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举制是古代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科举制度改变了过去依靠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的做法。随着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成为科技文化发展的障碍。素质教育的提出成为教育的希望,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两次社会转型对教育转轨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的比较,论述了素质教育兴起的必然性、时代内涵,并从制度层面对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作了充分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现今教育界过于关注学校教育,往往太多纠缠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但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并非万能,它有诸多不可为,但正是这些不可为才是家庭教育大有可为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4.
应试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其发展过程中,科教制是导因,人事制度是关键,社会差别是土壤,而教育界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清除其生存的基础,使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使素质教育勃然而兴。  相似文献   

5.
现今教育界过于关注学校教育,往往太多纠缠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但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育并非万能,它有诸多不可为,但正是这些不可为才是家庭教育大有可为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科举考试经历了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形成了应试教育的传统,而范进是一个穷尽一生投身于科举考试之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一生投射出当时社会科举制的应试教育,尤其是八股取士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至于在当代也一直延续。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绎着近乎相同的命运,只是当代相对而言对人的禁锢少一些,但迎合应试教育为了功名富贵的初衷都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学校教育在实施素质中起主导作用,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和主渠道。至于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呢?许多专家和教师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在教学中,对两者区别有一点粗浅认识:1从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方面看,应试教育侧重“教”而素质教育侧重“学” 教学是师生共同作用的过程,教离不开学,学离不开教,教与学之间是辩证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所以教师急功近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  相似文献   

8.
9.
《甘肃教育》2006,(6A):63-63
在非常实在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不仅仅学生是受害者,老师也深受其害,应试教育实际上对老师是一种夺命的机械游戏。各级领导要看学校的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了,一好百好,即使你有“丑”,也可忽略不计,一好遮百丑。于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就有了许多不得不做的夺命游戏。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智慧教育与应试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思想与原则的重大变革,其目的应是培养既具有自由和人关怀精神,又有一定理性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应是既具有实用主义精神,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又具有强烈的精神内涵,利于中国今后的长远健康发展。在探索素质教育原则与方法的过程中,如何将其与应试教育的原则有机结合,保持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和教育的公正性,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田建荣 《考试研究》2009,(1):103-120
蒙养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举制长期并存。科举考试使蒙学教育目的与其接轨,使蒙养教材渗透强烈的功名利禄思想。特别是一些科场的失意者,做蒙师便成了他们临时的选择和人生过渡,这不利于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下,古代蒙学的确有了长足发展,在识字、写字、读书和作文训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科举考试推动、促进并保护了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相似文献   

12.
在唐代,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确立后,一直延续了1300年。它与唐代进行社会教育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是它却对唐代社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如科举制度内容的社会性、科举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社会各阶层参与读书具有启动效应等。也有消极影响,如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教育活动片面追求政治功能的取向,从而造成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翻开古典戏曲便可发现戏曲作品中已经有一个描写相当丰富的科举社会。戏曲对现实的科举社会能如此形象深刻地再现,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除了作者自身对社会丰富的体验外,毫无疑问,还在于戏曲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正因为戏曲具有着其他文学样式所不具备的艺术特征,所以戏曲批判科举制度时,呈现出别样风貌。  相似文献   

14.
正确区分考试、应试和应试教育三个不同的概念,才可能更好地发挥考试的作用,真正摒弃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唐承隋而起,完善了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为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天重新考察唐朝科举制度,其精神原则、制度设计对完善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举制度于唐宋时期形成并逐渐完善,但这一制度在全国各地的发展状况并不相同,有各自的地方特点。重庆科举起步于唐代,但初期发展比较缓慢,应试人数也不多。至宋代科举在重庆得到了全面推行,中举人数也远远超过前朝,但分布不均衡,各地发展程度不一,这与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清末的教育改革始于戊戌维新运动,光绪帝在“定国是之诏”中明确宣布停废八股文,改试时务策论。这一举措虽因变法的失败而不得行,但庚子之变后,在张之洞等人的建议和要求下,清廷不得不对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1905年,清廷最终废止了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8.
中晚唐五代礼部贡院锁院制度已初步确立 ,由御史台执行锁院任务 ,在锁院期间主司不得随便出入贡院 ,不得与外界有文字往来。锁院的时间约在元日前后 ,考官出院的时间是在及第人看榜之日。礼部锁院制度的建立 ,应当是受吏部铨选锁院制度的影响。知贡举人选的确定时间一般在开科前一年的下半年 ,最早可到八月份。锁院制度的建立对保证科举制度公平进行 ,防止舞弊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中的应试倾向一直困扰着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德育更是深受其扰。学校德育只有走出应试“怪圈”,才能真正有效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所谓科举谶兆,是指能够预示科举信息的征兆迷信。本文所探讨的科举谶兆,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物兆,即来自周边景物的异常征兆;二是语谶,即语言文字征兆;三是梦兆,即与事实巧合的早期梦境。本文以科举人文较为兴盛的福建为例,对中国古代的科举谶兆类型逐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