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记得小时候,我跟姐姐玩过攀登棋,那时,姐姐掷骰子总是能掷到6点。我很纳闷,总怀疑姐姐掷骰子耍了什么花招,有什么秘诀。可姐姐却说:婷婷,我也是碰运气的。其实,你我掷到6点的机会是差不多的。我听了依然不解。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游戏激趣(略)二、猜想、实践、验证活动一师:老师这儿有一枚硬币,把硬币上铸有国徽的一面称为正面,另一面称为反面。老师把硬币抛起来,请你们猜猜落下后,会是哪面向上。(生自由猜测:正面,反面)(师抛起硬币,报出结果)师:到底落下后会是哪面朝上呢?你们自己抛一抛就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设计;同一个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还有些时候,我们自认为考虑周到的教学设计,但在真正面对学生时,却会出现那么多的尴尬和意外。因此,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近真实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一、摸球 师:(抖动手中的口袋)猜猜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乒乓球。  相似文献   

5.
李鸿彬 《物理教师》2000,21(2):42-43
选择题是高考试题的重要题型,选择题的最后设问如果为“可能怎么样”,这类题目的正确选项一般有多个.答案不唯一,解答具有发散性,是这类题型的特征.在分析这类题目时,要求学生根据题设条件或情景,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尽量地展开思维,将所有可能情况一一分析出来. [例1]如图1,C是水平地面,A、B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B、C间的动磨擦因数μ2有可能是: [分析]由于A、B在水平推力作用下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做…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加强了“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其中对“可能性”的教学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我们在小学六年级对“可能性”教学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具体过程如下:一、体验可能性在活动前我们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颗小小的骰子(学具盒中的小正方体),骰子的每个面上分别标有1、2、3、4、5、6。活动时具体分为四步:(1)独立活动。让每个学生分别掷骰子30下,统计每个面向上的次数。(2)小组汇总。将每人统计的数据汇总到组长那里。(3)全班汇总。将每组数据填入黑板上的总表中,计算出全班的投掷情况。(4)观察发现。观…  相似文献   

7.
邵炯 《科学教育》2009,(6):52-54
“可能性”是上海二期课改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问题解决”中的—节课,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美国学者孟旦对中国哲学中"人"之概念有着很深的研究,他以"人性"作为研究中西哲学的契合点,从中国文化中寻找那些西方文化中的"不可能性":"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事实与价值相混淆"、"帝国式求索模式"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簇"的认知方式等,从而说明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交融性。  相似文献   

9.
“可能性”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三份预案,代表不同层次,区域的三个样本。把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和起点,注重以情境创设来激趣,以丰富活动来“发现”知识……透过共性,这三份预案的个性尤显:一是设计意旨有别;二是教学流程相异;三是摸球方法不尽相同;[编按]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但是,科学课程的教学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科学探究。那么,怎样才能把探究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呢?  相似文献   

12.
13.
14.
[第一层次] 师:(举 起一只纸 袋)同 学们 ,纸袋 里放 的是什么? 生 1:一个盒子。 师:你怎么知道是一个盒子的呢? 生 1:我看纸袋有角和四条边。 师:因 为提供给同 学们的 信息 不多 ,所以 ,很难猜出纸袋里的 东西。 此时,教师使劲将纸袋摇晃几下。 生 2:可能是乒乓球,我听到里面发出的声音很像是乒乓球撞击的声音。 教 师 随 手从 纸 袋 里 摸 出 了 一 个 黄 色 的 乒 乓球。“猜对啦!”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 师 :你有 什 么 办 法 ,能 知 道 纸 袋 里 放 有 几 种颜色的小球,哪种颜色的小球多一些吗? 生 1:我想里面白色…  相似文献   

15.
陈惠芳 《江西教育》2010,(12):34-35
“可能性”是新课标中新增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在单个随机事件中出现的可能现象,学会通过简单的列举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理解其中的等可能性现象,并通过可能性分析判别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初步理解可能性大小不能确定某一次事件的结果,适时渗透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在执教该课时,  相似文献   

16.
孙婷 《江西教育》2005,(2):38-3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8—99页.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  相似文献   

19.
平先来 《考试周刊》2012,(84):166-167
“生活即教育”与“教育即生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虽仅一字之差,但羞之千里。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强调了生活对于教育的本源作用,是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教育即生活是目前应试教育下我们广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也是大部分家长、学校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是错误的偏执的,、在大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今天,践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并以此来消除教育即生活的片面,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