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迎来送往,礼尚往来,实属人之常情,有人把人情比做一把“锯”(你拉过去我拉过来)是最恰当不过了。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情风是愈刮愈烈,直侵我们的校园。正所谓“礼重心沉,礼多心痛”。这礼是越来越重,礼金也越来越烫手。这让我们不得不想起2004年的夏天,哈尔滨一学生,欲置办一桌谢师宴感谢自己的班主任老师,但苦于家庭困难拿不出钱,竟然动起了歪脑筋。他买了一把水果刀尾随一名女子,正准备持刀抢钱时,被警察抓获。这件事经有关媒体报道后,在全国范围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2.
石东方 《江西教育》2004,(17):42-42
据报载。哈尔滨一名高考中榜的准大学生,欲置办一桌谢师宴感谢自己的班主任老师,但苦于家庭困难拿不出钱,竞然动起了歪脑筋。他买了一把水果刀尾随一名女子,正准备持刀抢钱时,被警察抓获。  相似文献   

3.
现在教育系统强调和提倡教师谢绝赴宴,从遏制“谢师宴”泛滥成灾的角度看,这确实是好事。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如许多家长、学生摆“谢师宴”,某些教师向学生“索谢”,其行为背后还多多少少折射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一些  相似文献   

4.
师恩不言谢     
高考结束后,又见诸多媒体报道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谢师宴”。各大饭店也因此生意火爆,包厢经常被提前预订一空。尽管近年来“谢师宴”遭到了大家的质疑,尽管舆论一再抨击“谢师宴”之弊端,但是,仍然没有刹住“谢师宴”这列飞奔的快车。“谢师宴”仍在社会的关注中频繁“开席”。有调查统计显示,近五成的学生表示,高考后的消费支出集中在“旅游”和“谢师宴”上。  相似文献   

5.
谈礼的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以礼治国安邦,以礼做人处世,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早有认识和论述。他们是站在治国安邦这个大局来看待礼的,称为“礼治”。而今,我们正逐步走向以法治国,然而礼的作用仍然重要。虽然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仍在实行礼,但却没有给以足够重视,礼的教育更是被忽视了。因为我们把礼作为生活小节来看待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增强和广泛,作为道德规范的礼,其作用也日益增强和广泛,我们必须对礼加深认识,认真研究和实施。要在中国传统礼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补充完善,赋以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句古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但事实上并非都是这样。在很多时候,明明是有道理的人却未能把事情办好,反而引来更大的矛盾。这是因为他们在“讲理”的时候忘了“讲礼”。“理”是人们解决事情的基础,而“礼”是人们相互尊重和建立友好关系的一座桥梁。只有既“有理”又“讲礼”,才能在处理好矛盾的同时又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但目前,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理”的教育,较为忽视“礼”的教育,使得不少孩子成了得理不饶人的“小霸王”。培养有智慧头脑的野蛮人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引导教育我们的孩子成为既讲理又懂礼的文明人,使…  相似文献   

7.
摘要:对于《召南·采蘋》主旨的理解,历来纷争不断,有“大夫妻能循法度”、“教成之祭”、“美邑姜”、“女子祭祖”、“女奴置办祭品之劳动”等几种观点。而结合周代的礼乐文化来看,我们发现该诗体现了笄礼和婚姻的重要关系,《采蘋》是对周代笄礼制度及其仪式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群体”和“资源”这两个概念非常熟悉,但对“群体资源”这一概念却未必耳熟能详了。我们倡导集体主义半个多世纪了,但我们是否曾经把集体或群体当作一种资源来对待和评判?当然,也有人把群体当作一种资源,但他们是把它当作可资利用的工具资源、生活资源、享受资源还是生存资源?群体资源对我们的作用不仅仅有正作用,也可以是负作用,我们如何区分这些资源的好坏优劣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在我们的切身经验中可以发现,作为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9.
直击“谢师宴”镜头一:高考刚一结束,洪城的“谢师宴”就异常火热。很多酒店门前都挂起了红色大条幅,上面写着类似“隆重推出谢师宴,可自带酒水”等字样,十分醒目,还有一些宾馆内设的酒楼也推出了“学生聚会”价格优惠7.5折的促  相似文献   

10.
汪盛忠 《黑河教育》2012,(12):10-10
“码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稿音”第二十五章中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仪有的也要夺过来。”礼会学家从中引中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慨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张静互 《教育史研究》2007,(2):26-32,90
孟子的“礼”概念有“门”、“心”、“人伦”三重含义。孟子说“礼是门”,暗示“礼”是具体的、规范性的行为模式和在道德实践上的程序;“礼是心”,“礼”作为辞让之心,成为在人心中存在的四端之一,他把“礼”看作是人性本有的一种内在道德性的目的,在于要建立人们与“礼”的必然的内在关联性;“礼是人伦”,“礼”在本质上是“仁义”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规范秩序,即“人伦”中的体现。孟子把“人伦”规定为一种“礼”,从此肯定了“礼”不仅是一种心性,而且是社会的、具体的脉络中存在着的基本原理。这三重含义联系在一起构成孟子“礼”概念以及通过“礼”的自我修养的整个体系。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夏商周时期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备的古礼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即所谓“礼崩乐坏”。但“礼”没有就此消亡,“礼”在治理国家、对外交往、个人生活等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左传》作为传释《春秋》经而做的一部可信史书,大量记载了当时“礼,,的情况。从《左传》关于“礼”的丰富记载中可以看出其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古就号称礼仪之邦,说话讲究一个“礼”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逐渐。远离了繁文缛节,一些文明礼貌用语也渐浙在我们的生活中隐去,但偶尔看到和听到的却常常是误用。比如“笑纳”一词,“纳”是“接受”、“收下”之意,“笑”则是“嘲笑”之意。  相似文献   

14.
关于阅读,我们常常是带着一种功利性的眼光去理解的,认为阅读是为了从中得到一点关于遣词造句、作文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如叶圣陶所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但如果我们把阅读的归宿仅仅理解成写作,未免太狭隘了。其实叶老还说过:“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他还说:“日积月累并不为写东西,这本来也是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阅读的最终归宿并不是写作,而是生活,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体验。一个人的生命体验有…  相似文献   

15.
初涉生活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活是杯凉开水,平淡无奇,愈品愈无味。但就在这无味中,由心造境,却也不失真切之感,回味亦无穷。”小的时候,妈妈在数落我自大脾气倔之后,总不忘说些把我送到乡下体验苦日子之类的话吓唬我。我对此不仅没害怕过,反而很向往那种有山有水,有田有牛的农家生活。从当学生那天起,每一天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校、家,恒定不变的两点一线。在学校,老师传授我们知识,告诉我们这是为了以后步入社会,创造自己的天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长辈口中,社会都是复杂的。我们对社会就逐渐…  相似文献   

16.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难读,难在文古义奥,历来解读“三礼”之作,堪称汗牛充栋,但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使人无所适从;“三礼”难记,难在所载内容均为上古繁文缛礼及典章制度,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即便反复记诵,仍在五里雾中;“三礼”难懂,难在不能单凭《说文解字》按图索骥,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手段,综合利用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考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方能洞悉其真谛。“三礼”诚然难读、难记、难懂,但为了继承这份宝贵历史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们必须认真地把它读懂读通,切忌望文生义,更不能数典忘祖。  相似文献   

17.
声音     
三个突破:教育部长周济指出,“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在‘培养人才、知识贡献和构建体系’三个方面实现突破。”罢宴告示:在郑州铁路二中大门口贴出一张“罢宴告示”:为了让我校考生安心准备进入大学前的事项,为了我校的校风建设和师德建设,现敬告各位同学和家长:请你们把准备办“谢师宴”的钱用在孩子的学习上,对你们的盛情邀请,我们心领了。学生对母校最好的答谢就是在大学校园继续努力学习,成为栋梁之材……该校的所有老师集体谢绝参加“谢师宴”。重拍名著:据广电总局传出的消息说,中国传统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  相似文献   

18.
在本体层面,朱熹从“天理”出发对儒家人伦道德、三纲五常作宇宙本体论的提升,为“礼”之恒常性和普遍性提供了证明。在性理层面,朱熹把儒家的伦理纲常说成是根源于“天命之性”或者“道心”的先验纯善,这即为礼学找寻到了人性的支撑。从礼的自身规定性来看,朱熹一方面赋予“礼”以外在价值,亦即是使人类的生活得以可能的秩序,主要是要起到规范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内在看,他认为“天理”和“人欲”的分歧、“道心”和“人心”的冲突是“礼”之内在规定性得以展开的根本动因,人们要通过对“私欲”之“克尽”才能使内在情感之“仁”得以充实和完备。  相似文献   

19.
《两本小学课本》是一篇读过之后令人情感发涩的文章 ,它能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究其原因 ,并不在于作者的写作功底有多么深厚 ,写作手法有多么巧妙 ,而是在于事件本身蕴含有足以打动人心的东西。首先 ,在“我”的家乡 ,一个女人逝去时 ,口里必须含银才能入土为安 ,因而 ,置办银饰成为许多苗家女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贫困的生活使得母亲花了一年时间 ,起早摸黑喂两头猪 ,好不容易才置办了一对银手镯。然而 ,为了让儿子能顺利考上大学 ,将来有个好的前程 ,母亲轻易地将那对手镯换成了“两本考大学的书”。艰难地置办手镯 ,而又轻易…  相似文献   

20.
<正>得分点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