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试图通过分析20世纪30年代“丰收成灾”小说创作热潮背后革命话语的“现实”争夺,揭示其所重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与“反帝反封建”的当下革命需求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以“丰收成灾”题材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进行历史打捞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2.
“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世世代代追求的理想。但是历史绵延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屡见不鲜的却是:丰收成灾,谷贱伤农。这种畸形的社会现实,在当时已成为极普遍的现象。这就不能不引起关注农民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家的重视,于是先后出现了一组反映“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戏剧和小说。这些作品,主题思想基本相同,但开掘得有深有浅;人物形象也多相近,却又性格各异;艺术手法不乏类似之处,可又表现了作家的各自艺术风格和独创性。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论述这些作品的成败得失,总结其经验教训,以利于今天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3.
嵇文甫(1895—1963),河南汲县人。我国著名史学家和思想史专家。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讲授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思想史等。因著述甚丰,在三十年代河南学界即有“南冯北嵇”之谓,使他与豫南唐河冯友兰齐名。早在1918年,嵇文甫即发表了《老子发凡》一文,将老子学说概括为虚无主义、自然主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科学教育普及热潮之际,对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科普教育运动作必要的回顾与梳理,从中汲取其普及科学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式对当前的科学教育普及将不无裨益。这些措施主要有:(1)创办科普教育实体,使之成为推进科学教育普及的主要阵地;(2)发行通俗的科学报刊杂志,刊载通俗的科学作品;(3)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4)培养科学教师。  相似文献   

5.
一、中立法的制订和实施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两个月后,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面对日益严峻的世界政治形势,同年罗斯福向国会提出了一个法律草案,主张:总统有权决定对某一国实行武器禁运,这实际上成了其后美国中立法的原型。  相似文献   

6.
1929年初秋,一个华灯初上的傍晚,在美国著名大都市纽约的街上,数不尽的行人匆忙地朝着个人心目中的目标向前移动。各种不同型式的大小车辆,呜奏着长短、高低不等的开路笛音。千奇百怪的广告牌和别出心裁的叫卖声刺人耳目,使人茫无所措。超级市场和大小商店,争奇斗艳地陈列着衣食往行各类商品,搅得人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再加入从饭店、旅馆、餐厅、酒吧中飘荡出来的爵士音乐。这一切,直象是到了万花筒式的大千世  相似文献   

7.
作为三十年代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现代派代表着一股追求“纯诗”的文艺思潮。虽然该派从形成到衰落不过五六年时间,却形成了一支促使新诗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毫无疑问,四十年代的“九叶诗人”和新时期的青年诗人,都是从现代派诗作中汲取了大量的艺术营养,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吟咏着“月的凄清”和“梦的幻影”的现代派诗歌既不同于“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又与以李金发为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1931年秋张君劢鉴于“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政府无能,为求民族复兴的“一条新路”而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上要求实行“修正的民主”,在经济上实行“国家社会主义”两大主张,其实质是反对马克思主义,推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9.
90年代“民初政党政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民初政党政治特色的成因”、“民初政党政治中的主角”、“民初政党政治的评价”三个主要问题的研究展开述评,认为:民初政党政治所表现出的多党林立、分合无常等特色,除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原因外,还有中国人对政党功能认识上的误差;充当民初政党政治主角的不只是革命民主派的政党,还有立宪派的政党和买办官僚军阀的政党,这样才是完整意义的“民初政党”;民初政党政治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使中国民众初步了解了何为政党和政党政治等问题;民初政党政治失败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丑学”作为感性学(aesthetics)的范畴之一,长期被遮蔽在“美学”的阴影之中。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理论的引入和创作界对“丑”之态度的转变,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对丑的大量描写,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一股潮流。从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丑的本质,丑与美的关系问题,并围绕“以丑为美”和“化丑为美”进行了讨论;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文论界开始关注文学审丑现象,主要针对先锋文艺中的审丑现象进行了分析。对80年代以来关于丑学理论研究进行分析,能为感性学的现代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能够更好的把握文学的动向,更有利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文学史家们往往把1927年至1937年说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跃进繁荣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是从“革命的浪漫谛克”走向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大道”,成为现代小说的主潮。倘使我们不从创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从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入手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思考,只把某种定论看成是文学运动的真实过程,这就难免会引发对一些作品的误读和对一些文学现象的偏执见解。只有在不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更加深入到作家的思想和创作实践来进行仔细的解剖厘定,或许才能达到文学史本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五四"及20年代的小说理论主要是在破除旧的小说观念,确立新的小说观念,对小说的性质、功能作了明确界说,那么发展到30年代,中国小说"现代性意识"的深化,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小说现在与将来的关注;二是对小说内容社会化的强调以及现实主义典型化理论的探讨;三是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探索,这其中包括除主流理论家和小说家以外的小说理论家和小说家们对小说背景、故事以及叙事方法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解严之前,因着两岸特殊的对峙与隔绝限制,1930年代作家作品在台湾不仅长期列入被遮蔽的禁区,无法自由接触和阅读,连带着也使相关的介绍与研究陷入被扭曲的误区,蒙上一层政治色彩而无法拨云见日,还原本来面目。这是两岸敌对状态下的一个乱象,也是双方文化发展的一大损失。虽然禁书与误读已然成为国共斗争历史过程中逐渐远去的记忆,但它也已深刻地成为文学史不能抹煞的一页。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学史的一部分。以台湾三十年代作家为名出版的多部著作为切入点,彰显这些作者对三十年代作家的研究动机、写作立场,并分析三十年代作家在台湾特殊的政治气氛、文艺政策下被误读的原因、被误读的策略,从而体认到,正因为误解的伤害与重重障碍,才更显示出理解的必要与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大量参阅了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有关“第一次国共合作”研究的新成果,围绕“中共二大前国共有无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形式的评价”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三个主要争论问题做了述评,认为:中共二大前国共两党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但只是一种不自觉的、党派性不明显的合作,是一个从不合作到酝酿合作的认识转变过程;“党内合作”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本形式,在国共合作之初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应当适时地采取“党外合作”形式,这样会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合作是有条件的,在其原有的内外条件都发生变化后,“党内合作”的形式就成为双方的桎梏,使双方无法化解发展变化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合作的破裂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兴起了许多文学热潮,产生了不少有趣的文学现象。“历史小说热”从三十年代初正式兴起,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战的全部爆发。这一文学热潮至今却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图进行初步的考察,力求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一在新文学的各种样式中,历史小说仿佛是一个难产的婴儿,直到1922年冬天鲁迅先生的《补天》问世,才标志着它在新文学土壤上的正式降生。但在第一个十年中,历史小说寥若晨星,继《补天》之后,仅有郁达夫的《采石矶》、郭沫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在欧洲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史学界尤其重视对30年代英国绥靖外交的研究,并习惯于将整个的30年代英国对德政策都归结为“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英国30年代的外交固然以绥靖为主,但在前期却主要是围绕“均势”这一基本原则展开的,英国由均势过渡到绥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是随着整个欧洲局势的变化而转变的。本文现将这一转变过程加以评述,并阐明所以会发生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老向是30年代的自由主义作家。从早期的幽默主义创作到抗战通俗文学实践,都自觉服务于民众。在30年代的创作中,他是唯一一位风格接近老舍先生的“京味作家”  相似文献   

18.
在抗战前将近十年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的家中,下午时常有茶会,来客均为当时平津一带学界、文艺界知名人物。学界中人多以北大、清华、燕京各校同仁为主,如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逻辑学家金岳霖、物理学家周培源等。文艺界人士如徐志摩、杨振声、沈从文、萧乾、李健吾、冯至、朱光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1月21日,广东省首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历经数月后圆满结束,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学明出席了活动颁奖典礼,并在会上提出:要通过读书来建设精神家园,为校园增添更多更好、更浓更纯的书香。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代的历史课本,不同版本不同类别的有数十种。一般都比二十年代有所进步,大致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吞我国领土,妄图变我国为它的殖民地,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历史课本中爱国主义意识和反日情绪相应地有所增强。例如1930年由世界书局出版的朱翊新、黄人济、陆显谦合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