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元一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文采,与陶诗风格正相契合.与前代相比,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更加深入、细微,更多对具体作品的具体评论.由于陶渊明的事迹日益深入人心,明代出现了许多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戏剧作品.清人直接继承了明人对陶诗艺术价值的评价,一致标举、备加赞赏陶诗的真朴、自然,言简意丰.近代以降,内忧外患,但人们对陶渊明的尊崇却不因此稍减.王国维认为,陶渊明是与屈原、杜甫、苏轼相并列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梁启超先生对陶渊明情有独钟,其出版于1923年的<陶渊明>一书,是现代陶渊明研究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2.
有元一代,诗风朴素、自然,不尚采,与陶诗风格正相契合。与前代相比,明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更加深入、细微,更多对具体作品的具体评论。由于陶渊明的事迹日益深入人心,明代出现了许多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戏剧作品。清人直接继承了明人对陶诗艺术价值的评价,一致标举、备加赞赏陶诗的真朴、自然,言简意丰。近代以降,内忧外患,但人们对陶渊明的尊崇却不因此稍减。王国维认为,陶渊明是与屈原、杜甫、苏轼相并列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梁启超先生对陶渊明情有独钟,其出版于l923年的《陶渊明》一书,是现代陶渊明研究的开山之作。  相似文献   

3.
该文逐句解析钟嵘《诗品》卷中"宋征士陶潜"条,揭示了钟嵘对陶渊明五言诗特点和价值的理解。笔者基于陶诗的本来创作实绩,并结合其他评论家评价,客观辨证地看待钟嵘《诗品》中对陶渊明的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朝鲜诗人申钦的《归园田居》六首是其"和陶诗"的代表作,体现了他对陶渊明人格和诗风的仰慕,艺术水平较高。其中,第一、三、五首深得陶诗精髓,与陶渊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第六首受苏轼和陶诗的影响,具有苏诗的旷达豪情;第二、四首则因归隐期间潜心学《易》,而以理语写归情。申钦的和陶诗也是朝鲜诗坛和陶诗的典范,是朝鲜士人追慕陶渊明精神以及中朝文学交流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苏轼《和陶诗》自问世以来,就引起后人关注和评论,但置喙不一,甚至出现完全对立的看法。本文拟将苏轼的《和陶诗》置于文学史的长河中,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其开创性的价值:其一,追和古人始于苏轼《和陶诗》;其二,自苏轼创作《和陶诗》后,自宋至清,和陶诗的创作可谓绵延不绝,这已经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其三,苏轼晚年至爱陶渊明,从多方面评论陶渊明的人品和诗文,《和陶诗》的创作可以说是苏轼以艺术的手法解读陶渊明,苏轼以其当时文坛泰斗的身分,所谓“位高声自远”,有意无意地从此奠定了陶渊明在中古文学史上的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6.
诗贵意境。陶渊明的诗便重在意境。陶渊明以其“无我之境”之独特诗风,开辟了诗歌领域的新境界。总观陶诗“无我之境”之特色,当含有物我关系,美的形态,情感状态,自然人格等四点内容。本文对陶诗意境特色内容展开论述,并简要分析了形成陶诗“无我之境”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上,追和陶诗的现象,蔚为大观。元遗民诗人戴良推崇陶渊明的忠义气节,作有《和陶诗》一卷。其主题取向与陶诗相近,却又彰显忠义,并形成了独特的"陶渊明意象群"。同时,其将唱和与赠答功能合一,兼有书信作用。又以序存事,足可补史之阙。  相似文献   

8.
试论金源诗学的尊陶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批评是金源诗学的重要内容。金人往往以陶渊明自况,或以陶诗为标准去评价诗人诗作;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金人对陶渊明人格精神的评判尤重其"耻事二姓"的忠义和节操;金人还十分精辟地分析了陶诗的现实精神;此外,金人对陶诗的美学品质也作了十分精彩的阐释,并创作了大量的和陶、拟陶、集陶类作品;尊陶与金代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世积离乱的社会现实及与此相关的文人心态有密切关联,也与金源诗坛深受苏、黄特别是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方东树接受陶渊明的最大贡献是以古文义法论陶诗,凸显了陶诗的跌宕变化之妙,指示了学习陶诗的有效途径。方东树认为陶渊明的"识抱"不如杜甫"笃实正大","陶公所以不得与于传道之统者,堕庄、老也"。指出陶诗不容易学,但又不能不学。其基本学习途径有三条:第一,先从容易学的诗人学起,即先学会可以学、容易学的作家作品;再去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等最高层次的诗人诗作。第二,学陶诗要先做人,在修养上下功夫。第三,要懂得陶诗的"微言胜理",跌宕变化之妙。  相似文献   

10.
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陶渊明诗歌的巨大成就在于其高度的原创性,也在于其写意性,在于其真率自然,在于其理胜气足;陶渊明、谢灵运虽然各臻其妙,但陶诗高于谢诗;陶诗对后世影响深巨,许多著名诗人学陶仅得其一。《诗源辩体》关于陶诗的许多研究在当时推陈出新,独到深刻,个别论点今人仍未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