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必须对齐,可是,计算小数乘法时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呢? 这是因为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的实质是相同数位对齐。因为不同数位上的数不能直接进行相加减。而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把各个因数相应的扩大,使之从小数转化为整数,先按整数乘法乘起来,最后再处理积中的小数点问题。因此,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小数点可以不对齐,只要求“向右看齐”(即末位对齐)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2.
小数乘法法则在教材上,是分三段安排的.即先教小数乘以整数,再教整数乘以小数,最后教小数乘以小数.这样由特殊到一般,虽可分散难点,但很客易遇到麻烦:教前面两个内容时,由于积的小数位数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列成竖式,客易给学生造成直观上的错觉——积的小数点要与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恰好与前面学的小数加减法中结果的小数点  相似文献   

3.
[诊断】“病症”错在把小数加、减法中的“相同数位对齐”用到了小数乘法中,这里要根据两个因数中小数的位数之和,从积的右边数出相同的位数,点上小数点。  相似文献   

4.
歌诀明了易懂 ,琅琅上口 ,印象深刻 ,容易记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有利于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有关知识。现就小数四则运算法则的内容 ,编写了几首歌诀配合法则进行教学。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基本相同 ,也是相同数位对齐了才能相加减。实际上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为了突出重点 ,我编了如下歌诀 :小数加减点对齐 ,得数也要点对齐。相加满十要进 1,退 1作十要牢记。  小数乘法是把小数当作整数去乘 ,然后再根据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为了使学生容易记住法则 …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往往容易出错。下面,给同学们介绍三种检验计算结果的方法。一、检验积的末位上的数字两个因数相乘的积的末位上的数字,是这两个因数的末位上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算理,理解法则的推导过程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学生必须对小数的意义、数位等概念十分清晰,通过观察整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从而理解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同样,教学小数乘法的法则,学生也必须理解与掌握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等基础知识,才能  相似文献   

7.
<正>一、理解算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是一样的,都是数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个因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通用五年制课本七册中,小数的乘法法则,是按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小数乘以小数三个步骤,通过六道例题来进行教学的.实践证明,按这样的步骤和方法教学,很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小数乘法中,小数点必须对齐;二是推理过程中既有顺向思维,又有逆向思维,还用上了学生暂时还不熟悉的积的变化规律,教师难于讲清道理,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为教好这一部分知识,我提出两点建议.1.由旧引新,讲清小数乘法法则的来源首先,必须为教学作些铺垫.如,复习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切实学好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积也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等知识.其次,应让学生运用一个因数变化引起积也变化的规律,去计算  相似文献   

9.
有的同学在做小数加减法时,常常出错。同学们若想在做小数加减法时基本上不出错,就要做到以下"四个不忘"和"一个牢记"。一、不忘记小数点对齐不论是小数还是整数相加减,都必须把相同的数位对齐。整数相加减只要求末尾对齐就行,是因为整数个位在末尾,末尾对齐实质上就是个位对齐。  相似文献   

10.
列小数乘法竖式时,为什么不必对齐小数点?计算小数乘法,实质上经历了两个转化过程。即先把被乘数和乘数都转化为整数去计算,再把所得的积转化为原小数乘法之积。当进行第一个“转化”时,被乘数有 n 位小数,将它扩大10~n 倍就得整数;乘数有 m 位小数,将其扩  相似文献   

11.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基本相同,只是多了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教学小数乘法的法则时,不必过多地要求学生计算,应把重点放在使学生懂得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和道理上。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乘法,所以现行教材用积的变化规律:“如果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它们的积也扩大同数倍”、“如果一个因数扩大a倍,另一个因数扩大b倍,它们的积就扩大a×b倍”,来说明小数乘法的算理依据和小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今天所上内容是苏教版《数学》第四单元“小数加、减法”第一课时。通过昨天辅导本班部分学生预习得知:很多学生初学小数加减法时有个通病——不把小数点对齐,忘记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教参书指出:“应提醒学生对着加数中小数点的位置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释列竖式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特别要强调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所以,我把“小数点对齐”和“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作为本单元的重、难点。但用什么方法来突破这两个难点呢?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小数乘法法则的理解和积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对于小数乘法中,先把两个因数转化为整数求得的积,要再缩小原来两个因数共扩大的倍数,才能求得原式的积,学生理解有困难,是学习的难点,由于“两个因数分别扩大a倍、b倍,积就要扩大a×b倍”这一积的变化规律教材里未出现过,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让学生先根据13×21=273,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积:130×2100,1300×210,1300×2100,  相似文献   

14.
正尊重多样每每教到"竖式乘法",头脑中就会出现多年前批改试卷时的一次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下面竖式计算中部的"两个小数点",要还是不要?0.5 3×2 42.1 21 0.61 2.7 2一部分教师认为: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是"先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竖式计算中间的两个积应是"53×4"和"53×2"的结果212、106,而不是2.12、10.6。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学生先用4×0.53  相似文献   

15.
一、填空(12分,每空1分)(1)3.59×0.7表示求3.59的()。(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3)12.16÷3.2,去掉除数的小数点,要使商不变,被除数的小数点应()。(4)把7.8,7.88,7.8,7.78四个数按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5)7.935精确到0.001后约是(),它保留一位小数是()。(6)当梯形的上底逐渐缩小成一点时,梯形就转化成(),当梯形的上底逐渐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就转化成()。(7)甲乙两数的积是3.6,如果甲数增加1,则积是6.6,甲数是(),乙数是()。(8)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2厘米。如果把它们按下图所示叠放在一…  相似文献   

16.
例1.计算:5.08+12.4+8.92所以5.08+12.4+8.92=26.4。例2.计算:10.64-9.475所以10.64-9.475=1.165。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字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得数  相似文献   

17.
1.例题缺乏典型性,导致指导作用难以发挥 两位数乘三位数的笔算乘法例2(见图),属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例题的重点旨在指导学生对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掌握其在竖式中的简便写法及所得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但该例题的数据中两个因数都在末尾只有一个0,所以导致学生在列竖式时,不管是否存在简便方法都会尾对尾对齐,既不能展现出例题的指导性作用,也不能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3页。【教学过程】一、由点到面探索规律(一)同一乘法算式中因数与积的变化。1.导入:同学们,20×3的积是多少?(20×3=60)揭示:在20×3=60这个乘法算式中,20是一个因数,3是另一个因数,60是积。课件:提问:现在20和3这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得的积)所得的积等于多少?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汇报:你是怎么算的?方法一:20×(3×2)=120;方法二:60×2=120。补充课件:  相似文献   

19.
“小数乘以小数”的教学重点,是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按课本例题所用的方法来教,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为学生在此以前,只学过“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积也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的算理,并不熟悉教材中采用的“两个因数同时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的情形。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时,采取两次运用上述算理的方法来分散难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法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因式分解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同学们学习上的一个难点。十字相乘法是进行因式分解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于二次三项式ax^2+bx+C(a≠0)来说,有时利用十字相乘法分解相当方便。使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把二次项系数a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即a=a1a2,把常数项c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即c=c1c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