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残疾儿童少年能否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权状况的重要标志。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贡献能力,也决定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弱势群体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要求的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对国家更好地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更好地获得社会生存权,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必要性如下:一是人权需要,即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二是政治需要,即增进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程度,促进社会和谐;三是现实需要,即增加学习机会,提升受教育质量,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四是残疾人发展所需,即为残疾人融人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基础;五是顺应国际趋势,即从隔离式特殊教育逐步走向融合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8%的背景下,农村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仅为71.4%.这与到2020年,农村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受教育状况达到当地平均教育水平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不完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残疾儿童家庭贫困、家长观念落后是主要原因.建议通过增加特殊教育投入、加快特殊教育立法、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家长观念、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等途径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存在不公平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1)在法律法规方面,残疾人教育法律法规不完备、执法不到位,导致残疾儿童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2)在经费方面,残疾儿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并且残疾儿童教育教师薪酬水平比普通儿童教育教师低;(3)在教育管理方面,不仅残疾儿童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而且残疾儿童教育督导不力;(4)在社会、文化方面,社会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传统文化对残疾人的偏见也对残疾儿童教育存在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受教育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残疾儿童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部分,其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与正常儿童一样也应得到保护,但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儿童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残疾儿童少年能否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权状况的重要标志。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其未来综合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贡献能力,也决定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弱势群体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要求的具体行动。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正确分析全省特殊教育工作的形势,肯定成绩,正视挑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规律,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拓特殊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残疾儿童,他们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提出对汶川地震灾后残疾儿童教育的具体途径,包括心理辅导、学校教育、生命教育和个人榜样示范以及电视媒体舆论手段等途径,以便引起大家对残疾儿童教育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教育公平可分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在上述三方面均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在教育机会上,与普通儿童相比,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学前教育入学率相对较低,辍学率则高于普通儿童;在残疾儿童内部,不同残疾类型、不同性别、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残疾儿童之间也存在受教育机会不均衡的现象。在教育过程上,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较低,残疾儿童教育师资比较薄弱,残疾儿童受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在教育结果上,六年级以后残疾儿童在校生人数急剧下降,残疾儿童职业教育发展非常薄弱,造成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断层。所以说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公平事业还面临诸多挑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我国残疾儿童数量巨大,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但我国残疾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尚未建立.保护残疾儿童已成世界共识.我国应尽快构建和完善残疾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残疾儿童的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社会参与权、救济权、养育权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印度独立70年以来的残疾儿童教育政策轨迹,体现为路径演化从隔离到融合,法规体系从宪法逐步到专门法案,相关项目已经从初等教育延伸到了中等教育.依托教育政策,印度残疾儿童受教育权保障状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教育数量、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态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经济基础、顶层设计、管理水平及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残疾儿童教育现状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小学残疾儿童的英语教育教学。英语是小学教育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而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速度缓慢。同时,我国的残疾儿童的教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着众多的缺陷,也正处于特殊教育不断发展以及尝试的阶段。本文将根据我国教育政策以及特殊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如何有效的提升小学残疾儿童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以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拥有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权利,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据了解,《行动计划》是全国第一个以省市级名义下发的融合教育计划。《行动计划》提出,要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机会。要在全国率先实现残疾儿童"普九"目标,各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未成年人”和“残疾儿童”双重身份的学生,其受教育权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教育权利的行使.美国《残疾人教育法》及其相关法律对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权利做出了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美国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权利主要包括程序性保护及其知情权,教育记录获取、保护、销毁权,教育参与权,教育救济权,以及获得指导、咨询、培训、服务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正>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和机构自产生以来就有教育对象和教师的问题。在社会认识到残疾儿童也有受教育的必要与可能后,最早的教师是由发现和关心残疾儿童的医生、普通教师、慈善或宗教工作者来担当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的启蒙性与持久性,决定了家长在残疾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残疾儿童家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残疾儿童家庭教育存在残疾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关注程度不足、家庭教育指导人才缺乏、家庭教育内容片面、家庭教育指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建议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家庭教育的角度,完善残疾儿童家庭教育支持的法律体系,加快高校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视新时代特殊儿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挥学校和社区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并集中社会优势资源开展家庭教育网络培训与指导,从而提高残疾儿童家庭教育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6.
聋儿童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残疾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如何在社会立足并自力更生,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所思考和行动的。聋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教育是他们教育启蒙的开始,所以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学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培养学习技能的开端,针对聋小学教育,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为残疾儿童接受公平教育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德育》2012,(19):80-80
@刘在花:残疾儿童、少年这一特殊群体,与普通儿童、少年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机会均等是公平的前提和起点。为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少年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近日佛山开始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从学前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此举极大地推进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公平进程,能够确保残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18.
保障残疾儿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仅是政府的义务,而且是家长的义务.这种家长 义务既是道义上的,也是法律上的.我国现有立法对家长义务的认识不到位、对家长义务 内容规定不全面、对家长义务未履行时的制裁不合理等制度缺陷是导致残疾儿童受义务教 育的入学率低、教育质量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从残疾儿童受教育权法制保障的角度讲,更 新立法理念,强化家长的义务主体地位,将家长义务全面系统地纳入特殊教育法规体系,并 增强其明确性和强制性,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残疾人属于社会中弱势群体,学龄前残疾儿童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社珑会对他们的发展应予以特别的帮助.本文对广西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有了基本的描述,分析其成因,建议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大力推进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教育事业,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智力残疾儿童健康教育意义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人群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本文从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及智力残疾儿童本身的发展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健康教育有助于智力残疾儿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健康教育是对健康教育学科的丰富和完善;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健康教育能促进智力落后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健康教育还可以促进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