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饭养身,歌养心"的侗族传统文化中,风俗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教育、宣泄、接纳、交流、团结等功能,并作用于生产生活与人的生命历程的方方面面。其源于生活,发于情感,反映着侗族社会淳朴的乡俗与和谐的景状,成了学界较为重视的研究资源。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的滥觞,侗族风俗歌的生存环境与传承前景遭遇了严重的挑战。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背景下,在整理和研究侗族这一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同时,寻析其传承、保护之策略就显得重要而又迫切。  相似文献   

2.
黔东南侗族聚落地理环境因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与自然生长的村落形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田野调查,总结黔东南侗族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质和营造精华。各类公共空间为祭萨岁、喊天节、抬官人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了场所,对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侗族习惯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中国传统的和平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从侗民族的形成入手,分别从传统文化的影响、特殊生存环境下的选择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等三方面分析了侗族习惯法中和平理念形成的因素,以期为研究少数民族和平文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立中国通道侗文化旅游区的资源条件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湖南省是侗族主要聚居区之一,通道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最早建立的侗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侗族人民的民族建筑、民族刺绣和民族文化,在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建立通道侗文化旅游区,开发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对于振兴当地民族经济,帮助其脱贫致富,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5.
侗族属古“蛮夷”之一族,奇特的文化生存环境,铸造了侗族迥异于其他民族的心理特征及带有种族记忆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的和谐之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产生与侗族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的存在,更是侗族社会结构、生计方式、婚姻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因而,分析研究侗族大歌中的生计方式与文化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侗族属古“蛮夷”之一族,奇特的文化生存环境,铸造了侗族迥异于他民族的心理特征及带有种族记忆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9.
侗族民间叙事歌是侗族人民表达生活愿望与理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其中《珠郎娘美》真实、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侗族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审美意识及文化心理。从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出发,对该文本记录下来的这些民族文化内容进行考察,向人们展示侗族民间叙事歌民族性、地方性及时代性的文化特征,以展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活状况、民族生活知识和民族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10.
侗族传统人工营林的生态智慧与技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出自古百越民族,是我国南方人数较多的民族之一,目前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比邻地带。经过漫长岁月的适应与重构,当代的侗族文化已经定型为温湿山地丛林区林粮兼营式定居农耕类型文化。近五个世纪以来,侗族的这一文化样式已经高度适应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具体表现为:劳动力投入小而产出高,同时所处自然生态环境也能得到高效维护。侗族人民能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原因在于,他们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生态智慧,以及能有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特点的专门技能。这样的生态智慧与技能在当代的田野调查中可以找到不胜枚举的例证。这些实例不仅侗族人民认为理所当然,即使从今天的科学技术角度看来,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合理性。然而,侗族当代的生态智慧与技能并非一次性建构完成,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凭借经验积累逐步完善和健全的生存体制。  相似文献   

11.
侗族村落空间,是侗家人在大地上创造的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体现了侗家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认知,对于美的感受与表达。侗族村落空间,其存在的物理形式,是由侗族文化和艺术精神决定的。侗族村落空间的构筑遵循三个原则,即聚族而居、依山傍水、凭资源立寨。侗族村落空间艺术,体现出三个重要的关学特征,即中心性、和谐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12.
贵州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位于贵州清水江流域,地处汉儒文化与苗侗文化的交融之地,有内涵丰富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通过实地调研期望能构建起以锦屏为中心,以天柱为东翼,以剑河、三穗为西翼的北部方言侗族文化圈。在这个以侗族文化为主,汉族、苗族等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并存的文化核心区域里,文化中心点锦屏的清水江文书源远流长,文化圈西翼的剑河、三穗的九寨侗乡古朴秀丽,东翼的天柱以家祠文化闻名于世,整个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在北部方言侗族文化核心区发展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其旅游发展措施可着重从整体规划、完善基础设施、调动民族地区人民积极性、发展民族教育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3.
鼓楼是侗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侗族鼓楼造型独特,装饰精美,在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侗族鼓楼也具有了远远超过其初始意义的多重内涵。同时,随着村寨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的进步,鼓楼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加和变化。  相似文献   

14.
侗族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连地带。侗族是一个有丰厚文化积淀的民族,作为世界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侗族的文化主要是稻作文化。其民间文化事象都蕴含稻作文化内涵。从侗族民间舞蹈中体现的稻作生产、民间宗教信仰、稻作审美精神和民间舞蹈的时空意识,可以破解侗族稻作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侗族社区的田野调查,从"稻—鱼—鸭"共生生计方式在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的人类学分析入手,发现侗族社会生活中的糯米与鱼不仅仅是侗族村民本体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同时也是侗族文化载体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它已经作为一个小的文化系统在承载和构建起侗族文化。最好的和最理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就是将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其生存环境内加以保护和传承,而侗族传统稻鱼共生生计正好构成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与传承场。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的聚落就是特定的文化空间。聚落总是以特定民族的文化逻辑进行配置的。从我们对阳烂村的田野调查发现,村落是以家族为载体,村落中的鼓楼是家族成员活动的中心,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家族—村寨;而围绕家族—村寨的四周的住屋、坟山、水井、水田、鱼塘、凉亭、溪流、神林、山地等构成要素,则是按照侗族的文化逻辑而有序化的配置,将自然资源、地方性制度和信仰体系一体化,通过它们有效地维护并实现了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湖南侗族信仰文化中的万物有灵思想折射出人类普遍的原初生存观。在原初条件下,人类习惯于将生存环境中的不可抗拒现象归因于先祖和自然神灵的神秘力量。这种原始生存观反映了侗族期待人与自然、人与人达成和谐的愿景。时至今日,科学技术足以揭开自然现象的神秘面纱,消除人类诸多恐惧心理;然而,这种现代文明似乎远未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存的完美路径。挖掘侗族信仰文化中的精髓思想有利于现代文明夯实和谐自然与和谐社会的生存之路。  相似文献   

18.
论侗锦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锦是侗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有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和现实价值。然而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现代化浪潮在观念与物质层面的双重推进,侗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迁。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侗锦技艺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危机。加强侗族文化资源的宣传,加大对侗锦技艺的研究力度,培训侗锦技艺传承人员,使民族艺术保护与民俗旅游协调发展,是处理好这个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关系到侗族的历史文化与未来。  相似文献   

19.
小麦地冲彝族的虎傩产生于民族发展的特殊时期,在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形成。随着环境的改变,虎傩文化在保留其内核的基础上,自我调整、自动更新,融进了新的文化元素,实现了小麦地冲彝族虎傩文化的变迁。在小麦地冲这个社会空间场域中,虎傩文化这一惯习,在抗拒变化,固守传统的同时也适时地生成、建构出新场域下的游戏规则。生存环境与文化、场域与惯习之间始终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或“建构”关系,并通过不断地互动与调整达到吻合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20.
凡是在一个民族还是在一个民族的某一社区显示出特殊价值的东西,一定会在该文化中得到充分的表达,肯定是铸成文化惯例或文化习性的重要元素和粘合剂,要理解一种文化,要认识一种文化,就必须理清这一要素在整个文化网络中的渗透力。以侗族大歌为例,从侗族(南侗支系)的“无字传歌声”的行为模式与侗族的生计方式的整合中解读侗族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