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3,(3):35-41
除了天、地之外,火是蒙古族最为崇敬的自然现象之一。内蒙古人民认为,火具有涤荡尘垢污秽,驱逐邪魔,使一切东西洁净的神奇效能。祭火习俗源自于古代母系社会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是察哈尔等蒙古族最常见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祭火的类型主要有家庭祭火、集体祭火、寺庙祭火、婚礼祭火等几种。平民的家庭祭火程序、祭火用品等在不同蒙古族部族间会有差异,但总体上差别不大。绝大多数蒙古族都要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举行祭火仪式,通过祭火以期达到他们招财纳福、祈求子女、避祸除灾、净化环境之目的,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
蒙古祝词脱胎于蒙古族萨满教的祭词与神歌,是萨满教祭词神歌民俗化的产物。以文化语言学为视角,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考察蒙古族祝词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蒙古族萨满教祭词神歌的继承与发展,以探求蒙古祝词对萨满教祭词继承发展过程中折射出的社会生活变迁。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的祭敖包、祭天、祭火、祭苏勒德、祭祀祖先等宗教祭祀活动中,有许多针对女性的禁忌.其原因既有保护女性免受亡灵的侵扰,避免女性受到祭祀场面惊吓,也有防止女性泄露家族秘密的可能.至于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在祭祀中出现的女性禁忌,也不排除有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意识在内.  相似文献   

4.
论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蒙古族文化也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独特的个性特点。本文从草原文化与蒙古族舞蹈、宗教与蒙古舞蹈、蒙古族舞蹈的地区差异三个方面分析了蒙古族文化与蒙古族舞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是指在中国藏民族地区形成,在藏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中普遍传播和信奉的具有明显民族性、区域性特点的宗教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和滋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蒙古族游牧文化,对草原文化的本体要素、教义内容及藏传佛教等方面,论证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作曲家莫尔吉胡根据蒙古族民歌特点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中,《山祭》是以钢琴为载体的独奏曲集。作品《山祭》体现了莫尔吉胡在民族音乐创作领域的独到见解,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祭火仪式是蒙古族传承至今的文化习俗,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火习俗发生了变迁。本文以鄂托克前旗蒙古族祭祀成吉思汗圣火与民间祭火习俗为对象进行探访观察,对鄂托克前旗蒙古族祭火习俗的传承、变迁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论蒙古族牧业家庭教育特点宝玉柱在蒙古族社会经济结构中,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农业进入蒙古族地区,几乎是近代的事情。内蒙古的腹地和西部、新疆、青海的蒙古族地区以及蒙古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牧业仍占主导地位。蒙古族的牧业经济在革命后虽然经历了所有制的变更、品种改...  相似文献   

9.
蒙古人自古敬畏天地、山川、树木,崇拜大自然,故有祭树的习俗.在蒙古文化中,祭树活动与祭敖包、祭火一样,都是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方法.这种古老的祭祀活动不断传承发展,直至今天.对祭树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蒙古人的民风民俗,研究其对蒙古民文化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银制器皿作为蒙古族重要的生活用具,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蒙古族银制器皿装饰图案更是千姿百态,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蒙古族银制器皿图案主要有龙纹、盘肠纹、云纹、犄纹(又称鼻纹)、“卐”纹(万字纹)等.而每个图案所象征的意义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各不相同.这与蒙古族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对自然崇拜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蒙古族银制器皿图案及其象征意义的探析,能够更深入了解蒙古族的自然崇拜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及审美追求.而蒙古族图案的形成与发展是蒙古族人民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蒙古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蒙古牧人常常赋予马以神性,把马视为神灵和保护神,因此,对马的图腾崇拜不仅仅表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而且也反映在蒙古族的祭祀习俗中。马崇拜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崇拜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丰富了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元代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伊始,翻译佛经即成为最重要的内容。16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俺达汗和林丹汗时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印度、西藏佛教经典的蒙译,丰富了蒙古人的精神生活,极大地推动了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佛教文化构成了全部蒙古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译经活动也为佛学的深入研究、保留印藏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审美艺术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较高、藏传佛教文化的神秘和复杂等特点,它赋予以巴尔虎蒙古族文化、布里亚特蒙古族文化为主打品牌的呼伦贝尔文化旅游资源以深刻的旅游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终元一代,元朝蒙古上层对藏传佛教崇信有加,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元朝蒙古上层一方面利用藏传佛教来达到怀柔吐蕃和统治本国民众之目的,另一方面,蒙古统治者自身对终极关怀的极其重视。从客观上讲,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如西藏佛教领袖、西夏佛教、蒙藏文化的相似以及生物基因等方面的影响。不论从主客观,还是从内外因讲,元朝蒙古上层崇信藏传佛教都是多方面的、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15.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因社会环境的变化,地理环境的制约,藏传佛教的影响,长期与周围藏族往来等原因,蒙古族自身原有的传统民族文化发生改变,许多表层文化现象如服饰、饮食、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已基本与当地藏族相同。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和蒙古族群众开始蒙古语教育复兴工作,试图通过制度化的教育有效传承蒙古族文化,然而这一工作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蒙古语的学习陷入困境。本文以此为案例,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河南蒙古语教育发展状况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蒙元时期.中央王朝结束了分裂格局,在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甘肃青海地区藏族的统治。凉州会晤是蒙元时期甘肃最具历史性的活动.萨班和阔端的友好会谈开创了蒙、藏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以蒙古贵族为首的封建专制政权通过宗王分封、设立行省、设置站赤、清查户口等举措对甘青藏区进行管理;甘青藏区作为西藏与内地联系的必经通道.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甘青藏区的“茶马贸易”加深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汉、藏、回等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甘青藏区藏传佛教的发展,使得佛教建筑及绘画艺术在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传播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诗境论》作为印度诗歌理论的总结,对文学体裁、诗歌修饰、文学风格及语言运用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随着佛教文化在藏蒙地区的广泛传播,这部著作也受到了蒙藏高僧学者的高度重视、对蒙古族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蒙古佛教诵经分为藏语、蒙古语两类,蒙古语诵经仪式经历了初创期和完善期,两个阶段以内蒙古梅日更寺第三世活佛罗桑丹毕坚赞为划分点,分别称为“老诵经法”、“新诵经法”。新诵经法经过他创新后达到了完善,在译文格律、经文与韵调的结合、诵经程式方面均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现存梅日更寺蒙古语诵经对蒙古佛教诵经仪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游牧化是蒙古民族的传统化,完善于13世纪初。随着生存环境和生业方式的变化,蒙古民族这一本土化在与他族的交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迁。蒙元时期蒙古化进入了鼎盛时期,多元化的共生和蒙汉化的适应是其变化的主题;明清时期。蒙藏化的融合和满蒙化的综合,使蒙古化进入了低落和转型期;清末,外力的冲击和内力的涌动,揭开了蒙古化现代化的序幕,从而奠定了蒙古民族现代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20.
从语言文字看其他民族文化对蒙古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在周围民族化的影响下,自十二三世纪以来创制或使用过多种字,记载了自己的灿烂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化遗产。契丹、汉、突厥(回鹘)、梵、藏、女真(满族)、阿拉伯、波斯、高丽(朝鲜)、日本等诸民族及欧洲对蒙古语言化都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