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胡适先生以睿智的眼光和冷静的态度,在对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和国际形势发展走向作了比较实际的剖析基础上,曾向国民政府提出了“委曲求全”的策略思想和“苦撑待变”的战略方针,并为“苦撑待变”战略方针的有效实现,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外文活动,努力争取国际形势朝着有利于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民众无不激愤,纷纷要求政府抵抗日本的侵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抗战主张,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胡适也不例外,他时刻思虑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提出了“苦撑待变”的抗日主张。这一主张虽然是在他后来出使美国时才明确提出的,但早在抗战开始以前,针对日本的侵略,胡适在公开讨论和给政府当局提议中国的对日对策时,已充分体现了其“苦撑待变”的思想。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其思想内涵也随之逐步丰富和深化。一、外交交涉,等待日本“醒悟”“九一八”事变后,胡适极力主张同日本进行…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7,(4):97-102
陈诚多次参与了正面战场的重要战略方针的制定,他对中日战争的局势发展和抗战有着深刻认识和判断:在淞沪会战后对蒋介石的苦撑待变战略很不满,反对政略干扰战略;而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他强调国军应该主动出击,展开全面战争,反对徒劳等待,依靠外部同盟。陈诚淞沪会战和武汉会战前后抗日持久战的论述和全面认识,不仅可以体现出当时国民党及国民政府的抗日战略,也展现了他的军事理论素养。  相似文献   

4.
刘华明  王哲 《天中学刊》1998,13(1):77-81
“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后,周恩来已意识到这是党和国家的空前灾难。面对毛泽东的错误主张,怎样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周恩来选择了“苦撑待变”的策略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斗争过程的始终。其策略思想为铲除两个反革命集团奠定了政治基础,也为“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日妥协是建立在对当时国际形势分析、预测基础上的对日战略总构想的组成部分 ,战前的对日妥协与全面抗战后的“苦撑待变”本质上是一致的 ;对日妥协是基于当时中国国情与悬殊的中日力量对比考虑的权宜之计和拖延战术 ,其目的是“以妥协换时间准备抗日” ,本质是立足于最后的“打”的妥协 ,它与以往历届中国政府的对外妥协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尽管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使蒋介石及南京政府具有独裁、反民主、反共反人民的倾向 ,但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会使他最终走上全面抗日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对日妥协是建立在对当时国际形势分析、预测基础上的对日战略总构想的组成部分,战前的对日妥协与全面抗战后的“苦撑待变”本质上是一致的;对日妥协是基于当时中国国情与悬殊的中日力量对比考虑的权宜之计和拖延战术,其目的是“以妥协换时间准确抗日”,本质是立足于最后的“打”的妥协,它与以往历届中国政府的对外妥协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尽管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质使蒋介石及南京政府具有独裁、反民主、反共反人民的倾向,但鲜明的民族主义立场会使他最终走上全面抗日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孙玉玲 《天中学刊》2002,17(4):82-85
抗战时期,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并实施了“苦撑待变”战略。该战略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诸领域,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该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获得了大量外援,赢得了国际尊重,使中国抗战汇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洪流。但该战略的消极影响也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对抗日战争史的记述逐步趋于客观准确。先后有《中华民国史纲》(张宪文主编)、《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李新、陈铁健总编)中的抗日战争三卷——《全民抗战气壮山河》(李良志等主编)、《坚持抗战苦撑待变》(李隆基、王玉祥主编)、《同盟抗战赢得胜利》(李良志、李隆基主编)等。抗日战争史专著从何理《抗日战争史》起,出版了多种,诸如《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张宪文主编)、《日本侵华战争》四卷(王辅著)、中国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编著《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中国复兴枢纽》(刘大年、白介夫主编)、《中国抗战军事史》(罗焕章、高培主编)。  相似文献   

9.
南京国民政府在建立初期至抗战爆发前后,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社会和矛盾重重的国内政治,在"苦撑待变"战略背景下,在多方寻求支持不果的情况下大胆发展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取得可喜成果,实现了战略总目标,赢得了国际社会支持,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决定性胜利。  相似文献   

10.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的形势有利于我党而不利于国民党的状况,审时度势,果断地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实施这一战略方针的过程中,我党又经历了由“全面控制东北”至“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策略的演变。通过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我党在东北地区建立起了巩固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根据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毅然将抗战前“向南发展”战略改变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从而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解放东北,最终夺取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从刘少奇同志系统提出和具体组织实施争取东北的战略方针等两个方面,论证了刘少奇同志特殊而卓越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2.
振兴东北:东北地区曾经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将其纳入了国家经济工作日程。东北将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三角”之后中国内地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并将创造一个“新东北时代”。  相似文献   

13.
周芳元 《师道》2012,(4):44-45
现在的中国教育有“四苦”: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熬,校长苦撑。“先有快乐的教师.后又快乐的课堂。然后有快乐的孩子”,来自湖南省继续教育中心的黄右生主任在长沙市第三期初中骨干教师市级滚动培训中如是说——教师竟是“教育四苦”的系铃人。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奉命率115师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至1945年七年多的时间里,他领导山东军民,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和抵制“左”倾错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边战术”,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创建了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长征是抗战由局部演变为全国性的奠基石。它促使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进步和成熟,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国共两党内外政策由分歧趋向统一,使“九.一八”事变以来的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抗日战争指明了全民族抗战的正确方向。长征中焕发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将是我们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方针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史上看,统筹兼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经验和历来的战略方针。统筹兼顾思想在抗日战争初期首先从政治上提出,建国初期确立为经济指导方针,后来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统筹兼顾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有两次重大发展,增添了新内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又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并通过“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统一,形成新理论,实现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抗日战略方针是"持久消耗战",共产党的抗日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两种抗日战略方针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差异,但也存在许多共同性。  相似文献   

18.
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方针,最初于1937年8月由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提出,但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经过争论和总结抗战初期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对原有战略方针进行了修正,最终于1938年5月形成了八路军正确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果,但存在组织管理待细化、机制建设缺乏系统研究、内容与实践的关联性研究待深化等现实需要。要坚持政治视角,变“小课程”为“大格局”;坚持系统视角,变“孤军作战”为“集团作战”;坚持协同视角,变“我参与”为“我主动”;坚持创新视角,变“小课堂”为“大戏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青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根据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冷静观察、稳往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方针、其意义在于,稳住了中国内部政局,保障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回旋余地,避开了西方国家的锋芒,保证了我国战略发展大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