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高职财经商贸大类专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不断演变,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职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财经商贸领域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展开深入探讨,构建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职场需求的有机结合。在分析现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五育并举”模式,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五个维度融合,结合全面、个性、实用和社会适应性四个象限,构建一个更加全面、多元的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2.
利用智慧校园或智慧课堂构建智慧评价系统是当前教育评价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基于P&P智慧课堂,构建P&P智慧课堂平台评价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五育”评价体系、创新“五育”评价方式、丰富“五育”活动内容,形成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和泛在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实现“五育”并举,协助教师减负提质,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五育”并举评价旨在通过教育大数据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可教育性及实际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大数据教育评价的背景与愿景,探索学生“五育”并举评价的指标体系、技术支持、操作框架等,从而创新评价体系与策略。建构大数据驱动下“五育”并举评价的具体实施路径:精准评价数据,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数字画像,推进因材施教;驱动课程优化,增援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大背景下,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和核心举措。然而,现实中由于片面的教育观、工具化的评价观、应试的教育观使得“五育并举”出现一些困境,高校需要制定完整的育人目标,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开设五育融合课程,改革评价方式,探索实施覆盖德智体美劳的增值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各地要不断培育优质师资、推进课程建设、革新课程样态、构建评价体系、营造生态环境,着力推动“五育融合”,变革育人方式,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五育之间并非各自为政、相互独立,而是相互融合、互相促进,都是按照教育规律对人心理层面以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组成的内在系统的发展、维持和修护,构建基于“五育融合”的普通高中心育体系就是要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科课程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重要媒介,也是五育落地的重要载体,探索实施全学科育心既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种模式创新,也是融合育人的一种有益尝试,更是转变高中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一种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7.
落实新时代“五育并举”教育要求、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和具体行动指南。推进“五育并举”,要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补齐教育的短板;要注意各学段衔接贯通、一脉相承;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合力,协同育人;要做好评价导向和政策保障;要立足课程,着眼课堂。落实“五育并举”,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差别推进;要鼓励学校多元发展,彰显特色;要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发挥特长,彰显个性。“五育并举”并不排斥技术变革,可以借力人工智能,实现融合共进;“五育并举是南品质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教育整体性、完整性的要求,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的重要遵循,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对接社会发展需要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人才的全面自主培养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全方位推进“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需要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高校应把握“五育并举”新内涵,对标教育评价改革新要求,实现人才培养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要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着手进行变革,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一体化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理想信念坚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唐惠玉 《江苏教育》2023,(13):60-64
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五育并举”综合评价旨在通过加大空间感、拉长时间轴,有效防止碎片化信息可能带来的教育评价的“以偏概全”和“挂一漏万”。学校通过构建“五育并举”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技术支持及操作框架,不断完善评价方略,持续优化评价的路径和成效,从而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作出更完整、更真切、更立体、更具价值的判断与评价,更充分、显著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提出建立“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当前,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格局初步形成,“五育”融合的实践仍需探索。“五育”中的智育重、德育疏、体育弱、美育少、劳动教育缺的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融合推进实施尚需时日;认识的二元论、知识的箱格化、学科的分离化等问题依然出现在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中;“五唯”评价,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导向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1.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2.
赵红梅 《江西教育》2024,(19):58-6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五育”融合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五育”融合是指“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旨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构教学理念,探寻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探索,促进学生结构化知识体系的形成。本文基于“五育并举”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积极的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成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重要策略。中小学在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坚持遵循基础性,兼顾开放性;关涉整体性,重视融合性;强调同一性,突出多样性;恪守阶段性,遵守连贯性的基本原则。为确保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性,要形成以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课程规划为引领、以课程结构为支撑、以课程运行为抓手的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为贯彻落实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学校需从畅通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的实施渠道、规范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健全课程的保障机制、打造课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四个方面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初衷是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但是,现实中的拓展性课程建设常常脱离学校理念性文化和特色地域性资源,忽视学生需求和兴趣,既没能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也未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突破拓展性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学校要立足自身办学理念设计课程框架,聚焦特色资源挖掘课程要素,以“五育”为纲构建课程体系,以学生为本建构课程实施路径,围绕育人目标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最终实现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5.
《福建教育》2022,(17):37-39
<正>厦门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双减”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民生工程、质量工程、系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在扎实落实“双减”工作各项任务的同时,多措并举提升教学质量、作业质量,增加学生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时间、个性化发展时间,坚持在“减”的同时,做足“增量”,做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如何让"五育"落地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并产生更高的整体效益,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应以"五育互育"促进"五育并举",由此提高五育的整体育人功能,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引领课程迭代升级,课程则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贯彻教育方针政策、优化既有课程体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均印证了“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紧急性。一般而言,“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课程诸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的过程,学校要在澄清“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构建理念的基础上,阐释“五育并举”课程目标的应然之意、推进“五育并举”课程结构的整合融通、组织“五育并举”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制定“五育并举”课程的运行方略。为保证“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应组建课程审议小组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组织保障,融通课程资源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条件保障,建立课程“评价—监控”机制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时代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党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提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理念被再度强调,并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新使命和实践要求。而“五育并举”从理论达成共识到向育人教学实践的“五育融合”转化都面临不小的挑战。受教育观念、地区经济、文化差异等要素影响,“五育并举”等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还有一定的阻滞;对此尝试从立德树人视域揭示“五育并举”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梳理分析“五育并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解决问题和实质性推进“五育并举”的角度尝试提出一些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劳动教育研究综述,然后分析了五育并举教育格局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意义,最后提出了五育并举教育格局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0.
面向普通学生的美育评价,重要性、必要性已毋庸置疑,但是“如何评”却是目前学校美育难题之难题。问题焦点在于,美育评价及其指标构成的合理性、系统性与美育评价对象的个体性、可能性之间存在着似乎难以调协的矛盾。这一矛盾其实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性和个性发展这两个主要矛盾面在美育评价中的特别凸显而已。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的理论、布卢姆《教育评价》中“所希望的”与“所可能的”理论以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中有关完美人格培养的一般教育目的和基于学生兴趣的特殊目的理论等,为本研究提出和建构“双指向美育评价”,即以学生“审美素养”包括“艺术核心素养”发展来构建合理系统的一般美育目标体系,以学生个体的审美兴趣为美育评价操作的逻辑起点,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这种全面系统性兼容个体可能性的双指向美育评价,也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评价改革,如五育并举评价逻辑构建的先行探索与试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