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始通识教育改革实践的两所大学。北京大学以元培学院作为通识教育试验点进行小步探索,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再做推进,是改革代价较小、比较稳妥的一种选择。复旦大学全面推进的方式为通识教育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和氛围,让处于其中的师生更容易理解通识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而重视通识教育。复旦学院的建立为通识教育提供了组织基础,利于开展多方合作,更易得到专业院系的支持。北大和复旦的两种模式各有千秋,笔者从通识课程设置、教师资源、学生管理、住宿制度四个方面比较了两所学校通识教育培养的特点。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通识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如通识课程挑战度、学生投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等,以期能为通识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仅作狭义的“通识课程”来理解,并常常把它与专业教育相对立。概念的误读会导致通识教育的实施不力。通识教育是某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理想或理念。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也是中国大学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广阔的知识图景,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到各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视,但通识教育在我国综合大学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应该发展通识教育仍然是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广岛大学和北京大学通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以及管理机构的横向比较,试图找出我国通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既是世界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也是中国大学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广阔的知识图景,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呈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懂技术、具备科学素养,还要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拥有人文精神,使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同向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探究了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目标、课程和评估改革的趋势,希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精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它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香港中文大学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以香港推行的通识教育为基础,讨论通识教育对模塑大学教育精神的作用。一、通识教育的源起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延续了自由教育教人"做人"、关注人的发展的理念,而且还发扬了专业教育教人"做事"、为人提供谋生手段的优长.因具有这些特点,使通识教育成为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教育理念.新中国成立前的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和台湾各大学十几年、北京大学八年来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更印证了通识教育对人的发展全面性的促进.为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在大学推行适合国情的通识教育;并且在时机成熟时,应从中学就开始推行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也被译成“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有人也称之为通才教育,在香港有人称之为博雅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从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人教育,发展到近代英国贵族的自由教育,再到二战后美国普遍实行的现代通识教育,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今天,通识教育在欧美,甚至我国的港台等地已经颇为流行,但在国内却刚刚兴起。一、通识教育的理念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由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这一报告提出的。报告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1)…  相似文献   

10.
台湾的通识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台湾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院校在通识教育的研究、规划和实施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本文拟对此作初步评介。(一)“通识教育”(generdeducation)虽在台湾已行之有年,但台湾教育界人士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并无明确界定。台湾“大学教育改革促进委员会”所著《台湾高等教育白皮书》写道:“通识教育的目的乃在于透过适当之课程的设计,使学生对人、社会与自然的诸现象有一通盘、初步之知识上的认识,以助于形塑有追求真善美之理想的能力和意愿,也有助于培养自我反省、精近能力之独立自主人格,同时…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高职开展通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企业界与学生们的需要。文章以A大学与B学院为例,发现综合性大学与高职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的出发点、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由此,作者提出了高职开展通识教育的策略: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通识课程内容;改革现有通识课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药院校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医药院校学生在塑造个人道德修养过程中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对当前我国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现状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推动我国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和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医学院校通识教育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在理念、制度、课程设置和师资等方面仍存在问题。为此,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调查了广东地区五所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现状,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亮 《考试周刊》2012,(25):142-143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尤为重要的育人作用。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发展迅速,正在承担着日益加重的高等教育任务,其通识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其育人作用发挥得如何,值得关注。本文以广东省部分独立学院为对象,对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结合独立学院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的建立,标志着北京大学开始恢复教育学科。但与其说恢复,不如说是新建。这不仅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前教育学科的传统在北大已中断多年,而且在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本身就处于一个起步的时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北京大学高教研究室与若干兄弟单位一起走上创  相似文献   

16.
入世对我国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必然会对国家的政治、文化、教育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正在走向学习化、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高等教育来说,WTO必然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其产生“折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素质和教育观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就迫切需要加强大学通识教育,其目标是发展大学生的伦理道德,使其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理解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欣赏人类多种文化,培养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促进其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从而迎接入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在我国内地高校从十多年前的研究、探索到今天的尝试实施,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程,十多年来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今后在更多高校的实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目前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反映出的历史性缺位与人文素质现实性缺失、专业如何设置、如何指导通识教育由意识走向真正实践等问题,都是实行通识教育必须面对的.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内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强化通识教育势在必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是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完整人格塑造的教育,它决定着人的社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强弱。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是个人专业技能充分发挥的保障,在进行专业能力培养时,必须用通识教育的方法贯通必备的学科知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因此,高职院校应强化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田中阳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14,(3):F0002-F0002,F000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特别强调将质量和特色置于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准确把脉,既指出了其症结,也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方向。十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得到极度扩张,特别体现在盲目扩招、学校升格和学校合并上。伴随着这种扩张,一方面是高校进一步行政化,教师主体进一步边缘化,另一方面是学生的素养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教师的学术创造力萎缩,综合素养降低,学科建设走向形式主义。高校的“内涵”逐渐被淘空,开始伤及根本。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