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渐为新变"的泰始诗坛到"勃尔复兴"的太康、元康诗坛,最后到"变创新体"的永嘉诗坛,西晋诗歌艺术逐渐脱离了建安风骨之慷慨激越与正始文坛崇尚玄思的风尚,向结藻清英、繁缛绮靡、刻意追求形式技巧的形式主义风尚发展,形成了"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文学特征。并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可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中古诗歌发展史上开创了继往开来的诗歌艺术风尚。  相似文献   

2.
"顾城弃城"是上世纪90年代震动文坛的一个重大事件。"童话诗人"顾城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他执意打造一个理想王国。本文分析了其"童话"诗歌的构成因子,并探讨其"童话"风格形成的主观与客观原因,以期对其"童话诗人"名称的由来做一番发掘,从而为其悲剧结局提供了一个思维分析角度。  相似文献   

3.
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曾有过相当广泛的传播,大部分作家更多的是继承其"唯美"的成分而摒弃"颓废"的色彩,只有邵洵美等少数作家在创作中进行唯美—颓废派文学的尝试。邵洵美对都市化的抒写及对情爱题材诗歌的先锋性试验,构成了对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另一种尝试,当然也存在偏颇。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歌用典丰富,判断不易。对有关典故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具体作品。本文所涉,包括归庄《落花诗》、汪琬《月下演东坡语》、朱彝尊《雨渡永嘉江,夜入柟溪》、胡天游《龙钟》、丘逢甲《题倪县令松鹤图》凡五题六首诗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于坚的诗歌在文坛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诗歌的生态主题被深入发掘和分析。关于生态主题的探讨也由文坛发展到社会,并引起了对生态保护的强烈关注。本文将以于坚的诗歌文本分析为基础,深入剖析诗歌中蕴含的生态主题。  相似文献   

6.
英国诗人邓恩的玄学派诗歌意象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国17世纪文坛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称为"玄学派"诗歌。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本文对玄学派诗歌采用的比喻手法进行分析,探究其独特性,进而阐述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汪琬与归庄皆是清初江南文坛的著名文人。二人曾经围绕《震川先生文集》的校雠与勘定进行过一场针锋相对的论辩,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轶事。本文从汪、归二人对钱谦益和归有光的评价入手,结合《震川先生文集》刊刻的过程,对汪、归二人交恶之始末作一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归庄是明代遗民社会中非常活跃而且颇为重要的一员。他交游甚广,交往人物主要包括殉节者、遗民、降清者、清朝官员、僧人等五类人。与五类人的交往对归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实学思想、儒佛观念、政治态度方面。归庄的个案是明清之际士人的一个典型,研究归庄的交游和思想的状况对于研究明代遗民的生存状况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曹"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与七子互相辉映,彪炳文坛。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父子三人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操反对虚而不实的"浮华"风气,在创作过程中尚通脱、尚实、务尽。  相似文献   

10.
沈德潜在67岁中进士后,受到了乾隆的极力推崇,一举成为诗歌领袖。这一方面得益于鄂尔泰、王士祯等王公大族、文坛泰斗的提拔、推荐,另一方面,也与沈德潜本人的遭遇和经历以及乾隆示恩示宠的需要有关,在看似偶然的"隆遇"背后,有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和好友归庄外出游玩,夜里投宿在一个农家。由于地处山区,人烟稀少,还有一些过路的行人也投宿于此。为了表达对农家主人的感谢,顾炎武和归庄赠予主人一些银子。走了一天的山路,顾炎武和归庄感觉很累,吃过饭后就躺下睡了。第二天日上三竿时,顾炎武和归庄才起床。洗漱过后,主人给他们端来两碗荷包蛋。吃完荷包蛋,他们带着整理好的行李准备继续上路。走到院子里的时候,昨夜投宿在这里的其他客人正在  相似文献   

12.
晚明多奇人,归庄便是其中的一员。分析归庄的处世行文及其思想内核,将归庄的狂行怪性和英特高迈的遗民气节归结为"奇"和"正"的对立统一。从"奇"与"正"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个性特点揭示出归庄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3.
学界一般认为归庄是位立场坚定的遗民,但仔细考察他在明亡后的生活状况,这种评价有失偏颇。本文试图从归庄入清后的交游行事论证并揭示其原因。一归庄,字玄恭,号恒轩,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他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曾孙,与顾炎武有“归奇顾怪”之称。归庄在《历代遗民录序》(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坛,涌动着一股讽刺诗的潮流,诗人们一方面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进行无情揭露,一方面对抗战中形形色色的社会怪现象进行讽刺,描绘出一幅幅"群丑图"。在诗歌艺术上,利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讽刺对象形象化、漫画化,并以对比、反语、戏仿等手段揭露其丑陋本质。当然,由于诗人的情感过于强烈,超过了理智,也使一些讽刺诗打上了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日常世俗生活",本来就是小说叙事的原点。然而,当小说由文坛边缘走向中心,取代了诗歌、散文的正统正宗地位,特别是共和国"50-70年代"文学,由于过分凸显文学的教化功能与"工具"作用,拒斥小说消遣、娱乐属性;由于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的强权规约,特别是对"政治第一"评价标准的绝对性强调与夸大,小说叙事越来越疏离和拒斥日常世俗生活而走向有关"民族—国家"的一体化宏大叙事,否定人的正常物质欲求,以理想代替现实,用精神代替物质,让阶级性代替人性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文学染上了急功近利、充满了乌托邦色彩的政治狂热症。  相似文献   

16.
1990年代诗歌的"失魅",与诗歌写作者在诗学立场上对诗歌主体"祛魅"密不可分。1990年代诗歌写作者主要是从主体的人称指代、主体的价值功能、主体的文化人格、主体在诗歌中的呈现方式四个方面,分别对诗歌主体加以"祛魅"的。这四点"祛魅"本身有其合理性和建构意义,只是由于对其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处理,甚至扭曲和丑化,才成为了导致1990年代诗歌"失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杜甫未曾与孟浩然有过直接交往,但是杜甫非常爱戴孟浩然,高度肯定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并用一个"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色。杜甫对孟浩然诗歌"清"的评价对后世起到了引领导向的作用,这是因为杜甫对孟诗的"清"的评价综合了时人的真知灼见,也符合孟浩然诗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底层写作"特别是其典型代表"打工诗歌"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打工诗歌"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具有研究价值。文本试图对当下批评界对"底层写作"特别是"打工诗歌"的研究作一个综述与评介,总结"打工诗歌"研究现状及"打工诗歌"的创作特征,确认"打工诗歌"在当代文学中所处的文学地位与彰显出来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诗歌能否重新走向大众,主要依赖于传播,当下诗歌的诸多问题其实就是传播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的一个事实。"民刊"、"网络"、"诗歌节"都对新世纪以来的诗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三者对诗歌的传播并非尽善尽美,优点和不足并存。  相似文献   

20.
丘处机西觐成吉思汗,开启了蒙汉文化交流互渗的大幕。丘处机不仅将道教传播到了西域,更是将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学活动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他在往来西域途中,用诗词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既保存了珍贵的史料,也给道教文学带来了新的面貌。在河中府,他与耶律楚材、王君玉等人唱和诗歌,营造出传统的中原文坛向西延伸的"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