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孔子为何梦见周公孔子对周公极其推崇,在《论语》中曾经三次提到周公。最著名的是《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对周公摄政称王之事羡慕有加,他曾经不断表达自己的愿望:"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当时有人提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非常高兴。直到年老体弱时,孔子还幻想自己有朝一日能  相似文献   

2.
正阅读儒家代表人物的著作时,往往会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自信。儒家的自信传统导源于孔子。孔子的自信首先表现在对自己思想学说的自信,曾言"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对实现他的思想学说也充满了自信。他虽有过"道不行"(《论语·公冶长》)的叹息,但也坚信"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即使面对叛臣公山弗扰之招募,孔子也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  相似文献   

3.
正关学不朽。传至清初,"关中三李"者出,于为有力矣。其中李柏著《吾老洞碑记》一文,启迪良多。首先,是儒道并尊的观点,他鲜明地提出:"孔子为天下万世师,以余观老子,则亦天下万世师也。"其次,是区分道家老子的学术与道教唯心论的不同本质,他指出:"道流徒以长生清虚学老子,见其一节,而遗其全体也。"许多读书人常以"严绝佛老"为学术原则,有意回避老子,造成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观念。李柏此文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孔子崇拜:从民间行为上升为官方祭礼孔子崇拜最初起于孔子弟子与鲁人对孔子本人的崇敬。直到汉时,民间自发的祭孔行为被朝廷确认为释奠礼,出于尊师的情感正式成为官方祭礼。最初,祭孔并不在孔庙,而是由孔子弟子与崇敬孔子的鲁人发起,地点在孔子冢。第一个记载孔子丧葬与祭祀情况的应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育家,孔子很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从中总结出深刻的道理。比如关于颜回在学习中的表现,孔子是这样思考的:“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有感而发说:我给颜回讲一整天的课,他从来不会反驳我,也不提不同意见,就如同蠢人一般。但当他回去却反复思考,常常有很多新发现,这说明颜回一点都不愚笨。  相似文献   

6.
正孔子活了73岁,这在春秋时期,应算是高寿了。直到晚年,孔子的身体还很硬朗,思维也很清晰,71岁时还在作《春秋》。他虽然自叹"甚矣吾衰也",也只是久"不复梦见周公"而已,未见有什么大病。(《论语·述而》)那么,孔子是如何养生的呢?概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捕鼠     
捕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  相似文献   

8.
孔子死亡观的构建理路与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孔子"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隐含着"知死必先知生,知生方能知死"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指认出孔子死亡观的构建理路:死不可知,生死并重,以生观死,以生安死。文章认为孔子死亡观的精髓和价值在于对死亡的消解和超越,体现出死亡的审美价值。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孔子如何实现对死亡的消解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陈敏 《寻根》2011,(1):128-131
李鸿章的后半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他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当今时代再也没有人敢公开乱讲"女子不如男"。但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一语,则始终无法让占世界人口百分之五十的"女子"们释怀。由于孔子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而且以"难养"定性,在孔子文化日益复兴的今天,孔子是否轻视"女子"?"女子"又应该怎样看孔子?诸如此类问题就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孔子是否"轻视妇女"是一个长期争论而  相似文献   

11.
谈谈孔子的社会观□刘献琛生活于春秋末期的孔子,不满于当时诸侯国分裂割据的混乱现象,立志变革现实,安定社会秩序。由于时代的局限,孔子不可能预先设计出一个新的社会蓝图。他研究了三代的历史,认为西周社会制度最好。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薄葬思想的流变胡双井从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代很早就已出现了薄葬。传说黄帝葬桥山、尧葬济阴,“丘垅皆小,葬具甚微”,其后的文、武、周公之葬,也都俭朴,“皆无丘陇之处”。后世贤达薄葬的更多,“昔孔子大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唐...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周代乐舞●文杰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为我国古代乐舞的保护和继承做出过积极贡献。孔子自幼喜欢周代礼乐,他不仅“信而好古”,明确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义哉,吾从周”,而且虚心地学习礼乐知识。“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客”“入太庙,每...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李贽《续焚书》卷四中,有一篇名为《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的文章,读来颇有味道,其文如下:"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  相似文献   

15.
舜葬九疑释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九疑 《寻根》2000,(5):75-77
中国上古五帝,是国史公认的中华民族始祖。在《史记·五帝本纪》篇中,指实“五帝”葬所的,惟有舜帝。但对于舜帝的死葬,因历史上一些典籍的记载相左,古今人对一位杰出“帝王”葬在远离“帝都”的“江南九疑”,均有一些持疑者。本文试以史料、历史文物作依据,为舜葬九疑辨疑。一、舜葬之地《尚书》缺载其详,引来众说纷纭《尚书》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史籍之一,其对舜帝的记载极为简洁。在《尧典》篇中,仅记为“陟方乃死”。缺乏详细具体的记载。按“陟方”的词义解释,即巡狩方国的意思,这里可以认定的是,舜死于巡狩途中。正因为…  相似文献   

16.
正人性论是先秦儒家伦理学史上的重要话题。然而,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谈及人性的善恶问题,他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之后,儒家人性论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孔子的弟子们开始把性之善恶作为重要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  相似文献   

17.
“孝”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早在西周以前就已产生。孔子也十分重视“孝”,他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孝”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孝”的内涵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在合礼的范畴下,以一颗恭敬之心去奉养父母;孔子还将“孝”纳入自己的“仁”学体系,作为“仁之本”,为推广其仁学观念而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正历来论及中国古代的经学起源,必述及孔子而往往忽略子夏。《礼记·乐记》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然则无述者,作者焉明?如能将孔子与子夏共同研究,则对经学起源问题的认识,会更深入。一、孔子开启经学儒名或在孔子前即已存在,《周官》九两掌民者"四曰儒以道得民",若然,则儒在周代本为官师,掌以道艺教民之职。后来官失其守,儒则作为一种称谓在社会上被使用开来。《左传》  相似文献   

19.
颜元的礼论     
颜元的礼论,在于指出社会成员“共事”之际,“各”与“各”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协调,遂成为问题,因而提出性善说,认为所有共事之“各”必须均为善。人皆为善,才能在社会上如耳、目、口、鼻一般各尽其职,形成完整的有机体。试观其所说“尽职”的内容:天之生万物与人也,一理赋之性,一气凝之形。故吾养吾性之理,尝备万物之理以调剂之;吾养吾形之气,亦尝借万物之气以宣泄之。圣人明其然也,是以画衣冠,饬簋,制宫室,第宗庙,辨车旗,别饮食,或假诸形象羽毛以制礼,范民性于升降、周旋、跪拜、次叙、肃让;又金、琢石、窍竹、纠丝、刮匏、陶土、张革、…  相似文献   

20.
张海超 《寻根》2023,(5):76-80
<正>瓮棺葬的由来将瓮与罐等陶器拼合在一起当棺用,然后把装着尸体的瓮棺埋在地下,由此产生的安葬方式及葬俗被称为“瓮棺葬”。瓮棺,多用来存放死去孩童的尸体,存放成人死者的瓮棺比较少见。《辞海》对瓮棺葬的解释为:“瓮棺葬是用陶瓮或陶罐做葬具,一般用以埋葬幼童。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较为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