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工程性灾害防御措施旨在增强全社会的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灾害知识的传播与学习是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基础,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宣传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提出了现在条件下针对不同人群的防灾减灾宣传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公众对地震及地震灾害愈加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防震减灾监测技术和装备不断提升,全面客观、及时准确的宣传防震减灾工作,树立准确舆论导向,解疑释惑,对于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从加强地震心理锻炼、构造良好的媒体形象、多种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等方面,促进了玉溪防震减灾科普事业,增强民众灾害意识和防灾素质,提高社会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规避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6,(2)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公园等资源,不断完善城市的避难防灾功能尤显重要,本文以梅河口市城市绿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区和各项绿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胡晓东 《内江科技》2009,30(6):73-73
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灾害形势,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由于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能力因而在灾害管理方面应用广泛、发展迅速本文综合性地阐述了GIS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对GIS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证我国的社会发展秩序的稳定,我们要积极做好气象的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社会运作秩序的稳定,目前来说,我国的气象防灾减灾系统是不健全的,这间接导致了我国的气象灾害情况的严重,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要进行气象防灾工作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韩淑云 《科协论坛》2006,21(9):12-14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灾害种类最多、灾害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人口、资源、环境和安全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4大挑战。“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北京作为21世纪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安伞与城市发展己成为面临的重大问题。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及应急避险问题正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为北京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挑战,要办成历史上高水平的一届奥运会,安全保障至关重要。为此,北京减灾协会近年来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井下避险硐室的设置选择以及内部功能、设备应用等问题的研究,确保井下建设的避险硐室能在灾害发生时发挥应有的效能。  相似文献   

8.
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预防自然灾害、社会危害及校园内外存在的安全隐患等方面有明显不足。现阶段,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多发,严重威胁高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国内高校防灾现状为基础,概括分析了高校防灾的内容、高校防灾存在问题、高校防灾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高校防灾现状进行策略探究,提出了关于高校防灾减灾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干旱、冻害和沙尘暴等,其中干旱是其主要的气象灾害。文章介绍了内蒙古气象灾害情况,并提出了一些防灾减灾决策,在气象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服务方面进行经验交流,为有关部门了解内蒙古主要气象灾害和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变暖,气象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气象灾害的发生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加强气象灾害研究,更好的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服务能力,更好的对人们的生命财产进行保障,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气象灾害的现状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措施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