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面是小学自然第四册第15课《植物怎样“喝水”》教学中认识‘导管’的片段实录: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把‘导管’都说成‘红线’) 老师:从植物茎的纵切实验中,大家看到的是一条条红线,植物茎中用来吸水的管子究竟是怎样的呢?[出示煤油温度表]请同学们看这支温度表,中间是怎样的构造?  相似文献   

2.
《怎样测定太阳的高度》一课,侧重于训练学生测定太阳高度的技能。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既使学生获得一些测定太阳高度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又使他们具有一些动手的本领,为他们以后逐步认识一年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至认识四季的变化打下基础。 据我们调查了解,这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偏重知识教学,忽视技能训练。有些老师教学时把着力点放在“测定太阳高度几大步骤”,“各步骤要注意些什么”等知识性的问题上,根本不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进行实际测量,使这一课的技能训练落空。二是片面追求学生的动手实践,忽视必要知识的教学。许多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还弄不清楚什么是太阳高度,这样的训练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以上两种现象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  相似文献   

3.
自然教材第四册第一课就是认识《水》,科学教材中也有认识《水》这一课。同一内容但是教学观念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指导思想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 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  相似文献   

4.
读了《历史教学》1966年1月号上发表的《更充分地发挥历史教学的战斗作用》一文后,使自己对应怎样对待历史课的教学改革,受到了一定的启发。对历史课不留作业,不考试,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认识: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基础课;这样做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同时也是减轻老师的教学负担。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课堂教学只是把课本上的东西照样传送到学生的耳朵中去,所以教学还是老一套。正如同学所说:“历史课还是一池死水”。本学期一开始,领导上宣布:历史课每周授课时数由四  相似文献   

5.
限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认识和解释,还存在种种困难。因此,只有灵活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静的东西动起来,让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把高深莫测的东西通过想象画成画,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解释自然现象。 首先,老师要按照教材的要求,坚持让学生在实验中认识自然现象。例如教授《电流》一课(小学自然第六册第六课),老师要让每个  相似文献   

6.
张洪江老师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 ,比较成功地体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方向。《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 ,是学生深入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学生认识立体图形要比认识平面图形困难得多 ,张洪江老师是怎样上好这节课的呢?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目标 ,素质教育除知识目标之外更重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张洪江老师为了落实这节课确立的德育目标 ,让学生量出一个长方体模型上相交于1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 ,并把量得的结果告诉全…  相似文献   

7.
《植物怎样“吃东西”》一课是小学自然课本第四册第16课。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需要二氧化碳和阳光的实验。  相似文献   

8.
(三)以认识自然变化规律或原因为中心内容的课型 1.课型特征 这类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原因。自然变化的规律大多指自然事物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自然变化的原因是指自然事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它们的认识方法是相同的,可以归为一类。 这类课的教学目的,在知识方面,指导学生认识某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原因;在能力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科学自然观方面,主要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只有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才  相似文献   

9.
教材 :苏教版自然第一册第一课教学目的要求 :1 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什么是电路 ,一个简单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认识开关的作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连接简单电路、串联和并联电路。课前准备 :电流实验盒(24只)、演示板、计算机、课件、图片3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时曾经学过《小电珠亮了》这一课吗?回忆一下 ,那一课我们认识了哪些材料?今天老师又把它们请来了。同时也请大家思考一下 :为什么用电线把电池和小电珠连接在一起 ,小电珠就会亮呢?二、初步认识电路的构成及电流1 认识…  相似文献   

10.
1985年上期至1986年上期,我室对全县自然教学作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其结果:全县四十一所中心小学仅一名专职自然教师,其余都是兼职。只有部分学校能按教学计划开设自然课,大多数学校把自然当“搭头课”安排。教学中,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各种形式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体表现在:一是“满堂灌”。有的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有的老师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某些词句标出来死记硬背;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复  相似文献   

11.
张洪江老师的《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比较成功地体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方向。《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深入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学生认识立体图形要比认识平面图形困难得多,张洪江老师是怎样上好这节课的呢?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现行自然教材第八册《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中介绍:“月球上没有水,没有生命。”现在人类对月球有了新的认识,最近,科学探测发现月球的两极存在着大量的冰。因此,在教学这课时,老师应该及时地把人类探索自然秘密的新成果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我区有几所小学试教了新编《自然》第一册的初稿。我们感到它的作业安排与现行通用教材的作业安排有很大的不同。现行通用教材的作业多是为复习巩固每一课的知识而设计的问答式书面作业,学生只要把书上有关的段落往笔记本上一抄,交给老师就完了。新一册的作业多是为促使儿童课后乐于在生活中经常地去从事的自然研究实践性活动。例如: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并学会了认识“水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14.
巧妙的联系     
低年级自然教学要求学生学习一些个人卫生知识。《我们的身体》一课(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二册)教学重点是认识人体的外部形态。其中躯干、四肢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 《小学自然教学》1995年第一期“研究课”专栏,张万珍老师执教本课时有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指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取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如何体现大纲精神?怎样去培养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呢?1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1998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上现场展示了12节课。章鼎儿老师作了一个有趣的统计:学生活动时间平均每节课9min27s,最长的一节15min30s,最少的仅3min;12节课总共活动42次,最长的一次9min30s,每次不到2min的29次,最短的6次不到30s。由此数字可以说明:没有一节真正…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日子,笔者到杭州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讲习班时,有幸听了上海著名的小学作文教学专家贾志敏老师,给五年级学生执教的一堂作文指导课.贾老师这个课独具特色,打破了传统作文指导课的模式,他不是从怎样审题立意、选材布局等方面加以指导,而是从怎样把一句话说具体开始,扎扎实实地在发展学生的思维上狠下功夫.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全体听课者的好评.现把这个课节录下来供老师们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飞机升力演示器”是根据小学自然第三册第十七课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的。教学生认识升力是怎样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而我们又不可能带学生去进行实际观察,怎样使学生能在课堂上观察到“升力”以及飞机升力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日记的情感,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日记、写什么、怎样写、注意什么。关注学生“以什么态度写”“、写作过程是否快乐”,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和谐发展。[教学实录]一、谈话交流,走近学生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为什么到五楼阶梯教室来上语文课吗?猜猜看!生:是有人来听课。生:是毛陈镇小的领导、老师来听课。师:(十分吃惊,因为课前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哦!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我认识那些领导、老师,我一年级就是在毛陈镇上小学的。师:(非常高兴)同学们,今年我们孝感市实验小学与孝南区毛陈镇中心小学…  相似文献   

19.
听一位三年级老师教学《列宁怎样作文》一课,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学习的兴趣甚是浓厚。老帅要求学生在课常上不但动手做,而且动口说,由说到写,巧妙地进行了一次说与练习。上课了,老师把描写列宁对待作文认真态  相似文献   

20.
古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据统计,在整个小学阶段(六年制),共安排23课40首古诗内容。但古诗怎样教,不少老师对此认识还比较模糊,教法还不够得当。有的是采取老师讲一点、学生记一点、课后背一点的方法,把有关的知识内容灌进学生的头脑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笔者最近听了一位老师的古诗教学课(六年制十一册16课),很有新意,颇受启发。归纳起来,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