信息量大、涵盖面广、导向性强的特点和优势,把大量的信息包括价值观念、理论观点、生活样式、文化类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极大地变革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据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家庭里,天天看电视的青少年有64.2%,经常看电视(每周3—6天)的占19.5%,偶尔看电视(每周2天以下)的占14.5%,不看电视的仅占1%。在信息化、网络化逢勃兴起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仍然是我国青少年喜爱的媒体。这就给电视工作者提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电视这样一个大众媒体,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真正帮助当代青少年构建起精神家园。因此,探讨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就成为摆在全社会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23):37-41
面对当下日渐复杂的媒体环境,如何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其具备认识媒体、选择媒体、解读媒体和充分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成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与研究的紧迫问题。基于此,本文立足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需要,对国内相关研究情况及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观察,并通过相应分析,指出了过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建议思考。  相似文献   

15.
伴随互联网技术转捩至社交媒体时代,信息工作、媒介内容裹挟着人与社会,媒介与信息素养作为整合概念应运而生。在媒介化社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青少年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的问题凸显,且尤为迫切。乡村青少年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字能力,延展学生社会交往,还有益于数字乡村与教育现代化建设。面对乡村媒介与信息素养培育单一、滞后、不充分甚至缺失等问题,做好“超越数字鸿沟、兼具未来关照”的顶层设计,创新学校全学科融入教学模式,延展乡村教师自身素养与课程建设能力等,成为可尝试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6.
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张开 《现代传播》2003,(1):116-118
媒体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 ,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 ,即 :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 ,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媒体素养教育是当前在欧美各国得到重视的一场教育运动 ,同时也引起亚洲、非洲一些国家的传播学者和教育学者的关注。它是一门融合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美学等学科理论的新学科。对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 ,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全民素质的提高。本文从历史的纵向和发展的横向对媒体素养教育进行分析和介绍 ,并切合我国国情和现状 ,对该学科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7.
闫翠萍 《今传媒》2013,(5):134-13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性大大加强。青少年的媒介接触行为也不同于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产生了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由此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徐赪 《传媒观察》2005,(7):39-40
法国启蒙运动人物卢梭曾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伴随着生理的日渐成熟,青少年逐步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父母、长辈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并且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在这同时,青少年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  相似文献   

19.
由于自媒体的媒体环境复杂,信息"把关人"相对缺失,作为自媒体用户的主力军之一的高职院校学生,也逐步陷入了庞杂信息的汪洋之中,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职院校应当遵循自媒体传播规律和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性,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正确应对这一场"媒体狂欢"。  相似文献   

20.
电视媒体应该如何尊重儿童的媒介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在一个社会中起到的是平台和窗口的作用,它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特别是影响着儿童对于世界的看法与行为.尤其是儿童接受起来毫无障碍的电视媒体,是保护还是扼杀孩子的天性、是鼓励还是消磨孩子的个性,为孩子们的身心埋下的是不一样的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