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受列强威逼,先后开放数十个口岸。开埠通商对中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发展经济,引进西方科技文化,又可能开门揖盗,给列强侵略中国提供便利条件。在通商口岸中,租界与治外法权是最具象征意义的存在。列强利用租界及其市政当局,干涉中国司法行政,严重侵犯中国主权,是近代通商口岸的通病。如何兼顾通商与维权,取开埠之利而避其弊,成为近代国人思考的重大问题。在这方面,宁波作了积极尝试。开埠过程中,宁波当局自定章程,坚持不设租界,在采取措施促进通商贸易的同时,将已由外国人管理的巡捕房收回自办,体现了鲜明的对外开放和抵制列强侵略的民族主义意识。"宁波模式"不仅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新开口岸的仿效楷模,对今日改革开放中有效处理对外通商与维护国家主权的关系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1 1856年英、法发动了旨在开辟全中国为市场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强加给了清政府,在攫取了一些新的特权的同时,又增开了牛庄等通商口岸。这里的牛庄,是中外条约上第一次正式提到的中国东北通商口岸。列强为何对牛庄寄以如此的注意力呢?  相似文献   

3.
近代汕头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的时间及其前因后果,向来有不同看法。文章根据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对此一系列问题作了具体探讨,其中尤其突出汕头开埠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汕头对中国进行掠夺以及潮州官民抵抗外国侵略情况的阐述,以期对中国近代史和潮汕地方史的研究有所补充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上海等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的商会自成立以后就与资本主义列强战和不止,与此同时也与本国政府进行合作与斗争;贵阳等内地的商会由于自身力量很弱,容易受政府的控制,对抗的时候不多,但也有一定的斗争。在沿海通商口岸商会领导下,近代商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领事”指英国在华享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指英国人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清政府曾与西方列强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于条约的主要内容,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以利于学生掌握,从而更好的地理解那  相似文献   

6.
陆文良 《历史学习》2005,(10):20-21
自鸦片战争清王朝惨败被迫签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之后,西方侵华势力即由沿海向内地不断深入、扩展。由于中国地理位置与河流地形的自身特征,列强侵华轨迹基本由三条路构成:①海路:东南沿海→北部沿海②长江水路:下游→中游→上游③铁路:侵略势力延伸至中国内地的其他主要地区一、海路。(见图1)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除俄国外均先自海上入侵中国,通过强迫清王朝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在沿海开辟通商口岸,尔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如图,①沿海的通商口岸:《南京条约》辟东南沿海5个城市: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  相似文献   

7.
列强在华租界与租借地有哪些不同●吴龙山一、租界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华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而租借地是19世纪后期列强主要出于军事目的向弱小国家租借的大片战略要地。二、租界的面积通常只有几百亩,且所有的租界都不包括水...  相似文献   

8.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强迫清政府开放了77个通商口岸,一般称之为“约开口岸”。在约开口岸中,列强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对中国疯狂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清政府在国库空虚、统治危机的紧要关头,也一反过去抵制开放口岸  相似文献   

9.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鸦片战争》一课说:“1842年8月……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此外,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相似文献   

10.
1901年9月清政府与英、法、美等11国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 ,其中规定了“赔款”、“划定使馆界”、“拆炮台、驻守铁路”、“禁止人民反帝”、“外务部”、“修商约”等条款 ,但没有涉及到类似此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中关于“割地”和“开辟商埠(通商口岸)”等方面的内容 ,其原因是 :一、由于19世纪末列强掀起的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几乎肢解了中国的全部领土 ,再加之此前一批批通商口岸的相继开辟(已由沿海发展到内地沿江各主要口岸) ,中国已无更“适合”的土…  相似文献   

11.
这是十年前的事了。我清楚地记得,在上完鸦片战争的经过及《南京条约》后,为便于学生理解为何列强要通过《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及《中法黄埔条约》攫取新的特权,我事先让学生展开想象,英国商人刚来中国初开的通商口岸。会遇到哪些问题或困难?这作为一道作业上交批阅。我脑子里原先想的是,只要学生能讲出三五个问题就行了。  相似文献   

12.
<正> 中日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政府屈服于日本的武力胁迫,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条约,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马关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开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中国设厂等,由此而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相似文献   

13.
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列强一步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又表现出不同的侵略特征,现结合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一、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在19世纪40年代~60年代间,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在这些条约中虽然基本上都有割地、赔款等内容,但真正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却是开口通商和协定关税。《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近代工业是在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被动地艰难畸形的起步与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及通商口岸,以结构不合理、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薄弱为特点的近代工业。有一定的数量和基础,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压制、打击,以及国内封建势力的迫害,使得中国的近代工业无法走上一条正常的发展道路,进而影响、制约了中国近代化的整个进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近代工业是在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被动地艰难畸形的起步与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及通商口岸,以结构不合理、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薄弱为特点的近代工业。有一定的数量和基础,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压制、打击,以及国内封建势力的迫害,使得中国的近代工业无法走上一条正常的发展道路,进而影响、制约了中国近代化的整个进程。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形成的租界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际得以恶性地发展和广泛地推广。清政府在爱国官绅的呼号推动下 ,于甲午之后采取了在约开商埠以通商场抵制外人开辟租界的措施 ,并与日本就开辟苏州、杭州租界问题进行了正面的交锋。嗣后 ,为了“隐杜”列强增辟租界及其对我国“形势扼要之区”的“觊觎” ,清政府自主开放了十数个通商口岸 ,设立了一批供中外商贾居留贸易的通商场 ,试图利用通商口岸各国杂居的形势“互相牵制” ,达到“不以兵力相守” ,而收“商务保守”之效的目的。清政府的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强开辟租界的势头。鼓浪屿和秦皇岛亦是这一时期清政府自主开放的商埠 ,但却变成了公共租界或准租界地区 ,从而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外国在华投资的作用是一个重大而有争议的问题。笔者拟对此发表一些看法。本文概述外国在华投资的历史及其特点,着重分析它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一、外国在华投资的历史演变外国在华投资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大发展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总的趋势是不断上升的。在发展过程中,它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重要通商口岸和交通事业,控制了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向中国推销其商品,从中国购买原料,使中…  相似文献   

18.
租界:租界指在旧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扩大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通商口岸划出归自己管理的一部分地区。租界分为公共租界和专管租界两种。公共租界指由几个国家领事共同管理租界内的行政事务的租界,专管租界则指由一国独管租界内一切行政事务的租界,侨居该租界的他国居民均须受该国的法令管辖和支配。列强在我国设立租界始于1843年10月8日中英《虎门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附件),通过该条约,英国人取得了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借地建屋建立租界的权利。1845年英国第一任上海领事胁迫清朝苏松太道,签订《上海租地章程》,划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今北京东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构和性质,同所处的社会形态是相一致的。很显然,中国近代和现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只因复习的方便,才把它们归纳成为这个专题的。(一)列强对华的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曾使用了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侵略中国,但最终还是为了经济掠夺,并造成了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着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占有支配性地位。1 中国社会经济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朝开埠通商,中国的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方国家开始疯狂地向中国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大增,英国人直接操纵中国海关的管理大权。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更深入更宽广,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陷入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中国沿海的非通商口岸实际上处于一种"准开放"状态,先后经历了五口通商时期的"华商租雇式"开放、19世纪下半叶的"内地式"开放和清季的"内港式"开放。它们的开放虽肇始于清政府的愚昧无知,但从根本上来说同样是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的结果。清政府为维护政治统治尤其是经济利益曾做出种种抗争,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加强了国家主权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