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法战争期间(1870—1871年),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伏尔泰正好在英国旅行,落在愤怒的英国人手里。英国人喊着:“把他吊死,把他吊死。”  相似文献   

2.
伏尔泰的《风俗论》被称为"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在此书中,伏尔泰对世界上众多民族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等情况都进行了描述,集中体现出他的世界史观。对当时仍处于锁国状态的日本,伏尔泰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在《风俗论》中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向世人介绍这个神秘的国度。当然,限于所处时代的客观条件,伏尔泰眼中的日本与真实的日本之间是有较大出入的。  相似文献   

3.
课堂上,老师正和兴致盎然的学生一起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中的生字:  相似文献   

4.
说“纠结”     
2010年初,《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09年十大流行语","纠结"一词位列其中,另外还有"被就业"、"秒杀"等等。值得关注的是,"纠结"一词与其它流行语不同:它古已有之,属于"典雅"一类的词,且意义集中、书面性很强;而现如今流行语中的"纠结",在原有词的字形、读音基础上,被赋予了大量的新义,且被年轻人广泛用于口语。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机智人物故事,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故事。故事主人公的聪明才智集中地表现在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出色口才上。本文把他们言语交际的方法技巧归纳为主要的七个方面加以阐述,这对今天我们成功地运用语言,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是有一定启发的。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中学语文高效课堂观摩课暨卓越课堂研讨会展示了三节示范课《声声慢》《咬文嚼字》《装在套子里的人》,都是卓越课堂,却有不同的精彩。破解“卓越密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教师都可以从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出发。可以说,所有自在而美好的境界都是“卓越”,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出发,最终抵达“卓越”的境界,实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其中必然还包含着另一个“同”,即蕴含丰富的教学机智。  相似文献   

7.
胡青 《南昌教育》2006,(7):55-55
《蜜蜂引路》是一篇记叙列宁生前往事的文章,讲述了列宁在不知道养蜂人住址的情况下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蜜蜂往附近的园子里飞的规律,列宁根据这一规律找到了养蜂人。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上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列宁能根据蜜蜂找到养蜂人,从这可以看出列宁是个细心观察的人,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细心的发现,来,说说吧!”  相似文献   

8.
《云南教育》2014,(15):3-3
《中国青年报》消息 针对社会上天下“出国留学的学历认证发生重大变更,教育部决定废除毕业证书认证”的传奇,教育部7月14日发布声明称传言不实,提醒广大学生和相关机构通过学信网了解有关学历政策及学历认证服务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9.
庄严 《教育文汇》2005,(6):60-61
从小学、中学、大学到今天的研究生,我漫长的近20年的读书经历。看似波澜不惊,然而却有一件事情,记忆抹不走,岁月流不去,是我心里日久弥深的隐伤。这就是我小学五年级经历的那次“转班”。  相似文献   

10.
某国有个农夫。因喜欢出数学题而声名远扬.国王也慕名前往,某天他独自找到农夫. “能为尊贵的陛下出题,草民感到万分荣幸.”农夫受宠若惊.  相似文献   

11.
杨春 《广西教育》2014,(5):65-66
正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需要随机应变,运用教学机智,灵活解决偶发事件,让课堂的一次次意外变成一次次精彩。下面笔者以吴正宪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一课为例,谈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境,如何准确判断、妥善处理、捕捉生成、因学利导、拓展延伸。一、超预设,捕捉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事先经过充分预计,课堂教学才能临阵不乱,  相似文献   

12.
《咬文嚼字》2012年第4期《又见“夯货”》中,有一个“无独有偶”用例。为说明问题,恕笔者详引原文: 曾陪十岁的女儿看张纪中版《西游记》……只听悟空劈头骂道:“你这夯(hang)货!”……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人类学看来,壮族文化与壮族机智人物故事存在着密切的互构关系。自然灾害与人因灾难构成的文化为机智人物故事提供重要背景。机智人物故事演绎了壮族文化的多个侧面,潜在叙事书写隐忍文化,“智斗”叙事描摹抗争文化,“大团圆”结局展现朴实、乐观品质。机智人物故事则丰富了壮族传统的幽默与“尚智”文化。  相似文献   

14.
要是有人把一张内纸分为10,000个格子,每个格子100美元,你会买吗?怎样才能让人掏钱呢?  相似文献   

15.
教学机智的时间“烙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瞬间作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创造性行动,它总是与特定的时间联系在一起,因而时间一般会在这种教学行动上打上时间的紧迫性、时间的不可逆性和时间此在意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坎特伯雷故事》真实的再现了当时各个社会阶层的面貌,"磨坊主与磨坊主的故事"里磨坊主形象鲜明,读者能从他身上看到其所属阶层的人的基本特点。这得益于乔叟在人物刻画方面的精心安排。本文通过分析磨坊主对故事中三位主要人物尼古拉、阿伯沙龙和阿丽生的描述,可知磨坊主是一个来自下层社会的粗人,言语粗俗,热衷于讲述各种男女私情。  相似文献   

17.
“他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在《祝福》中,我们分明能看到祥林嫂那滴血的泪眼,听到她那无助的悲泣,触摸到她那干枯的身躯。究竟是什么让祥林嫂经历着人生的艰难坎坷,品尝着岁月无情的况味,捉摸着命运无常的飘影呢?从四次以“我真傻”开篇的“阿毛故事”的讲述中,我们便能感受到一个无助的灵魂在孤冷的夜路上走向了灭亡。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能及时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事件,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八岁八,掉狗牙……”伴随着欢快的童谣,八岁那年,我开始换牙。最先掉的是两颗门牙,一笑就露出黑乎乎的小洞。  相似文献   

20.
望帝杜宇魂化杜鹃的故事妇孺皆知.历代文学作品均有涉及。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关汉卿《窦娥冤》:“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