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9年以来,高考作体逐渐开放,到前几年已经开放到不限,发展到极限。就全国卷而言,由“诗歌除外”(1999年)开放到体不限(2000年),发展到“体自选”(2001~2004年)。但实践告诉我们:体不是越“开”越好,越“放”越妙;而是要“开”而有度,“放”而有限。最佳方案应该是诗歌除外的体不限、体自选。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提起作评语,如“语句通顺、层次清楚、中心突出、构思巧妙、首尾呼应……”等句子就会在我们脑中浮现。这些评语从小学到高中,成了我们大多数语教师批改作的习惯用语,然而学生却不喜欢看到这种模式化的评语。作批改,如何写出受学生欢迎的评语,笔在自己的作批改中,做了一些尝试,即:三“心”二“意”。  相似文献   

3.
1924年叶圣陶先生在《作论》里提出:“我们作,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写出内心的感兴。”如今80多年过去了,再回过头看一看小学生的作,最大的问题还是空话、假话、成人话。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笔在小学作教学中作了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是学生应用语言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学阶段的作是一种习作,它有叫于“创作”、“作”,是一种最盛本的书面表达训练。但是,出现单纯从语教学角度理解小学怍,热切地追逐着所谓的作“体系”、“模式”、“套路”,热烈也欢迎着“快速作”之类的作练法。可以这么说,我们造就了多思路狭窄、立意粗浅、笔呆皈、千篇一律、万人一面的习作“作”.或是一些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高手”。翻开学生的作,我们往往会看到许多“套路”一致的本,仿佛是一个糕盒子印出来的许多块糕。这一致的套话对许多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内心的真话。在作的过程中,在作的本中,学生认知能力的强弱,思想品质的高低我们已经很难一目了然。作出现了虚伪,诚分析之:  相似文献   

5.
评语     
生命,要迎着太阳不断成长。本作运用组合思维的方式,巧妙地把“成功” “奋斗”“信念”和“挫折”等分别比喻为“花朵”“绿叶”“根系”和“小刺”,为我们构建了一棵枝繁叶茂、敢于“经风” “经雪”的生命之树,既映照题目的内涵,又形象地展现了全的主体结构,显示出了作从立意到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6.
有人这样来描绘理想中的记事作讲评课:教创设情境、调适氛围,提供作与中人物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平台,从而引领作“丈量“出字展现的“生活”与作竭力表现的“生活“之间的距离。然而,我们惯用的讲评模式(选几篇优作读读,找几篇病批批,煞费苦心度“”定制些写作“利器”)是很难让学生”丈量”出我(作)要讲的故事与“我”(中主人公)所讲的故事之间的距离。看来,记事作讲评课是该尝试着变变脸了。  相似文献   

7.
《中学文科》2005,(3):31-38
读罢此,我不仅为作深厚的古诗功底由衷赞叹,更为作新奇浪漫的想像击掌叫好!看似普通的几个数字,在作的笔下仿佛具有了灵性,充满了诗意:“‘1’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的心,是不屈不挠的骨气:”“‘2’是一只美丽的天鹅,是无可挑剔的美。”……我们与作一起“欣赏”着“数字中的语”,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作修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7)评价建议的写作评价中把“重视对作修改的评价”单列一条,并对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作了具体阐释。然而,只给学生作以一次性评价,而不注重要求学生对其作做反复修改、重作,仍是当前多数中学语教师在作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作训练的有效运作,切实提高中学生作能力和水平,我们提倡中学生作的“重作”。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说“题目是章的眼睛”,以此来强调好的题目对一篇章的重要意义,这无疑是十分恰当的。最近几年,话题作在中学语试卷中广泛出现,给学生自拟题目写作营造了广阔的自由的空间。一个巧妙别致的作题目,往往会使人赏心悦目,从而大大提高作质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巧拟作题目呢?我曾对此进行探索,并应用于作教学,结果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考话题作体要求比较开放,2001年高考作要求由原来的“体不限”改为“体自选”,意思是由考生任选一种体写,这表明高考话题作对体是有要求的,只不过不限定某一种,让考生自己选择而已。与之相应的是在作评分标准的“基础等级中”规定了“符合体要求”的项目,并且在《说明》中说明:“符合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体的要求。”这就要求考生选定了一种体,就要“写什么,是什么”,至少要“写什么像什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写成非此非彼的“四不像”章。  相似文献   

11.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试题,总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说纷纭的讨论之余,专业、深入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期“视点”,我们约请多位语特级教师或高考作阅卷专家对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作的命题、立意、体以及考场作的得失和复习备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作在许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的写作。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更多的时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引起写作欲望的情境,如果在作教学中创设写作情境,就可以把学生内心的宝藏挖掘出来。因此在作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情与境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要播撒优良的人文种子,使学生的内心变的温柔灵动,活泼聪颖,善于感动。喜欢感动,这样生活才会春意盎然,作文才会阳光四射。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帮他们走近症状,观察美。欣赏美.立足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着重提高他们的内心情感的境界;再者要引导学生从书中汲取养料,帮助他们解决无话可说,思想境界不高,情感体验不丰的问题。真正使写作成为自己的事情,真正使他们体会到“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  相似文献   

14.
“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体自选”式的话题作为考生提供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般的创作自由,然而,几百万人在同一时间面对同一考题选材构思时出现“雷同”也在所难免。因而对作进行必要的“美容”包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那么,怎样使“货真价实”的内容“锦上添花”,用花轿送出您的“新娘”呢?这里,笔结合2001年高考佳作的鲜活范例,向您推介六种切实可行的“美容”术,供您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们院子有几个高三的学生,星期天早晨遇到我说:“我们的语老师尽出偏题怪题,让我们以‘门’为话题作(他们转述了作题的要求),真是难死我们了。请你结我们讲讲这道作题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6.
裁判亮分     
从“故事”的角度来看,陈琴的作中规中矩,于平顺晓畅的叙述中透露出丝丝缕缕的温馨美。王敏的作则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写一只狗所经历的沧桑,于跌宕起伏的命运中折射础一种人格美。王炜的作拆散了故事而体味着故事的碎片,于绵长的困厄和执的坚守中流溢出一种苍凉美。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近乎完美的考场作文。开篇生动描写在外摊看到的让人心驰神往的浦东风景,接着笔锋一转,借一位友人之口叙述在明珠塔上看到的浦西风景,巧妙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原来彼岸的彼岸竞更别有洞天”,即熟悉的地方风景更美。然后议论道:“我们总是惊叹于彼岸是多么的美好与令人神往,却殊不知自己身边的土地也是对岸所期待的桃源。”进而展开联想转向世间万象,列举几种彼岸现象,尤其是怎样对待外国大片和出国留学,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8.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何让作文的语言“秀”起来,作文“美”起来呢?一、巧用修辞。为语言增添情趣美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相似文献   

19.
大仙 《中文自修》2005,(7):14-15
文化应该属于内心,不管是“新市民文化”还是“老北京文化”,都是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文化,而非那些被概念包装起来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作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实践性和主体性。中学生关注时代,关注内心,关注生活,因其个性品质不同,而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笔鲜活。作教学必须针对这些特点,尊重个性,因势利导,且注意阅读和作的有机结合。作教学中须倡导学生多写真情实感,多读美侍作,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