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与传统主流媒体如报纸、电视相比,网络媒体的因为人文关怀的不足导致公信力不高,制约了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网络媒体抗震救灾报道中,始终遵循人文关怀的精神,大大提升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造成惨重伤亡,全民悲痛。然而在国家遭遇重大灾害之际,在大众热切关注受灾地区情势的大背景下,诈骗犯们却认为他们的"商机"来了,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各式各样的诈骗活动,诈骗短信内容也不断有新的版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家权力与灾民权利"、"市场利益与灾民权利""、公民社会利益与灾民权利"以及"灾民义务与灾民权利"四对法律关系出发,通过对"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社会救助供给体系的检视,分析灾害救助现行模式及体制的弊端,并通过对以上四元主体的角色定位,倡导构建国家导向,市场化运作、公民社会积极作为、灾民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供给体系,保证灾害救助的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为例,重点分析北川地震遗址和博物馆建设运动中所展示的对羌族文化的广泛关注及表述,借此探讨了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如何通过物象的收集与陈列。重新凝聚族群认同并再造不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6.
新闻自由是一个老话题。以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为例,论述了我国新闻自由表现的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新闻自由的实质,提出要实现我国新闻自由应具备的前提和保障,指出通过5·12地震报道,应该看到我国政府的进步、媒体的进步、新闻自由的进步,以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媒体新闻自由的实践正在发展。  相似文献   

7.
灾害报道编译,是自成一类的新闻传播方式.以汶川地震报道的汉英编译为例,重点探讨如何运用有效的翻译方法及时、准确地报道灾害破坏,描述施救行动,悼念遇难同胞并以此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及人道主义援助,激发全世界人们联合起来共同面对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8.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语言现象,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语言使用等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隐喻语言也广泛见于新闻标题中.以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为例,标题中隐喻的使用也呈现出数量大、类型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大量汶川地震诗作中,"以新闻报道为诗"现象比较突出。文章在概念上对"以新闻报道为诗"进行界定,进而对其产生的背景、具体表现、成败得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引发读者情感上的第二次感动是写好此类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批评语篇分析,一直在试图从社会和认知两个方面理解和解释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汶川地震报道同一事件的不同的两篇英文报道,以费尔克拉夫三项度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揭示语篇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熟悉新闻报刊中常用的语言策略,提高批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时政新闻的叙事聚焦分析——以《新闻六十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政新闻作为电视新闻最为重要的题材类别,在各类电视新闻节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本文以CCTV-4《新闻六十分》中的时政新闻为例,针对其存在的不足,从叙事聚焦的角度对其进行叙事学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读若”作为《说解字》中的一个重要条例,历来《说》专家们对它的作用说法不一,该肯定了现代学陆宗达与王宁先生关于“读若”主要是明音的观点,并通过分析了《说》中的几个“读若”例后,认为“读若”在帮助我们探求本字本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间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五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然而,在新闻报道中,民间文化一直处于"失语"状态.该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党报应该担负起宣传报道民间文化的职责,在报道理念上重视民间文化;在操作过程中,要体现民间文化的特色,即深入民间,深入现场;讲述传承人的故事,增强可读性;以及灵活选择新闻角度,多重视角解读民间文化,从而让民间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文化新闻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助学二学历"教育作为江苏自学考试一种新的办学形式,是在秉承传统的自学考试制度基础上的大胆创新。在普通高校在校生中有序开展自学考试第二学历教育,对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与时俱进,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分析研究并把握其改革的精髓,推进自考事业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学要以哲学问题为引导。提出问题并加以追问的教学思维方法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并且起着激活、追问和权衡知识本身的作用。以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为教学案例,通过分析表明,这种方法不仅能让教师完成教学目的,更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