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多年来,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许多老师认识,一定要给学生总结出解题公式,如: 大数-小数=相差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学生才好根据这几个公式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否则,老师很难讲清楚,学生也很难正确选定计算方法。情况真是这样吗?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给学生总结这样的解题公式是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这样做,只会加重学生记忆的负担,养成死记硬套、不愿动脑分析思考的坏习惯。 一九八七年秋季,我用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实验组编的小学课本《数学》进行了教改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针对教学实际选择了几个专题进行探索研究,其中一个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紧扣题  相似文献   

2.
要正确解答“比多比少”及“倍数关系”应用题,就必须克服“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及见倍数就乘的思维定势。如:果园里有桃数48棵,杏树比桃树少12棵,杏数有多少棵?首先找出相比较的两种数量,并找出“比多”还是“比少”;正确找出大数和小数。最后看问题:是求大数还是求小数。已知大数求小数,用减法计算;已知小数求大数,用加法计算。上题的关键句是:“杏数比桃树少”,即杏树少(小数),桃树多(大数),而且桃树(大数)是已知的数(48棵),否数(小数)是要求的数,求小数就用减法计算。?他探杏树桃树果园里有桃树48棵,比少…  相似文献   

3.
一、加、减法应用题本册教材中的加、减法应用题,主要是比较两数多少的应用题,包括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它们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相差数=大数大数-相差数=小数把这三种有密切联系的应用题集中在...  相似文献   

4.
列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两步应用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课本上的例题是根据“小数 相差数=大数”的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见通用教材五年制八册或六年制十册22面例5)。这样教,学生当堂能够接受,解类似的题没有多大困难。但是碰到条件有变化的题,学生则不知是用未知数的几倍加上几还是减去几才等于已知数,难以正确列出方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  相似文献   

5.
“比”字为小学数学题中所常见,但意义、作用不一,各有其特点及用法。总的来说“,比”是比较的意思。现就数学题中“比”字的作用,谈谈个人的浅见。一、用“比”字区分大小数低年级教材首先出现“比”字结构的简单题。如“5比3多几”、“3比5少几”,是指这两题中“比”字前后的两个数相比较,即“5与3比”、“3与5比”,从而达到分清大小数的目的。从比较中可以看出,5比3大,3比5小,则5为大数,3为小数。两题表述形式虽不同,但其实质无异,均求相差数,不管顺向、逆向,其关系式均为“大数-小数=相差数”。此后,教材又出现了稍复杂的“比”字结构题…  相似文献   

6.
陈老师: “求两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实际上是比较两数多少的一组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是已知大数和小数,求大数比小数多多少,或求小数比大数少多少;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是已知小数,和大数比小数多的数,求大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则是已知大数,和小数比大数少的数,求小数。 人教版教材考虑到学生年龄小,接受困难,把它们分开编排。  相似文献   

7.
韦老师:你能给我们讲讲如何解答相差数应用题吗?求知求知同学:在相差数应用题中,一般有大数、小数和相差数。在这三个数量中,如果求大数,用加法计算,如果求小数或相差数则用减法计算。有些同学往往对题中的大数与小数判断不准确,结果导致了解答错误。所以在解题时,要先找出题中体现相差关系的重点句,通过对比分析,来解决判断不准的问题。例⑴鸡比鸭多20只多(大数)少(小数)⑵桃树比梨树少38棵少(小数)多(大数)根据以上图示分析可知,要求鸡的只数或梨树的棵树用加法计算;如果是求鸭的只数或桃树的棵数则用减法计算。…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第四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在理解计算的算理时,需要将两数相差关系转化为部分数与总数的关系。在转化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假设的思想,即先假设小数与大数同样多,再从与大数同样多的数里去掉比大数少的那一部分,就得所求的小数是多少。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思考问题的现实性强,他们往往不易理解,也不善于假设。这样就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数学四种常见数量关系中,尤以相差数关系的三个概念易于混淆.学生比来比去,把握不往比的标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给解答有关应用题增加了困难,遇到复合应用题时更觉思维混乱,束手无策.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解答规律.一、形象教学,明确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以大哥比小弟大2岁,小妹比大姐小3岁,大象比小鸡重,小白兔比大公鸡轻……等实例,引导学生易立差数比的概念,明确比的标准。谁多谁少,揭示较大数、较小数和相差数的本质特征,及其联系与区别,探索规律性的东西,得出大数比小数多相差数小数比大数少相差数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6比8少几分之几?号题一:8比6题二:。,、.,,、30只汤IJ二卜.,二~, 奋18比6多几分之几?题三:甲数比乙数多粤, 0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题四:甲数比乙数少粤 O乙数比甲数多儿分之儿? 解这一类题时,通常采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大数一小数)*标准量=几分之几。(大数一小数)标准量(大数) 移打名+几解一:,.’8一6_会_1 6 63解一‘’一6,*8=,令卜佘奋解二:“5一6’+6二”令6二普二会8一66+2一迁一。解二:,.’ 显然,在解题三、题四时,上述方法是难以直接得出结果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用假定法假设出标准量,再求出比较量,方能用上述方法求出答案。 能…  相似文献   

11.
“比多比少”问题教学体会龙口市实验小学隋艳玲,隋艳华“比多比少”应用题是低年级教材中的难点,也是重点。要使学生正确解答,关键是使学生弄清题目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抓住题里有“比”字那句话,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这样解答起来就得心应手。1.引导学...  相似文献   

12.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两种应用题都是求两数相差关系的应用题,它们共同反映了大数、小数、相差数三个量之间的联系。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学,则便于及时对比、提前比较顺叙题和逆叙题。我们的具体设想是:一、精心设计准备题,理解基本概念教学“比……多”、“比……少”应用题,必须与“求相差数”应用题挂上钩,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样多”、“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相差数”等数学术语。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三组题。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刊登了刘敬敏老师的《一类问题的解韪方法》。笔者初读时有些不解,再读时发现不解的原因是例题错了。原文中的例题是:两数之和是2197.8,大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等于小数,问两数各是多少?众所周知,大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大数是扩大了,是不可能等于小数的。原题应改为:两数之和是2197.8,大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等于小数,  相似文献   

14.
同数相加法是指在一年级数学教与学中采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两个加数大于5(或是5),并且两个加数相差不超过2的式题。同数相加法的要点是:“同数相加,多加减去,少加再加。”例如:7+6,计算时用“二七十四”口诀减去1得13。也可用“二六十二”口诀再加1得13。“同数相加法”比“凑十法”缩短了思维过程,节省了计算时间,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利用凑十法思维过程是“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余数。”看大数干什么呢?就看大数和10差几,在这一步学生心算了第一道题。看大数和10差几后,再把小数分解成见和几,学生又心算了第二道…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实施后,“应用题”三个字已从教材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应用题来实现。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问题的情境和题设都由教材直接给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对“数量关系”的掌握。例如。在传统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概括起来就有“大数”-相差数=“小数”,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五年制数学第三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应用题”时,我准备了一些卡片,上面分别写着“三年级比四年级少栽树150棵”、“小华比小刚重10斤”、“一年级比二年级多50人”、“弟弟比哥哥矮15厘米”等文字,每节课用几分钟时间利用这些卡片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于突破难点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训练的方法有: (一)看卡片,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说出以谁为标准来比较,谁是较大数,谁是较小数,相差数是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表)第四册P59例8,练习28中第1—4题。教材简析:反叙的求比一个教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与正叙的该类应用题问题相同,其中的一个条件和算法也相同,区剐只是反叙的应用题中第二个条件的叙述与正叙的正好相反。反叙的给出大数比小数多几,解题时,学生容易把它同正叙的形式相混淆。一见“多几”就用加法,一见“少几”就用减法。解决该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两数相差关系”的应用题包括“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少几”三种基本类型,都是属于研究两个数相差多少的数量关系。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弄清大数、小数与相差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关键是使学生透彻地牢固地掌握这三种类型的基本概念,以便能正确地进行判断,准确地进行解答。下面是我在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第90页应用题例5、例6。教学目标基础目标 :1 让学生弄清应用题讲的事理 ,明确已知是什么?问题是什么?2 使学生理解较大的数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是与较小数同样多 ,一部分是比较小数多的。3 让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关键句是什么?谁和谁比?谁多?谁少?多的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从而理解用加法计算的道理。发展目标 :教学中 ,鼓励发动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 ,以期培养实践和探索精神。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合作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低年级学生在练习了一定量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后,由于思维定势的干扰,以为“多”就加“少”就减,以后学习逆叙述题时,就容易混淆,发生错误。为了防止见“多”就加见“少”就减,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抓训练,理清基本数量关系教学“比多(少)”应用题,首先要让学生搞清“同样多”、“多”、“少”这些概念都是比较而言的,关键在于谁与谁比,谁多谁少,掌握其基本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