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莎 《湖南教育》2013,(1):28-31
教学目标:1.自主读懂诗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2.对诗歌意象("酒")的理解;正确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更""尽"把握诗人的心境。一、解读诗题,了解作者(课前板书古诗,"浥"字暂不写)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送别诗?(生背诵《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有时候,离别是一种"千帆皆不是,唯有孟浩然"的无限惆怅,有时候又是一种"桃花潭水深千尺,  相似文献   

2.
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刚才听见你们琅琅背诵古诗的声音,老师非常高兴!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首唐诗。下面我们来猜古诗,好吗?(师做动作,模仿一个母亲在缝补衣裳。)生:《游子吟》,作者是孟郊。(师赞许地点头示意,并板画雨天、行人。)生:《清明》,作者是杜牧。师:一个著名的诗人在临死前把儿子叫到床前……生:《示儿》,作者是陆游。师:我们采用什么办法来理解和记忆《忆江南》?生:抓住重点词帮助理解和记忆。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记忆《长歌行》?生:唱一唱。师:对!我们在记忆这些古诗时采用了“做一做”(演示诗中的情景)、“画一画”…  相似文献   

3.
最近,听了澧县城关一校四年级鲁丙英老师的一堂电教研究课。教者注意发挥幻灯教学的优势,用一个课时教了两首古诗。下面是语文第七册《古诗三首》第一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实录和评析。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14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日记讲则,一般文章讲篇,诗歌就讲首。这节课,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大家先看第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望,是远看的意思。庐读lǘ[同学们已经  相似文献   

4.
<正>一、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四首》的《观沧海》。这是我们在初中学习的第一首古诗,希望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有所收获。师:关于这首诗,同学们在预习作业中提出了一些疑问。老师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大家集中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二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围绕问题展开学习,以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阶段中,我们所学的古诗大多是短小精练、对仗工整、具有较深寓意的佳作。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往往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这样连基本的意思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就更谈不上体会诗的韵味,汲(jí)取诗的精髓(suǐ)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古诗呢?我认为必须做到这“五步”:读也就是熟读。俗话说“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拿到一首诗,首先是要把它读熟,这样才能为我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忆就是去回忆作者及他(她)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如《梅花》一诗,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他当时极…  相似文献   

6.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者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读两遍课题。(学生读) 师:过去,我们总结过学习古诗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它来帮助我们自学这首古诗。做到理解诗的内涵,想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寓于诗中的感情。请同学们打开预习笔记本。  相似文献   

7.
《石壕吏》教学实录宁鸿彬班级:初中一年级执教者:宁鸿彬授课时数:一课时师:上课。(师生问好)师: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石壕吏)师:请同学们看注解①,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在战争时途经石壕村,遇夜里差役抓...  相似文献   

8.
吴敏 《生活教育》2011,(11):84-85
古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含金量较高。纵观现在的小学课堂,大都把一首诗拆解得支离破碎,让孩子们把古诗的意思生硬地记下来,整节课还纠结在理解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和诗的思想感情上,好像非要让孩子能够灵魂出窍和诗人交流不可,那理解的程度深到不像是小学课堂,像是大学生在做研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快三十  相似文献   

9.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我观看了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古诗两首》视频.在这堂课上,林老师做了大胆尝试,让六年级学生重新学习四年级的古诗.为了适应高年级学生,林老师在教学目标上重新调整,凸显了以表达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一探究景语,感悟情语 (古筝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这首古诗最感动你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离别时的情感.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分别时悲伤的心情. 师:两位同学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有一点我不明白,这两首诗中有"情"字吗?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课本里,古诗篇数虽不多,但每一次的段考、期考,考生对古诗试题考查的丢分现象还相当普遍。笔者经过对多年来的卷面分析后,认为:考生存在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者在设计古诗作业时,欠缺形式上的多样化;要消除这种现象,设计作业时应从下列六字着手:人,字,词,句,篇,扩。下面,以六年制教材第十册《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结合六字设计练习题:一、“人”是指诗文的作者,诗中的人物。题如:①《送孟浩然之广陵势》是唐代待人__的作品;②__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③故人  相似文献   

12.
现行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八册十四课《古诗三首》中第一首是叶绍翁写的《游园不值》,第二首是苏轼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三首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科书预习提示中讲“这三首诗,是唐宋诗歌中千古传颂的名作”。经查,这三位诗人都是宋代人,显然,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这三首诗也不是由唐、宋时的作者所写的。所以,课本如此讲是不妥的。因此,建议再版时能把“唐”字去掉。筻我的一点建议$河南淅川县九重镇第三中心小学@张本亮  相似文献   

13.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古诗,这些千古绝句让我们动情,令我们落泪,催我们奋起……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诗两首》一课,品读两首诗。一起来读课题。  相似文献   

14.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歌很相似。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  相似文献   

15.
诗的意境是以直觉为基础、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的交织,意与境的融合,神与物的浑成。王夫之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这是对诗的意境所作的精要阐释。它说明诗中所描述的情和景,并非单纯是现实中的情与景,而是情感化和艺术化的情与景。下面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两首诗为例,谈古诗中的意境创造。这两首古诗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前一首所表达的是“我送”友人的感情,后一首则表达友人“送我”的感情,两首诗所描述的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天成的境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相似文献   

16.
“古诗”一词常出现在汉魏六朝人著述中。对“古诗”一词最早下定义的大约要算唐初李善了。他在《文选》“古诗十九首”解题中云:“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后人大都依李注所云。如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解题云:“诗以古名,个知作者为谁”便是。今人则把“古诗”这个概念解释得更完整了。如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认为“古诗”之名是“泛指时代略早而作者失考的诗”。又如马茂元先生在他的《略谈“古诗十九首”》一文中也说:古诗一词“一般地说,是指年代久远、搞不清作者是谁的诗篇。”但“不知作者”与“古”字又有何联系呢?“古诗”一词在最初的时候是否即有“作者失考”的含义呢?我以为清人吴淇的解释倒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在《古诗十九首定论》中  相似文献   

17.
《山行》是小学语文第7册人教版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诗,这是一首唐诗,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其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杜牧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9.
每学期,语文课本中都有几首古诗,有些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觉得只要把古诗背熟,能够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还不够,同学们还要带着想象去学。学古诗要是没有想象,你能进入古诗的意境吗?你能知道它美在什么地方吗?不能。那只能叫"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如学《江雪》这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大家可以这样想一想:冬天,正下着大雪,群山全白了,山上连一只鸟的影子也不  相似文献   

20.
一般情况下一首古诗教一课时,如果预习充分,能扫除字词障碍,前半节课即可完成大部分教学内容,剩下的时间如果仍在朗读和理解大意上兜圈子,学生就会有厌倦情绪.此时,选取与所学古诗的某一方面相同或相近的古诗来进行拓展会使学生耳目一新,掀起课堂气氛的第二个高潮.1、诗意相关在教学中,我发现叫学生记住古诗的意思很容易.然而,多是机械记忆,没有真正透彻地理解诗的意旨.如教学《梅花》这首诗,学生通过读“凌寒独自开,唯有暗香来.”这两句诗很快就知道这首诗是赞美梅花的,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但对“遥知不是雪.”这句诗理解就比较困难.作者赞美梅花时为什么要拿雪和梅花作比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把卢梅坡的《雪梅》抄在黑板上,“梅雪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