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甲午战败,群情激愤,光绪帝变清图强,激怒了慈禧等人。慈禧欲捉康有为等人,外国将康等保护了起来;欲废立光绪帝,外国又极力阻挠。慈禧重用清流派,欲利用义和团杀尽洋人。光绪帝认为不可以民命当儿戏,结果慈禧将同意光绪帝主张的大臣杀了一批,给光绪帝以重大的打击。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败,群情激愤,光绪帝变清图强,激怒了慈禧等人。慈禧欲捉康有为等人,外国将康等保护了起来;欲废立光绪帝,外国又极力阻挠。慈禧重用清流派,欲利用义和团杀尽洋人。光绪帝认为不可以民命当儿戏,结果慈禧将同意光绪帝主张的大臣杀了一批,给光绪帝以重大的打击。  相似文献   

3.
在义和团时期,西方世界是一片反华大合唱,赫德敢于公开称赞义和团的爱国,敢于批评联军的暴行,写了多篇文章表明观点,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为当时维护中国的现状不被西方列强瓜分,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刚毅等深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忧国忧民,廉洁奉公,堪称循吏.但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在处理中外关系方面,不懂得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导致亡国灭种.仍然坚持尊王攘夷.外国长期侵华,洋人在华,潛谋不轨,教民勾结洋人谋乱,都该杀.把正义的反对外国侵略,变成了盲目排外.其思想落后于时代,终于被时代所淘汰.  相似文献   

5.
在义和团时期,西方世界是一片反华大合唱,赫德敢于公开称赞义和团的爱国,敢于批评联军的暴行,写了多篇文章表明观点,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为当时维护中国的现状不被西方列强瓜分,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庚子-辛丑年间清廷与列强的一系列谈判中,关于惩办载漪的交涉,一度成为整个谈判中的重点内容,并决定了谈判能否顺利进行。因载漪的身份特殊,"祸首"角色不断变换,最后双方妥协,将载漪充军新疆了事。对载漪的惩处,充斥了各个方面不同力量的抗衡,既有列强之间角逐,亦有中西之间、清政府内部新旧派别之间的较量。而各种较量的最终结果是以清政府的完全屈服而告终,客观上为以后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义和团时期的徐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桐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堪称良吏,但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仍然坚持尊王攘夷,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就是离经叛道。认为因为外国侵略中国,所以就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主张杀洋人,杀教民,将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  相似文献   

8.
赵舒翘等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堪称循吏。但对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亡国灭种。坚持尊王攘夷。认为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将义民编成团练,洋人即不敢登岸。把正义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变成了盲目排外。思想落后于时代,终被淘汰。  相似文献   

9.
在义和团时期,清政府政出多门,政策多变,使绅士们无所适从。他们与地方官合作,充当团首,做义和团和州县官的桥梁,保护了州县官,州县官也保护了他们。也有一些绅士参加过激行动,被时代所淘汰。他们的活动涉及社会方方面面,斗争激烈而复杂,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0.
徐桐等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洋人侵略中国,该杀,教民已为化外之民,不受保护,铁路破坏人民生计,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袁昶等长期办理外交,对外国比较了解,不赞成杀无辜的洋人、教民、攻使馆、与外国宣战,结果被杀,可见斗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11.
义和团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其发生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地域文化和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义和团运动的"仇教"、"反洋"意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本能抗拒和抵制;反映了小生产者对中国传统生产方式留恋和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恐惧的文化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时反对一切社会改革和社会进步的反动思想文化。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有了更理性的思考,同时也导致了二千多年传统文化所构建的民族心理防线的解体。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 ,外国教会势力对民风民俗的广泛冲击和破坏 ,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 ,也埋下了中国人民复仇的种子。直隶东南尤其是威县的“民风强悍”“民强好勇” ,使这颗种子生根、开花、结果。两者的结合 ,正是直隶义和团运动兴起不可忽视的社会条件 ,可惜的是 ,对这个条件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3.
五四前期陈独秀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愚昧迷信的产物 ,它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消极破坏作用。推崇西方民主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是陈独秀否定义和团运动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4.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自发的农民爱国运动 ,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次革命高潮 ,运动的性质表现在三个方面 :反对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 ;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坚决反帝的爱国运动并带有盲目的排外性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义和团运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 ,义和团运动加速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迅速到来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并促使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全面变革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后,中国国内要求改革变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西方传教士在斯时中国的政治改革中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广学会传播西学,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兴起和发展;他们结交朝中权贵和维新派,鼓吹变法,对变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传教士的努力,应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义和团运动与近代思想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0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而且给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它尤其给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以深刻的影响。这场运动使国人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列强、清朝统治的反动本质,使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看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反抗力量,认识到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把近代思想启蒙运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关系,生动地体现了救亡与启蒙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改良还是革命──对戊戌变法性质的一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运动的主体、运动主体对现存制度的态度以及运动的方式、途径三个角度对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予以考察,提出了戊戌变法运动是一次社会学命而非社会改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拉马五世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泰国在改革前具备了社会改革的物质因素、历史文化背景,形成了以拉马五世为首的强有力的改革领导集团,并制定和推行了一条符合国情的正确的政策策略路线及明确的改革方针。而光绪帝领导的戊戌变法在这些方面则与拉五世改革完全相反,致使其变法终归失败。这两次改革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戊戌文化是生存于维新变法时期,以维新文化为核心内容,以突出救亡图存为主题的,可与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文化相对抗的具有资产阶级文化萌芽性质的一种新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一种转型文化。作为转型文化,它的价值表现在: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完成了中国文化由传统的学术价值定位到社会政治价值定位的再造;采用激进的反传统手法,在变法图强的旗帜下推进中国新知识阶层的群体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但由于种种因素和原因,戊戌文化也存在着诸如粗陋与肤浅间杂、恋旧与求新并存、过重的尊君色彩等无法克服的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