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耻感的缺失或错位是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而高校的各种量化管理手段以及社会舆论对于缺失耻感、道德失范的大学生的制约作用非常有限。知耻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内化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道德勇气的重要途径。开展知耻教育要以“八荣八耻”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八荣八耻”也已成为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一面旗帜。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知耻之心”的树立有利于激发出人们心中的道德感,进而使“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自发地、自觉地践行荣辱观,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和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析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现状,阐述知耻道德的时代内涵,讨论知耻道德对提升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作用,探讨高职学生知耻道德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分析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现状,阐述知耻道德的时代内涵,讨论知耻道德对提升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作用,探讨高职学生知耻道德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提高当代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遵循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强化、深化、升华大学生的知耻之心,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实现耻育的根本目的,而且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度耻感. 相似文献
6.
提高当代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遵循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强化、深化、升华大学生的知耻之心,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实现耻育的根本目的,而且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度耻感。 相似文献
7.
杨婷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3)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根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知”“耻”是一笔宝贵的道德遗产。“知”作为人内在的自律规范“,耻”作为外在的他律规范,两者共同构成了传统道德的知耻文化。这种知耻传统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对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以“知耻”传统道德丰富公民教育内容,达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公民教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8.
"说你多少次了,不要再偷别人的东西,你怎么一点都听不进去?一个女孩子怎么一点都不知道羞耻?"一踏进办公室,我就听到一年级班主任覃玉虑老师正苦口婆心地教育她的学生黄加佳。提起这黄加佳,我们学校的教师都直摇头:她十足是个屡教不改的孩子。平时经常偷东西,有时在家里偷爷爷奶奶的钱,有时在学校偷同学的学习用品,有一次竞溜进办公室偷走我的手机!每次把她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她都一声不吭,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她表示痛改前非,可没有过几天义"旧病复发"。究其原因就是她缺乏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传统耻感文化源远流长。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沿承夏商周的文化大流,继往开来,成为耻感文化的源头活水。在较早的经典古籍《诗》《书》《易》的一些文字中,已经体现出耻感意识。《书·说命下》把人内心对羞耻的体会与感觉形象地表 相似文献
10.
李箭飞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6):28-30
伦理和道德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但它们并不相同。伦理是指维系以家庭为核心的、相对密切的社会关系的原则;而道德作为人内心世界体现出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伦理关系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哲学著名的孟子"五伦"说,可以形象地说明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1.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1)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的时代,出现了知识增加的无限性和个人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教育再不能像以前那样,传授一套固定知识的过程,而是传授各种有效的方法,去取得任何特定时刻所需要的知识,即"学会如何学习"。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让青少年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会生存、学会关心。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弱,学习方法也比较差,他们大都停留在多读、多背、多记、多练、做作业等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加强,学习层次应该提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1] 相似文献
12.
谈传统文化美德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把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使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认知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命运。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无疑是重塑当代大学生荣辱观的根本。本文以强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出发点,着重探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了重塑传统文化以及传统道德教育对当代学生素质形成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观都属于伦理政治观,却有着不同的具体价值取向和特质.孟子的理想政治形式为伦理国家,柏拉图的理想政治形式为道德城邦.前者的主题是政治生活的人伦关系建构,后者的主题是城邦道德价值的实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不同把握.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政治模式的设计思路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政治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4.
15.
吾敬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6):9-17
荀子的伦理思想有自身的特点,与孔子和孟子的伦理思想有所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其更注重大众伦理而非仅仅是精英道德.这种特点和区别反映在荀子伦理学说的一系列核心概念上,这包括:“礼“、“性恶“、“群“、“分“、“伪“、“习“、“化“、“法“等等,以及对于“义利“、“君子小人“问题的理解上.其中,荀子之“礼“与孔孟之“仁“两个主要概念的不同显示了大众伦理与精英道德之间的分野;“性恶“说是大众伦理学说的生物学论证;“群分“说是大众伦理学说的社会学论证;“伪“或“礼义“理论构成了大众伦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定位;通过“化(教育)“提供实现伦理的教育途径;通过“法(法律)“提供实现伦理的法律保障;此外,在“义利“、“君子小人“问题上荀子也提出了更符合大众而非精英的看法.可以这样讲,荀子至少在理论上实现了由精英道德向大众伦理的转换,这正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传统伦理思想对于中国当代社会伦理文化结构的影响巨大。以儒、墨、道、法四家学派为主的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各有侧重,都有精妙的阐发。其中,儒家对于教学双方的主体性作用更为注重,显得更全面和切合社会实际。先秦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主要体现在德才并举的人才观念、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结合及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