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兴格式"被xx"关涉"强势方"和"弱势方"两个论元,是对"强势方将某一行为或结果强施于弱势方"范畴化的结果,具有[+强制][+不真实]的语义特征,其内部紧密度高,且"被"位置固定,具备类推功能,是一个动词性类词缀。在反复使用中"被xx"的演进是个围绕[+强制]基本语义特征向外扩展泛化,形式走向常态化的过程。在语用上蕴涵否定、讽刺、批判的功能,具有新奇、简约以及突显焦点信息的特点,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被"字结构从产生起主要用于"不如意"或"受损"的语义表达。"五四"以后,受西方语言的影响,"被"字结构出现了"如意"的语义表达,现在"被xx"结构的语义又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自主][-自愿][+嘲讽]的语义特征,而且这种结构表达出一种无奈的心理。"被xx"语义的新用法是语言发展的结果,与社会需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网络语言代表了一定的网络文化,网络中催生出各种反应人们心理的词语,"被xx"就是其中一个,它是通过类比原则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本文通过其构成及成因来阐述这个词语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被xx"表达使用频率很高,这些看似不合语法的表达,能够被广泛使用,一定有其原因。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被xx"结构进行认定,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这一结构的形成及促成其流行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肇正的中篇小说《永远不说再见》中的"不夜城"的空间在城乡二元对立权力空间中,既是乡村空间的延续,也是城市空间霸权的产物。在这种空间中,文学只是城市权力话语的文学。对"不夜城"的空间来说,城市的社会空间是封闭的,文化空间是对立的。小说主人公成为城里人的希望既是这种空间格局的产物,又最终被这种空间囚禁了。  相似文献   

6.
网络流行语研究与话语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网络流行语研究存在单向度的缺陷,未能解释网络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话语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研究有积极意义,其三种分析向度为研究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全面视角,能更好探讨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及日常报刊杂志上悄然出现了一大批以"被就业"为代表的"被××"类"被"族新词。这些"被"族新词的涌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对"被××"类"被"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是具有社会现实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由现代性催生出的新的文化形态日益被大众接受,同时作为网络文化传播与继承的载体之一,语言这一特殊符号与社会权力紧密缠绕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虚拟网络空间的话语体系。立足现代性视角,对网络文化的现代性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网络文化背后折射出的话语体系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来看,《白鹿原》写出了"仁义白鹿村"与"革命白鹿村"在断裂与延续中的转换过程。在历时的层面上,代表"现代"的革命话范型通过新式学堂(知识文化建构)、罂粟种植(经济消解)、乡约等官职设置(社会制度)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性"的实践行为对代表仁义话语范型的白鹿原进行系统的入侵与腐蚀。在共时的层面上,则是白鹿村年轻一代面对话语范型转换期间的人生道路选择:有小娥对仁义话语范型的盲目而激烈的反抗斗争,有黑娃等人对仁义话语范型自觉的回归,有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对革命话语范型自觉的追求,还有被仁义话语范型驱逐之后不得已投向革命话语范型的投机者。  相似文献   

10.
壮族情歌被"妖魔化"主要有三个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文革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对唱情歌都属于被禁之列,歌圩遭打压甚至取缔。壮族情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被"妖魔化",体现了当时主流社会的文化需要和政治需要,情歌的被"妖魔化"折射出当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和社会控制模式。壮族情歌在被"妖魔化"的同时,也一直被"浪漫化"。古代世界的人们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是出于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向往和追求;而当代世界对壮族情歌的"浪漫化",则更多地折射出文化旅游中各方力量合谋把壮族建构为诗意的、浪漫的民族的努力,以及现代都市社会的人们对田园牧歌时代的怀念。  相似文献   

11.
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自觉追求。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体现了人类高于动物的社会本质属性。中国侠义思想源于墨家。墨子重视劳动人民,将追求理想社会寄希望于劳动人民自身的努力,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墨家学派"侠义精神"中的"平等利人"、"为天下百姓谋利"的精神,与雷锋精神中的"助人为乐"、"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有着相通之处。雷锋同志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侠义"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了国界,穿越了时空,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有关大禹的叙事自古被作为史实接受,而到上世纪初,"古史辨派"学者对其中许多问题产生怀疑。从近年出土的《遂公盨铭》、《唐虞之道》、《子羔》等文献来看,大禹在春秋以前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事迹模糊、介于人神之间的文化始祖,在后世儒家的话语体系中被逐步改造成一个血统纯正的贤圣帝王。按照福柯所说的知识谱系学的方法去解析大禹传说在先秦的演变,可以得到儒家话语体系中大禹传说被"历史—知识"话语改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上说,《红楼梦》是一种话语。话语处在一个历时系统之中,历经变迁。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话语变迁,如,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意识形态的进步等。著名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在他的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提出了话语变迁的三维框架,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在进行话语分析的时候,这三种因素很重要。因此,在论及《红楼梦》是怎样从正统文学的弃儿转变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的时候,就涉及到了话语变迁。社会在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对《红楼梦》这部小说也会有新的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文学经典地位的话语建构是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一词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是被"冷落"的对象,而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无人提及"。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在全球背景下的重要位置,我国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把文化提升到了一个高的层次,这势必对学校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语文教学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载体,更加有必要对民俗文化有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从本质上说,《红楼梦》是一种话语。话语处在一个历时系统之中,历经变迁。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话语变迁,如,社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意识形态的进步等。著名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在他的著作《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提出了话语变迁的三维框架,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在进行话语分析的时候,这三种因素很重要。因此,在论及《红楼梦》是怎样从正统文学的弃儿转变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的时候,就涉及到了话语变迁。社会在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对《红楼梦》这部小说也会有新的更深刻的理解。《红楼梦》文学经典地位的话语建构是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文化研究的崛起,是当代文学批评对社会文化结构现代性转型的历史当下性回应,它不仅是现代性新意识形态召唤下的批评话语实践,也是批评在冲决语言牢笼之后进行文化突围的产物。作为意识形态的文本再生产的文化研究,将文学批评从审美自律的狭隘场域中解放出来,在现代性的话语实践中对意识形态进行深描测绘,让批评迈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7.
语言对社会的反应极为敏感,社会的变化更容易从词汇方面看出来。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语出现在大家面前,如耳熟能详的"正能量"、"给力"、"xx门"、"xx党"、"裸xx"等等。与此同时,随着微博的出现,大量的附缀式复合词"微xx"一组词也涌现在我们面前。在"微xx"一组词中,"微"字作为新兴类前缀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微"字语义逐渐被泛化,并且位置也相对固定,构词能力也逐渐增强。新词语"微"字一组的出现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2009年度网络热语征集,"被××"非常规组合荣登榜首。"被××"非常规组合的高频使用不仅反映了网民对当下情势的主观心态与当代人的文化精神追求,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异和语言的创新。文章主要讨论新时期"被××"非常规组合的形式特征、语义特色与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浅谈文化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不被文化关系所包纳。文化冲突是文化由"旧"到"新"的一个必然里程,是文化进步的表现,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客观普遍必然现象,是人类社会诸种冲突的深层、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用学术话语揭示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逻辑,构建体系完整、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话语体系,实现学术理论和知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我国设立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现实任务,也是凝聚民族共识、提振民族精神、繁荣民族文化的时代课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中国经验"、贯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模式"、反映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道路",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的实践基础和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