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研究生入学以后,不管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经常会听到这样两句话,一句是:“我们的功底很差,基础很差,怎么办?”还有一句就是问:“我们发现不了问题,找不到题目,怎么做研究?”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可归结为我今天要讲的两点,一个就是怎么打功底,第二个就是怎样培养锻炼自己的眼光。  相似文献   

2.
曾听到家长的抱怨:“我问儿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儿子说就是玩,玩沙、玩积木、看花看树看动物。你们幼儿园到底学不学知识呀?”也曾听到妈妈们这样讨论:“我孩子总是不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就知道玩,啥也不会,从没听他唱歌或讲个故事。” 到底什么是孩子的学习?孩子该学些什么?孩子们应该怎样学习?这些一直是困扰着  相似文献   

3.
曾听到家长的抱怨:“我问儿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儿子说就是玩,玩沙、玩积木、看花看树看动物。你们幼儿园到底学不学知识呀?”也曾听到妈妈们这样讨论:“我孩子总是不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就知道玩,啥也不会,从没听他唱歌或讲个故事。”到底什么是孩子的学习?孩子该学些什么?孩子们应该怎样学习?这些一直是困扰着  相似文献   

4.
2009年9月我从唐金生校长口中听到一个新名词:生本教育。我在工作笔记上写下了“升旗”的“升”,同事提醒我:错了,是“学生”的“生”。我才恍然大悟,一边改心里一边犯起了嘀咕:传统教学方法正用的得心应手,又要推倒重来吗?当时期末检测我教的两个班的语文共有60人过百分,语文分数一个级部第一名、一个级部第二名,就初一入口时的生源来说,这已是一个神话。(当时是全区第四碴“韭菜”)。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你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许多令人搞不懂的新名词。"名词·新视野"栏目专门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名词,相信你一定会感兴趣的。1陈鹏是一名重点大学的大学生,由于他在学校里成绩十分优秀,毕业前,学校里就决定保送他读研究生。但他考虑再三,最终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了到西部去支援那里的教育事业。他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这一伟大的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尽管他的决定很多人不理解,但他仍然不后悔,他说:“我也是从穷苦的山区走出来的,我比其他人更清楚,西部的发展需要我。”由于受…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常能听到对一些老师的赞扬:“某某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这不仅让人想起很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某学校有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口才很好,且非常幽默,一堂课讲下来,常常是笑声不断,学生听得非常过瘾;另一位虽也是语文老师,但口才就差了不少,讲不了多少精彩的东西,学生也就不怎么爱听,索性就干脆少讲。但奇怪的是,第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就是没有第二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学得好,一时间曾被传为怪事。这是课程改革前的故事,现在想来当然就不觉得奇怪了。第一位老师“讲”,是在“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  相似文献   

7.
理解是什么     
理解是什么?很长时间我也弄不十分明白。由于工作关系,我时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这些孩子,怎么就不理解做父母的一片苦心呢?”而孩子们则责怪:“我爸我妈为什么这么不理解我呢?”尽管抱怨、责怪的内容不同,但都强调的是“理解”两个字。看来,理解已经成为亲子间互相沟通的必须,成为亲子双方精神要求的共需。既然是必须和共需,我们就要认真考虑和对待理解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8.
张晶 《江苏教育》2007,(22):49-50
记得刚听到“预设”与“生成”这两个新名词时,我总认为小学生因为年龄小以及学习层次的原因,对他们学英语更多还是要求学会模仿.至于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高谈阔论.恐怕只可能是我们的一个美丽愿望罢了。  相似文献   

9.
曾经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 ,不多久 ,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 ,这是个坏地方 !”“我的孩子 ,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每一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 ,另一个小姑娘也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 ,这是个好地方 !”“我的孩子 ,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听了两上孩子的话 ,望着他们被刺破的手指 ,母亲陷入了沉思……读完故事 ,我也陷入了沉思 ,仔细品味 ,能悟出许多道理 ,两个小姑娘一同走进玫瑰园 ,一个发现了刺 ,扎破了手指 ,也就害怕了 ,没有再仔细发现美的事物 ,于是退缩回来。另一个同…  相似文献   

10.
“异想天开怎么讲?”老师的问话刚落音,小明就举手抢答:“批评人考虑问题思路怪异,不切实际,难以实现,是个贬义词。”老师肯定了小明的回答,又补充说:“这是一个成语,过去确实用于贬义;但现在的用法有所变化,也有用于褒义的了。”接着,老师讲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故事。美国有两个青年,一个叫柯亨,一个叫  相似文献   

11.
据《武汉晚报》报道 ,汉口一老汉为孙子聘请家教 ,以其孙数学卷子上的题目考应聘者。两天中 ,大学生、研究生应者甚众 ,无一做出 ,自称高级教师者 ,也没有做出来。附《武汉晚报》报道原文 :3日 ,汉口武胜路新华书店门前 ,找家教工作的大学生三五个一堆讨论一道数学题。旁边还有一位老汉看他们做题。老汉说他姓杨 ,来这里是想给读初二的孙子找位数学家庭教师。老汉对大学生们说 :“我不管你是华师的还是武大的 ,也不管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也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特级教师 ,只要你能做出我孙子数学卷子上的这道题 ,我就请你当家教。”据报道 …  相似文献   

12.
继父     
我从来不管他叫爸,因为他是我的继父。亲生父亲因车祸身亡。失去父亲的我每天都生活在忧伤之中。我很害怕妈妈再给我找一个爸爸。听别人说继父不会像原来的爸爸那么好。所以每当回家看到继父我总是一言不发回到自己的卧室。继父是个老师。听妈妈说还是研究生。可我一点也没有从他身上看出一个研究生的气质来。他给我的印象是每天都醉醺醺的。我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会看上一个喜欢喝酒的人。继父闯入我的生活有半年多了。这期间我从没有喊过他一声爸。对于称呼他从来不在乎。每每见到我他总是笑着说:“明明回来了。”餐桌上我从来不敢大口吃菜不…  相似文献   

13.
春天在哪里     
《春来了》这篇习作,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开头点明题目,结尾点明中心。作文开头首先用“听一听”的方法,听到了小燕子飞回来了,听到了小河欢快的流水声,“听”到了一个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4.
我,等待摇滚     
曾经听人说起摇滚是什么。听到的是一声吼叫:“摇滚就是一切!”不错,摇滚才是音乐。在这儿,不管摇滚这个词多么富有诗意,也只能到处“滚”,大部分摇滚歌手的结果也只有摇摇头然后说“我一无所有”。崔健——我不知道这个时候是否还有人记得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何时起,英语成了我的头号“天敌”。我只要一听到“英语”两个字,就犯怵,大脑一片空白。每当上英语课时,我望着冰冷的英语单词从老师嘴唇里一个个蹦出,听着叽里咕噜的洋话连篇,仿佛在听天方夜谭。但英语是主课,又不得不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已经颁布两年多了,打开电脑,随意点击一下“语文新课程”,搜索出的条目就有四万七千条之多,“接受美学”,“多元解读”,“构建主义”许多新名词层出不穷;活动课、探究课、合作课如雷贯耳。但不管你是专家还是一线的语文教师,也不管你把课程理论诠释得多么精透还是多么通俗,我想有一点我们必须达成共识:那就是语文课堂必须富有磁性。这样才能抓得住学生,才能谈得上真正地落实新课标精神。我这里所说的吸引绝不是弄几个新花样,图个热闹,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如何让课堂富有磁性,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此,我只想谈谈在自…  相似文献   

17.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在谈到校长听课时,曾经这样描绘很少下班听课的学校领导:“这样的领导好比是一个蒙住双眼去上班的人,他在黑暗中辨不清方向,耳朵能听到某种声音,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明白。”他在巴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二十多年,坚持每天听课两节。他说:“如果我今天没有听到两节课,那么就等于我今天在学校里什么工作也没有做。如果今天我去参加会议,那么我就把今天该听的两节课放到明天  相似文献   

18.
在复习《词的不同色彩》时,我讲“怂恿”是中性词,但学生说是贬义词。他们还振振有词地找出理论根据,说书上是这么写的:“老师,看!第四册159面。”我接过书一看,果然,上面这么印着:“鼓励”和“怂恿”这两个词,都有鼓动人做某件事的意思。“鼓励”是勉励人做好事,是个褒义词:“怂恿”是鼓动人做坏事,是个贬义词。”我只好说:“可能是我记错了。”下课后,我又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上面是这么解释的: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没讲鼓动别人做坏事,况且“鼓动”本身也是个中性词。我又  相似文献   

19.
论自以为是     
我问学生:“‘自以为是’是个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答:“贬义词。”我又问:“‘自以为非’呢?”未答,犹豫了,笑了。我接着加强疑问口气:“‘自以为非’是褒义的吗?”好像是,却未曾思考过,所以还有点没把握。读书不求甚解,学习不求深究,是一大忌。为禁此一忌,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遇事多问,问得别人不耐烦了也不打止,只要自己耐烦。自以为是不好,那就自以为非吧,可是如果总是自以为非,这日子怎么过下去呢?前也非,后也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这种感觉陪着你,你还怎么往前走?课堂上,老师问学生问题了,如果学生一个个都忐忑不安、自以为非,还有谁…  相似文献   

20.
那些留在岁月中的名字,是否会如水泥板上的蓓蕾,开出地老天荒的花朵。——题记拥挤的公交车车厢里。我站在车门右侧,听风拂过车窗的声音。这时,我听到一个女孩子对身边的同伴说:“听过那句话吗?——‘我们因为不了解而在一起,我们因为了解而分开。’”我不屑地笑笑,自己也不清楚是因为不赞同这句话,还是因为觉得它肤浅。她的同伴喃喃地说:“这样啊……呵呵,那,我们永远都不要彼此了解,好不好?”然后,两个人相视而笑。我只是听到了两个字:永远,于是心里响起一个低低的声音,在说:“他们真是幸福的孩子。”我的眼泪差点儿就要落下。我也曾有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