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入辽诗人李浣与李涛李翰李瀚及其作品通考黄震云唐肃宗、代宗时代的李翰和五代石晋亡后入辽的李浣,以及宋代的李翰、李浣兄李涛与咸通时诗人李涛,彼此事迹、作品在史料中往往相混,张冠李戴。如《全唐诗》卷737《留题座主和凝旧阁》诗作者小传云:“李浣,唐天成中,...  相似文献   

2.
陈佳 《语文知识》2011,(3):64-66
束皙《补亡诗》补《诗经》六首“有目无辞”之缺,列于《文选》各体诗之首,本文从“补亡诗”产生的原因入手,考察萧统将束皙《补亡诗》列于《文选》诗之首的原因,分析萧统对束氏作品的推崇,同时引入对束作的不同评价的解释,探讨《辛卜亡诗》的作者,思考与诗乐礼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愿文中的孝道观念对日本奈良时代和歌的影响,是中日文学交流史研究尚未触及的问题。《教煌愿文集》中的“亡男文”等与《万叶集》中山上忆良的《熊凝歌》结构用语的惊人相似,吐露了奈良时代歌人接受愿文的秘密。山上忆良在作品中展现的,是从《许经》以及佛教文学中接受的民间对亲情的推崇。在东亚文学中,歌唱父子或母子亲情的诗歌散文,是仍具生命力的遗产。  相似文献   

4.
付华 《语文知识》2008,(3):63-63
明遗民杜濬“诗史”名作《初闻灯船鼓吹词》,是一首反思明亡的时代挽歌,具有浓厚的批判色彩。诗中探究了明亡的原因,以灯船盛衰,抒写一代历史的变迁,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历史反思与“以诗补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5.
1.1.中晚唐诗歌简况中晚唐时期是指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至唐末(907年)的150年间.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使唐帝国元气大伤,国力大衰,一蹶不振;接着是各地藩将飞扬跋扈,不受中央节制,甚至自立帝号,局势不稳,社会动荡不安,直至唐亡.这个时期文学上的特征是初盛唐作品所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精神衰退了,而现实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生活在动乱和动荡时代的诗人不能不面对现实,思考社会和人生,用自己的笔反映人民的痛苦和要求,触及时代和社会的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因而,这个时代诗人辈出,如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杜牧、李商隐、杜荀鹤等等,不胜列举;这个时代的作品,内容充实,形式完美,思想性和艺术性兼优,达到了诗史的高峰.所以,有人说“在诗史上,这是一个光荣的时代;而在唐代的历史上,却是一个不光荣的时代”.这种评价是很恰当的.诗歌和其它文学作品的成就高低,往往不是和时代的盛衰成正比的.  相似文献   

6.
从晚清两大词人的词史之作看清朝的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特选析晚清大词人朱祖谋与况周颐写在戊戍变法失败和清亡之际的代表作,以见时代之兴衰。  相似文献   

7.
<初闻灯韶鼓吹词>是明朝遗民诗人杜濬的"诗史"名作,同时也是一首反思明亡的时代挽歌.它探究了明亡的真正原因,矛头直指晚明党争、明末农民起义和南明弘光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以灯船盛衰书写作者心迹,有"变风"、"变雅"的性质.  相似文献   

8.
时代是作者的大舞台,作者是舞台上的演员,作品是演员的独自,因此,时代、作者、作品具有一种动态的联系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在阅读作品时,不能将三者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应该联系起来,将作品置于时代现实社会中,置于作者的感情世界中,综合分析品味。一、在时代与作者情感中品味作品的好处(一)能了解时代对作者的影响。作者生活在时代环境中,生活中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作者,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就通过作品呈现出来,充分理解了时代环境对作者的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就不难了。不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经过,就不能真正读懂鲁  相似文献   

9.
一、关汉卿的生平及其作品关汉卿,元大都(今之北京)人,太医院尹,号己齐叟(据锺嗣成录鬼簿),约生于公元1227年以后,卒于公元1297年以后。有人说他由金人元,金亡不仕(明蒋仲舒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八),但据考证金亡时他大约才八九岁,不仕之说,并不可靠。(注1)元蒙时代北方的大都,中州的汴梁、浙江的杭州,他都住过,尤其到了晚年,他在杭州生活过一个时期,对于戏剧创作和舞台表演都很有贡献。他不仅是一位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演员。明臧晋叔在元曲选序上说他:‘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  相似文献   

10.
勇赫 《母婴世界》2012,(6):28-29
古语有:子承父业、父债子还。亲子关系,天经地义。甚至有过激的说法,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圣贤之言也不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就连“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这样的话也被大家所不齿,甚至成为法律上所不能允许之事。我们现在急需建立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与发展的需要。我们做家长的,首先要明白一点,孩子不是你,甚至不是你的一部分,他们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相似文献   

11.
鲁迅翻译大量俄国(苏联)和东、北欧"弱小民族"的作品的意图在于以之作为揭露社会弊病、改造国家的参照,翻译的政治目标在于"强国"与"新民"。其翻译的政治目的与文学目的之间的内在张力,使得其意图达到的双重翻译目的难以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是清初著名的遗民词人,更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典。其词除了抒发悼念亡妻之相思悲愁、隐居荒山的孤独闲愁,还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怀国浓愁。无论是哪种愁,都深深地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抗金复国、救亡图存的英雄,平生以气节自负。其词慷慨纵横.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本文从辛弃疾的英雄词、艳词及语言上的熔铸百家三个方面论述辛词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封闭内倾的个性,不善与外界交流的性格特征,使其作品充满恐惧和无望;挥之不去的父权的巨大阴影,使其作品充满了荒诞与焦灼;而犹太民族无穷灾难带来的心灵上的永久创痛。使其作品充满了苦难、无助与无法排解的苦痛。面对这种生活的绝对力量,人类存在的孤立、无价值、无路可走,便成了卡夫卡作品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李王景身处乱世 ,国势在日趋衰危 ,给他的心理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景 ,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感伤情调  相似文献   

16.
余光中作品中胎记般不可磨灭的中国情结,来自于他对故乡故土的眷恋与追慕;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与坚守;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依,并贯穿于他大半生的创作之中。其用心编织而成的“中国情结”,将作者眷恋祖国母亲之心与母亲思念儿子之情不可分离地紧紧连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茨威格曾经说过:永远也不写一句赞美战争或贬低别的民族的话,在任何一部作品中做到公正和不抱偏见。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却有不少内容都与他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相违背。通过对茨威格的作品和个人成长经历进行的分析,揭示了茨威格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瑕疵产生的原因,从而对茨威格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中国人对西班牙作家巴罗哈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译介的9篇西班牙作品全部出自巴罗哈笔下,又多次在译文的副文本等著述中给予巴罗哈高度评价。鲁迅关注的是巴罗哈弱小民族的出身及其作品中对于弱小民族品性和生活状貌的描摹,而同属于弱小民族的中国读者可以从中反观自身,鲁迅也在巴罗哈的文学世界里找到了异域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王沂孙是宋元之交的一位著名词人.其青年时期的词作,多写风雅闲情、湖山胜景、诗酒流连的生活.南宋灭亡之后,王沂孙常用词来表现故国之思和故土之恋.其词的艺术特色是不粘不脱、不滞色相;用典贴切、精思巧构;沉郁顿挫、立意高远.王沂孙的词作,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范式,丰富了诗词苑囿,为词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四世同堂》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反省,对民族国民性弱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进行了由这种国民性弱点所引发的痛苦和深沉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