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种“帮教”性质上的“扶差”教育,它的基点是预防性的,因此,在正确认识“留守”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留守”本身的正面的教育意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塑造为一种“特色教育”,通过“留守”本身所蕴藏的教育内容来预防“留守儿童”所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另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问题儿童通常是指持续存有某些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都比较注重问题儿童外在行为的教育控制,而忽视对他们心理需要缺失的关注,因而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心理补偿教育就是针对问题儿童存在的某些基本心理需要缺失状态,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补偿,在恢复其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同时,矫正其问题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3.
常艳春 《家教指南》2006,(12):11-14
近几年,有关“超常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近.还有许多读者朋友给本刊来信、来电咨询:什么样的孩子是“超常儿童”?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把普通儿童变成“超常儿童”?如果“超常儿童”得不到相应的教育.还能否保持其超常的优势?……为了帮助广大家长朋友答疑解难、走出困惑,我们将大家咨询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类,并特意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教授为诸位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研究首先要解决对儿童的认识问题。对儿童的认识,是儿童阅读、语文教育研究的立论根基。儿童的心灵是什么?儿童的心灵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个空空的容器,因此儿童教育(包括儿童阅读和语文教育),不是教育者单方面从外部进行的灌输。  相似文献   

5.
当今美国移民儿童的学校教育在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性、移民儿童的学校适应性、学校的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既与移民的文化适应模式及受教育程度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外部因素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我国幼儿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以非儿童方式教育儿童的现象。一种是 以非人的方式教育儿童,人们不是把儿童当作植物,进行园丁式的修剪,就是把儿童当作动 物,进行猴子样的训练,或者干脆当作物品,进行工厂化的加工,而忽视了儿童是一个生命 ,是一个人的生命;另一种是以成人的方式教育儿童,儿童的教育或者按成人的理性设计安 排,或者以成人的认识方式进行,而忽视了儿童还是一个儿童,是一个正处在成长中的生命 。这种非儿童化的教育方式,不仅泯灭了儿童的个性,扼杀了儿童的创新精神,而且还不同 程度地造成了儿童智力…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与问题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发现,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现象非常严重,儿童亲子教育缺失与问题行为高度关联,这一事实应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引发问题行为有其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原因,主要是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引起了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但二之间的冲突是可以调和的。  相似文献   

8.
狄更斯一生写了二十多部小说,提出了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其中对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得特别多。在作品中他极力为苦难儿童呐喊,强烈呼吁社会、学校及家庭重视儿童的教育问题,关心并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为生活的教育和为教育的生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与儿童生活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颠倒,不是教育适应儿童而是儿童生活适应教育,儿童生活原渴望着教育,教育原本可以在儿童生活中自然自然展,儿童则可以自由自主地吸收教育营养生长其生活能力,张扬其生命活力并创造美的生活,然而不明智的教育却以成人意志霸权控制了儿童生活,它制造着儿童不自然,不自由和不自主的认识,也制造着对教育的逆反,厌恶甚至敌意的情绪,教育也即成了儿童异已的生活,教育应当反省自我,一切为了儿童今天和明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0.
如何保障流动儿童的教育权利和改进流动儿童学校的管理,一直被各级地方政府高度关注,这也是一个相当复杂、具有很大管理难度的课题。文章以北京市为例,就地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对流动儿童学校认识不足,教育服务缺位;降低办学标准,多渠道提供就学资源;筹措教育经费,中央与地方成本分担;教育规划困难,教学教学管理难度大;现有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流动儿童就学需求,教育均衡发展受到制约;教育公平问题凸现,政府决策两难等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前.培智学校中的教育对象日趋复杂,但多以智力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孤独症儿童为主,从总体看采用的教育策略统一且贫乏.特别是许多策略对孤独症和学习障碍儿童不完全适用,因此在多种对象共存的前提下如何因材施教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拟进行三类儿童的学习特征和教育过程中常用教育策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儿童人格龇量结果的分析,提出儿童人格掩饰性问题,对其定义与危害进行了界定;从四方面分析了学校教育的失误,阐发了导致儿童人格掩饰性形成的原因,探讨了矫正儿童人格掩饰性的策略,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马骊  曾碧 《林区教学》2023,(1):116-120
随着乡村教育事业的振兴,以教育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对农村地区学前儿童进行冲突教育已经逐步受到社会的重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教育的软硬件环境与城市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缺乏甚至没有对农村学前儿童进行过冲突教育。鉴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存在的不足,如果不基于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背景进行儿童冲突教育,只是简单地进行说服教育,很容易使农村学前儿童的人格发生扭曲变形,不利于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基于教育社会学背景,分析农村学前儿童冲突教育的现状,并探讨提升农村学前儿童冲突教育水平的对策,以期为农村学前儿童的冲突教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洪雨露 《上海教育》2006,(4A):56-57
我的儿童教育观就是儿童的教育要儿童化;善于从儿童的特点出发,善于将教育内容儿童化,善于采取具体,形象,直观的儿童化的教育方法,善于引导儿童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善于发挥儿童组织的功能与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约翰逊认为儿童是统一的有机体,有机的方法贯穿有机教育实验的始终。实验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将其科学的分组,为其合理设置课程,以激发儿童兴趣,同时注重儿童社会意识的培养,力图使儿童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有机教育实验是对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验证。  相似文献   

16.
“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指的是儿童入学前的教育,或称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由于不同国家儿童入学年龄并不一致,并且开始入早期儿童养护与教育机构的年龄也有差别,而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有关规定也可能有变化,遂使“学前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别。其中至少涉及三个问题:1.儿童何时开始入学为宜。这既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又同各国的“初等教育”观念相关。所以,单就“学前儿童”年龄的下限而论,“学前教育”概念的外延就不一致,并且难以科学地论定。2.儿童从几岁起入早期儿童机构为宜。有的国家从年满一周岁开始,有的…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教育保护。积极构建教育保护网络,可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儿童往往为取悦老师、家长而学习,美国儿童则是凭兴趣而学习I中国的教育方式比较严肃,气氛紧张,美国的教育方式多为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中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强,美国学生在考试和竞赛中分数较低;中国的教育改革要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杨启亮 《中国德育》2009,(12):24-27
儿童读经本身不是问题。中国幼儿学外语都不是问题,读点儿中国文化经典竟然成了问题?但是,如果不想想儿童为什么要读经,不问问儿童读什么经合适,不知道儿童如何读经有益,不懂得如何教儿童读经,成人不读经只让儿童读经,这就是问题了。儿童读经不可能是儿童自主选择,只能是成人选择,而且还是成人组织、实施教学、操纵评价的。说到底,这是个教育事件,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是儿童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儿童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教育机会均等”,“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良好教育”成为一种社会需求,教育民主化的问题作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被提了出来。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以及对教育提出的挑战,使得作为终身教育之起始阶段的幼儿教育得到了社会的空前关注,幼儿教育的民主化问题也随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促进幼儿教育的民主化可以说是各国制定幼儿教育政策和发展方针的重要出发点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