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由BBC纪录片《中国春节》引出的跨文化思考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家庭亲情得以深化与延续的仪式。春节的民俗、春节的意义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编织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经纬里。对于世界上其他的文化族群而言,春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是全球六分之一的人群共同享有的节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节不仅属于中国,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心目  相似文献   

2.
在宗教的整个出现及发展过程中,神话一直处于一个相伴随的位置。宗教神话研究作为宗教人类学的一个方向,在近二十年来有了一定发展,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近二十年对于宗教神话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角度:宗教神话的理论性研究,民族、地域视角下的宗教神话研究,戏剧、文学作品视角下的宗教神话研究,文字、翻译视角下的宗教神话研究,教派视角下的宗教神话,历史学视角下的宗教神话研究。这六个视角下的宗教神话已经揭开神秘的面纱,但宗教神话还未真正地靠近我们,尚不能够被完全解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发掘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对审美现代性的探讨是当前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一理论在当下虽得到广泛运用,但以审美现代性的有效视角对新时期戏剧做出综合考察的研究依旧欠缺。本文尝试将新时期戏剧置于审美现代性的场域中,从对"人"的境况的关注、有意味的形式及"内向化"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索新时期戏剧在审美现代性领域中获得的崭新的阐释空间,显示新时期戏剧在中国戏剧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的天文历法,是中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节日,是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定时刻,是人类发展在漫长岁月中精神与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相传,是反映区域或民族伦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文化情趣、娱乐爱好的缩影,是国家文化形象自塑的内容与途径。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和有代表性的节日,应当对其海外传播的情况给予重视。与春节这一东方传统节日相对应的是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节伴随着西方资本在全世界范围扩张,在中国的影响从"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得益于其本土化的成功。因此,研究春节文化海外传播策略可以基于春节海外  相似文献   

5.
戏剧独白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英美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当下,学界对英美文学中戏剧独白的研究日益深入。戏剧性独白不仅增强了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而且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英美文学中的戏剧性独白传统贯穿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始终,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6.
元宇宙是科技、文化与社会高度融合的新平台与媒介方式。在元宇宙技术快速迭代的过程中把握发展脉络与人文关怀,从构建智慧城市和文化城市的视角来重塑中国城市形象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从域外经验看,韩国首尔率先从城市层面全面发展元宇宙,从市政办公和节日庆典两个角度来打造首尔的元宇宙城市形象。文化元宇宙专注与文化领域的元宇宙空间,可以作为城市形象乃至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途径之一,能够赋能虚拟现实建构中国城市新形象。文化元宇宙空间建构城市形象,需要对不同规模的城市和文化资源进行分类,需要多模态的内容支持。  相似文献   

7.
“绕三灵”是白族特有的民间节日,节目期间有许多宗教和娱乐的活动。这些活动与相关神话传说、风俗和信仰仪式等,构成了白族文化的一个特殊子系统。通过这个节日文化系统,白族人民巧妙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在对节日来源与性质的神圣叙事中,王权与民俗、白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也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作为一种节日文化,“绕三灵”集中体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文化创造力和巧妙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明代曲论关于戏曲功能的论述很丰富。明代曲论家基于对戏剧性质、特征的认识,注重对戏剧价值的估量和对戏剧本质的探讨,简言之,即对戏曲的社会功能作出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说法:教化说、主情说、讽谏说和娱乐说。下面试分别给予简要论述。 (一)教化说 教化说是指戏曲具有教育感化观众,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为封建政治服务的功能。教化说,源于先秦孔子的儒家文艺思想,《诗大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教化说的中心是强调文学艺术为政治教化服务。既然戏曲同诗歌一样具有教育感化人,激发审美感受的作用,那么,把戏曲作为安邦治国的工具,主张戏曲创作应为维护封建道德和封建统治服务,正是传统诗教中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的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沉浸式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趋向于“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沉浸式戏剧与剧本杀就是其典型代表。沉浸式剧本杀以“思维、逻辑、演绎、辩论、社交”作为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开启了“戏剧化”“游戏化”的发展之路,这也使得该游戏产品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沉浸式剧本杀筑造的“高级的游戏形式”,将“戏剧”与“游戏”集于一身,兼具“互动性、参与性、观赏性”三种特征,打破戏剧中的“第四堵墙”。该文基于戏剧中“游戏性理论”,对沉浸式剧本杀“戏剧化”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分析沉浸式剧本杀是如何成为“戏剧化的游戏”,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与革新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 000多年绵延发展中,孕育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具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该文基于历史文献研究,利用报纸作为大众传媒所具有的反映社会动态、舆论民情的特点,以民国时期报纸文献的史实资料为依据。结合运用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就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功能、传播方式等样态,开展节日文化生态的梳理。以此为基础,与当前节日状貌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当下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现实困难与挑战。围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想,提出适合中国传统节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文化记忆理论为考察视角,分析龙湖古寨的人文符号、空间文化符号、非遗文化技艺与节日仪式几个方面的文化资源价值。龙湖古寨呈现出浓烈潮汕文化和海洋文化特征,拥有丰富的符号资源,应该将之转化为一种文化共同性进行编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更新,形成一套能够产生文化认同的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在文旅融合的语境下,古村落改进与发展的途径是深入挖掘文化记忆资源以产生一套符号系统,利用文化符号资源进行文旅赋能,同时在传播方面应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受众文化需求,方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大唐西域记》所载佛说《毗摩罗诘经》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唐西域记》所载佛说《毗摩罗诘经》相关遗址与《维摩诘经》文本之间的对照、比较和分析,可以确定,诸遗址是维摩诘故事宗教仪式表演的场所,《维摩诘经》文本的形成则是以这种戏剧化的仪式表演为背景的。以宗教仪式表演为背景的具备戏剧特性的佛教经典是印度戏剧艺术影响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影响经历了由表演而文本,再由文本而表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0,(6):106-106
董全权在《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2—3期撰文指出:文化软实力衍生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传统节日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文化产业链”,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节日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节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在文学(民间说唱)、音乐、舞蹈各种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 戏剧的特点是以演员扮演人物,以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来表现具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在这个基本点上,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始终寻求保持着表现生活的独特法则,  相似文献   

15.
努尔哈赤是清帝业的缔造者,在其统治时期,由于与汉人接触日渐加深,民族融合的趋势得到发展。作为汉人传统节日的"新年",即成为努尔哈赤积极参与的重要节日。努尔哈赤在继承汉人"新年"文化活动的同时,利用节日提供的良机来化解"亲人"之间的矛盾,并将本民族的文娱活动注入"新年"节日中,从而丰富了传统佳节的节日内涵。努尔哈赤对"新年"的继承与发展,即是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彰显。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东北马鞍山,至今仍存在着一种每年于端午节例行进行械斗性节日民俗。这种由两村相互掷石为戏的传统斗石活动,原本是村庄内部的娱乐活动,但近年来愈演愈烈,已经发展成为械斗性的陋俗。当地许多居民对此并不十分反感,似乎还以此作为"一景儿"来炫耀,津津乐道,一些人乐不得一年一度地“看热闹”。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研究春醮会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变迁过程,分析了其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并结合当地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探究春醮会的变迁与大理凤仪镇文化、观念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城镇化大背景下对春醮会进行调查研究,既可以加强对民族节日的宣传,又可以挖掘其潜在的文化内涵,从而促使节日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传播。  相似文献   

18.
戏剧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通过对话言语描写来展开人物冲突与推进情节发展,对剧本的言语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戏剧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该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行事行为维度对《推销员之死》中父亲威利与儿子比夫的对话片段展开行事行为话轮分析,旨在揭示剧中父亲威利与其儿子比夫之间冲突的本质与根源。研究发现,父子对话中批评性传达以及否认性回应等行事行为是构建戏剧人物冲突的主要话轮模式,而行事行为类型中具体的言语内容,更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是该戏剧人物之间冲突形成的本质及根源,表现了以威利为代表的普通美国民众对美国梦的物质化与理想化解读。  相似文献   

19.
“戏剧冲突”不仅是表演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表演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爱尔兰剧作家乔治·伯纳德·肖曾经说过“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纵观历史,从古希腊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代,戏剧工作者们对戏剧冲突的研究和探讨从未停止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戏剧冲突”的定义是:“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戏剧冲突在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分为三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自我的冲突、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影响戏剧冲突的主要因素有人物性格、内心活动、动作与反动作,以及剧情发展。该论文试图通过梳理戏剧冲突的概念及其在表演中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结合着自己的演出创作实践经历,对戏剧冲突在表演中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类学中的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被纳入文化传播研究中。中国古代木偶戏的诞生和发展与"仪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四川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至今保留着鲜明的仪式符号。"传播的仪式观"强调在研究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视角从传统人类学研究的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维度,提示我们应当在传统民族志中的时间过程记录基础上注重影像民族志中的时间加空间记录,重新思考"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为代表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