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梅山地区,求子的良好愿望贯穿于整个婚礼的始终,体现在婚礼的方方面面,在婚礼的系列活动中,人们更是用婚俗歌谣直接表达对子嗣的热切祈求。一、在带巫术色彩的迎新诀术歌中,祈求神灵祖宗保佑新人多子多福是其最终目的;二、在热闹的婚庆活动中,祝愿新人早生贵子是客人对新人表达良好祝愿的赞语歌里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杨春吉 《新高考》2013,(5):84-86
众所周知,“酒”文化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各国饮酒习俗而言,可谓各具特色,妙趣横生。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相似文献   

3.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丧葬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烧饭”、“面”是具有草原特色的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之一。本文从“烧饭”、“面”习俗的纵向研究,试图从文化传承的理论角度,寻求“烧饭”之礼残留至今,“面”之俗却于中世纪湮没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自古代宫廷傩逐渐消逝后,流传到长江流域的傩舞表演形式历经变化,已经发生巨大改变。而这些变迁影响着"荆楚傩舞"的传承与发展。流传在湖北省荆州地区的仙桃市以及洪湖市的传统傩俗"急脚子"是民间传统"荆楚傩舞"的又一典型代表。其存在城隍庙会祭祀礼仪结构,以民间丐傩形式向傩和道以及商业的结合方向发展,将祭祀向迎神等世俗娱乐转化。傩礼会形式体现荆楚民俗体育和文化特色,其中"急脚子"面具独具荆楚民俗文化特色,以"傩盔"独特的形态出现。目前其发展面临自身发展的障碍,急需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旅游宣传等手段将这一传统民俗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5.
"摇马郎"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习俗,清代及民国时期贵州地方文献记载颇多。"摇马郎"活动在时间、地点、人员、过程、行为、互助、回避及结果诸方面均应遵循相关规则。"摇马郎"习俗只是一种相对自由的婚恋活动,原因有三:其一是婚姻制度的限制;其二是双方家族的干预;其三是经济能力的困扰。贵州苗族青年男女参加的"摇马郎"活动,不仅是正常的社交和情感的渲泄,而且更是对包办婚姻的反叛,并藉此实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摇马郎"名称逐渐被"游方"所取代,这既有道义上的原因,也有语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泉州沿海地区的“相摃”习俗,在表现形式上无大差异,但在具体内容上则有所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掷石(摃石)战和掷火(摃火)战两种。其中有掷石战习俗的地方较多,曾见于惠安、晋江、石狮等沿海地区。较为独特的掷火战习俗,似仅见于晋江东石。“斗石”游艺民俗东亚各国的历史上均存在过,泉州的“相摃”习俗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比较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7.
班级“教育习俗”作为约定俗戍的活动形式,在特定的时空内.总是以稳定的形式出现,带给参与者的意义也已超越它本身所具的意义。它一旦形成便以感染、暗示、模仿、参照等影响机制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导向、约束、熏陶的教育功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旨在通过对班级“教育习俗”的发现、挖掘、整理,使班级“教育习俗”不断在传承中积淀,在变革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怒江勒墨人“公房”看其婚恋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勒墨人是白族的一个支系,勒墨人居住于怒江州泸水县洛本卓等地,他们的生活习俗保存着大量的白族古老习俗,今天在怒江流域还可以看到勒墨人最后的“公房”。勒墨人称供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公房”叫“观那好”,汉语的意思是“逛情侣的房子”。勒墨人的婚姻经过定情、订婚、结婚三个过程。在婚俗中有优良的传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一些应该丢弃的糟粕。  相似文献   

9.
班级教育习俗作为约定俗成的活动形式。在特定的时空内,总是以稳定的形式出现,带给参与者的意义也已超越它本身所具的意义。它一旦形成便以感染、暗示、模仿、参照等影响机制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导向、约束、熏陶的教育功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旨在通过对班级教育习俗的发现、挖掘、整理,使班级教育习俗不断在传承中积淀,在变革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福军 《云南电大学报》2011,13(4):51-54,64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云南省双柏县彝族"老虎笙",是一种有关图腾崇拜的乐舞,其舞蹈动作是以彝族的虎图腾为依据的,是一种戏剧化了的图腾祭典,它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智慧,保留着许多原始遗韵,是彝族文化特征的标志,体现彝族人民的生命本质特性,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对本民族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蒙古秘史》中崇尚“三段式时间”习俗之秘,论述了崇尚“三段式时间”习俗的由来和它的文化内涵及其启示,阐述了文化内涵的6个方面:(1)蒙古族原始先民认为三段式时间是天的意志在时间形式上的一种反映;(2)天的意志是通过三段式时间的习俗来表现;(3)蒙古族原始先民认为三段式时间是事件的过程或行为的进程中的一种循环形式;(4)古代蒙古人认为三段式时间是保平安或进行战斗的时间概念上的必然形式;(5)只要恪守三段式时间模式,忠实于这种原始的吉祥“三数”,就可以保得平安,高枕无忧了;(6)原始蒙古人认为三段式时间,也可以用来发泄和排遣怨恨和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12.
关注民生是落实“三贴近”原则的重要内容。《池州日报》通过为民生新闻报道提供载体、增强力量、把握视角、提升质量,较好地创新了运作机制。体现了民生情怀,关注了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万载傩舞也被称之为"跳傩"是一种以祭祀、祈福为载体的古老仪式。经过千年的传承与积累,在不同时代的民间文化中,傩舞表演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这种戴着面具的舞蹈表演具有显著愉悦身心、健身以及一定的育人作用。万载傩舞在2006年5月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傩并没有因为现代社会的繁荣发展而发展,反而变成了无人问津的艺术表演。因此,保护并传承万载傩舞这一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体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活于华南一珠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等特点,将野生稻驯化栽培以满足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水田在壮语中称作“那”,在广西壮族一带地区,可以看到多处以“那”命名的村落和城镇,由稻作文明衍生的壮族民间习俗,蕴含着稻作文化,在壮族人民历史生活与发展中的社会意义和人类学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源流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傩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且并未得到完全解决的学术难题,而"泛傩论"的兴起使得当前迫切需要对源流问题进行重新思考。通过对"泛傩论"的指向及其弊端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中国傩文化源流问题中的有关事实。  相似文献   

16.
"拜囊海"是天等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以娱人、娱神为内容,以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拜囊海"信仰习俗形成于北宋皇佑年间,历史悠久。"拜囊海"信仰习俗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民族融合性、宗法性和组织性,是女性文化的体现,有承传性与神秘性等地域文化特点。由于各种原因,"拜囊海"习俗目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蕴涵着丰富的生殖崇拜文化和祖先崇拜文化.通过对“先”与“后”的释义,阐述“先”与“后”所包含的尊母敬君的“忠”“孝”观、“自强务实”“族群团结”的责任观、“人文主义”的自然观与“女尊男卑”的原始女性观,论证汉字“先”与“后”特有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搞下来.好像谁也说不清素质教育是什么了。理论的人习惯在书斋里海阔天空.热衷于满世界地找学问.喜欢拿外国的道理观中国的事;实践们云里雾里弄不懂.只好无奈地在“田野”里“实事求是”。素质,原本只是个常用词.素质教育则是个浅显通俗的教育目标.如今却成了复杂变革了。  相似文献   

19.
“出花园”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成人礼,是潮汕地区富有本土特色的标志性文化之一。目前对潮汕“出花园”祭拜神灵及习俗的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比较零散。对这些形成于不同时期的相关文献进行钩稽梳理,发现这些记录和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该习俗祭拜神灵的缘起、仪式活动的描述和学术研究等三个方面。花公花嫲神灵的起源是文献辑录和学术研究中比较突出的主题,“出花园”神灵及仪式记录,自清以来,方志、地方文化史料等文集渐有辑录,1990年以后,这一民俗事象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仪式调查、文化内涵、传承演变、神灵源流、现实意义的论述以及与相关民俗事象之间的比较等方面。这些成果可为“出花园”这一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绘画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教学选用恰当的指导方法是幼儿主动发展的前提。教师的指导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看”、“说”“想”。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的“看”“说”“想”正是在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教师与幼儿充分互动的体现,在绘画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构思、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绘画表现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对美术作品的兴趣,陶冶情操,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