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题目]小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驶60千米,比第二小时多行驶1/4,在这两个小时正好行完全程的  相似文献   

2.
郭连元 《红领巾》2009,(11):44-44
[题目]工程队挖一条水渠,第一天挖了25米,第二天挖了剩下的2/5,这时剩下的长度与挖好的正好相等。这条水渠有多长?  相似文献   

3.
[题目]一个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圆柱比圆锥多8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相似文献   

4.
曾庆宝 《高中数学教与学》2005,(10):F0003-F0003
我们知道,对于二次曲线f(x,y)=0和平面内一点P0(x0,y0),有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5.
在解答数学题时,若能注意到并运用“1”的一些代换,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举例说明巧用“1”简解一些数学问题,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一、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中的应用 例1 当流水的速度大于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时,则不论船头如何、船总是被水冲向下游,则怎样才能使向下漂流的距离最短?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26):32-33
望闻问切是中医了解病理的手段.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通过"望闻问切",中医可以找出病人的病源,从而开出合理的药方,从而根治病人.本文主要借助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对数学题进行解析分解,以期对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解题中,若能根据题目特征,巧妙地利用“1”作代换,常能出奇制胜,取得较好的解题效果,今举几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尹文奎 《物理教师》2009,30(2):58-58
对力进行正交分解是常用方法,而在有些问题中对加速度进行正交分解,能够使解题更简洁.  相似文献   

10.
单位向量是一类特殊的向量.教科书上定义单位向量是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其方向随具体问题而定.如果熟练应用单位向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1已知b的方向与a=(-3,4)的方向相同,且|b|=15,求b.分析已知|b|,要求b,只要求b的单位向量(即与b同向的单位向量)就行了,于是联系到a的单位向量,问题马上迎刃而解.解设a的单位向量为e,则e=|aa|=-53,54,∵b与a方向相同,∴b=|b|·e=15-53,54=(-9,12).∴b=(-9,12).例2如图1所示,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AB=a,AD=b,DE是AB边上的高,求向量DE.分析要求DE,只要求AE.AE就是AD在AB上的射影,AE的…  相似文献   

11.
“楞次定律”作为电磁感应这一章的重点,其内容是: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另一种表述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这里,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既可以是磁通量的变化,也可以是引起磁通量变化的相对运动或回路的形变;感应电流的效果,既可以是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  相似文献   

12.
由共线向量基本定理,知  相似文献   

13.
<正>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某些数量看成一份或几份的数,找到份与份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例1某次数学竞赛设一、二等奖,已知甲、乙两校获奖的人数比为6:5,两校获二等奖的人数总和占两校获奖人数总和的60%,两校获二等奖的人数比为5:6,问甲校获二等奖的人数占该校获奖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相似文献   

14.
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本就切线长定理在计算和证明中的应用,举几种常见的类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许多数学问题,表面上看来似与面积无关,但灵活运用面积法,往往能使问题顺利获解。下面举例介绍面积法的运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7.
对于比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解,取出其中对于解题有用的关键部分或基本图形,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可概括为两个基本图形,即“A”形与“X”形,如图1,它们在具体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阶段,有一些题目,乍一看无法下手,或者说用常规的方法很难去解决。如果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1"在小学中有着多重意义,可以是单位"1"、1个计量单位、1倍量、1份数、1个整体……,只要我们能巧妙地用好"1",有些题目就能轻松、巧妙地解决。1  相似文献   

19.
【题目】若一个长方形的宽减少20%,币面积不变,则长应当增加百分之几?  相似文献   

20.
数学概念、公理、定理、性质经常出现有关对象唯一性的结论,在解题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唯一性”的特性通过已知条件构造出符合题意的一个解,再根据唯一性得出所构造对象即为所求.下面略举几例加以说明,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