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形象、情感和审美的感性特征决定了语文文学阅读的特质是感性阅读.感性阅读有两个层面:感知与感悟.感知是感性阅读的基础,感悟是感性阅读的终端,也是感性阅读的最完美呈现.任何阅读,都必须遵循由感到悟,先感后悟的规律与次序.  相似文献   

2.
一,“三问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三问教学法”,即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先感性后理性,先整体后部分,先粗览后精析),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思路进行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细节分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阅读直觉是学生对文本最朴素、最原始的认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直觉,引导学生展开认知体验。教师可通过感性诵读、理性鉴赏和多元训练等途径,引导学生产生、运用和内化直觉思维,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全面认知,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4.
美术新教材内容共分五个系列九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内容量大,但主要是以鉴赏为主。美术鉴赏就是在对作品有较深刻的感性认知后的理性追求.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判断,在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中获得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是一个感性直觉把握对象内涵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由此引起的思维与发现,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一、在诵读中感悟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办法,当然是诵读。诵读是双向的运动,它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方式,是读者与文本的情感交融,而绝不是单向的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之前和读之后都能用多种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直接接触文章、感悟文章为主,以视觉形象代替文章的阅读与感悟。例如,教《万里长城》一课时,教…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言语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对作品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及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关系的体验过程。体验作品是体验感性的形象、性格、情节、技巧和意蕴等,而认知作品是把感性  相似文献   

7.
苏忠文 《教育评论》2004,(6):116-117
我们提倡诵读,不但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背适量的文言文,取得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加深对文章或作品的理解,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乐趣,并为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打下基础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词时,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本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开展诵读教学的步骤。读准字音,正确感知;掌握节拍,体会韵律;定准基调,置身诗境。引导学生掌握诵读要领,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9.
诵读,《辞源》解释为:“念,熟读。”它是我国语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效提高语能力的好方法。同为出声地读,诵读比朗读更自由、更灵活、更轻松,可读、可唱、可吟咏,声音可高可低,一切均随诵读个人的喜好而定,其问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些内容熟读而成诵,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则需诵读感知。它符合阅读的认知规律——充分自主、多元感受(口、眼、耳、脑、手并用)、逐渐领悟、不断内化。  相似文献   

10.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学接受群体,呈现着不同于成人的文学接受特点。个体阅读需要、作品吸引力和成人引导是促成儿童主动的或被动的阅读动机。在阅读兴趣选择上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渐变性和群体差异性。形象思维是儿童文学接受的主要思维形式。以直接印象介入作品,从故事层面感知而不以理性去判断作品是儿童文学接受中的主要特点。与成人相比,儿童阅读活动还明显带有感性冲动性,即情感性。  相似文献   

11.
人们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有两种:感性的和理性的。阅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阅读的过程就是细读作品,感受作品的语言美、韵律美、形式美,把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作品,深入体验作品内蕴的生命情感,获得理性启悟的过程。但时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则过于重理性而轻感性,教师往往直接将第二手的理论概括传授给学生.把语文阅读教学变成了单纯的文学知识传授过程。不仅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效果,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更是要求学生以题海战术消化所学内容,学生不得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做题的技能训练上,往往不会阅读或不愿阅读,这样就使本来充满愉悦和美感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工具理性的操作下功利性越来越明显,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越来越淡薄,文学感觉和读写能力、日益弱化。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味,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强化学生诵读感知、启动文本赏析模式、延伸阅读课堂长度,都能够创生丰富阅读学习内驱动力,升华学生阅读学习认知品质,为学生阅读学习认知构建提供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实现学生科学素质的不断增强,以适应高科技的创新时代。要求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还得让学生会学;不单让学生要有理性的知识,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教学者如何让学生由学会转变到会学?从感性的认知是比较可行的办法。通过感性的认知,先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形象性感知把握,易于造成表象和对知识理解性的掌握。教学者必须在施教中抓住感性认知的一系列环节,引导学生对既定知识体  相似文献   

14.
<哲学基础知识>是中等职校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一般采用的教学程序是先理论后实例,先概念后解释.笔者反其道而行之,采用认识论的一般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学习古诗应以体验作品的情感为主要目的。获得情感体验的最佳方法是诵读。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在具体方法上包括:以学生的自主诵读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重视学生对作品的默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对教材进行适度拓展;从作品意象入手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创设情境,渲染意境。  相似文献   

16.
诗歌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诵读中能够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感知思想内容,并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相似文献   

17.
吕辞 《语文天地》2016,(4):78-79
学习文言文需要整体感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蕴含的意思。因为只有整体感知后,了解了文言文所写的大致内容,才能知道主题是什么。理解词语、句子是理解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然而不进行整体阅读感知,单独的字句理解也比较困难。所以,语文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要注意诵读与感知、拓展与传承。一、加强诵读教学,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培养语文阅读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感就是语言感受力,即对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8.
一、在诵读中感知,读清作品"是什么"文学作品的诵读要有情有景,方式也应多种多样。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各具特点,诵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各有侧重,只要认真投入,用心揣摩,便很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也能尽快读通作品,整体感知其作品形式和内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性偏低以及感知学习能力不足,成为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突出问题。感知是基于感觉与知觉对客观事物进行特征识别、功能指认与属性分析,从而获得关于外界事物与现实世界的整体表象及其特征,并为理性活动获得概念性和意义性基础的认知活动。感知学习作为一种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变化与经验积累活动,强调个体与知觉场之间的联通,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意义性与生命性,旨在消除感觉经验与理性思维之间的二元割裂。感知学习是基于感性和理性融通的知觉表征及其推论过程,其内在过程是以环境中的可感物刺激作为起点,从表象识别走向精细识别,经过感性活动向理性活动进阶的表征推论过程,最后指向于学生认识信念的确立。课堂教学需要重视感知学习,在关切学生的感知活动中促成认知进阶,引导学生建立能动的感知意识,为学生提供多形态的可感物和可感情境,在意义探源中丰富学生与知识的感性联系,推进感性学习向理性学习的逻辑进阶。  相似文献   

20.
阅读的第一步是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怎样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点。文章从开展有效诵读,实施整体感知;认知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培养质疑能力,深入感知文本;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发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