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时代日益深入的影响,"听说读写"论的时代局限性已不容回避。与之对应,主张"听说读写视思评"的积极语用教育观主张发展学习者的全语用能力,尤其注重思考、表达、评论语用能力之培养和训练,因而日益彰显其时代生命力和超越性特征。从"听说读写"论到"听说读写视思评"七字能力的培养,这种转换实质上表征着由"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的母语教育范式之创新。  相似文献   

2.
积极地听说读写思,即为“积极语用”。不同于语言学中的概念,这里的“语用”特指课标提出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强调儿童的主体价值。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语言知识,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看他是否能够积极地使用。2011年版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后.如何站在“积极语用”的视角重建课堂,展开有深度和创意的教学变革.成了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实践命题。  相似文献   

3.
董建平、邬云德在《基于“过程”教育观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探索及反思》一文中,在分析课例的基础上指出,要贯彻“过程”教育观,应在教学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对我国传统“语文”课程名称之弊的历史反思,梳理并归纳出世界各国母语课程和教科书命名的共同特点,力主变传统单一的“语文”课程名称为以“汉语”为核心词、重心逐渐递升的新命名序列;进而着重阐释我国母语教育目标的重建,即确立积极语用为核心的母语教育目标观,培养学习者以“思”为中枢,以“听、读、视”为基础,以“说、写、评”为指向的全语用能力,并使之由狭隘的接受性语用升华为洋溢主体个性、美感和创意的表现性语用(深度语用),炼就未来公民以“表现力”为内核的“言语童子功”,最终汇聚成象征着东方大国空前文化创造活力的强势汉语.  相似文献   

5.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本体,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语用教育,以“语用素养”为本,以“语用技能”为要。语用观讲求“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训练,强调语用训练与文化涵养的融合,坚持语用教学方法的人本理念,反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功利教学。从语文本体出发,明确“语文教育是什么”,树立语用教育观,可以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是基于中学语文的提高性的母语高等教育,是以人文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是督导大学生提高语用能力和人文修养的基础课程。当前,应倡导"言语语用"和"人文语文"的大语文教育观,积极进行对话式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即通过文化专题研讨,使学生拓宽视野,升华精神;指导经典文本研读,引导学生体悟先贤哲思,启迪心灵智慧;督导学生参与语用实践,使之深思笃悟,在语境历练中提高母语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国家教育意志为本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课程范式。母语教师束缚于指令性课程范式,其思维品质和语用能力日趋格式化。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语用教育观得到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的共同关注。积极语用教育观是教师旨在克服学生长期存在的种种消极语用弊症、激励其主动表达和创意表现的母语教育新理念。它要求唤醒母语教师积极语用的自觉意识,重构其语用能力体系,练就基于语用规范的卓越的母语表现力,由此发展为母语创造力。解放阅读和活化语用是母语教师语用能力重构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学为中心”的教育观就是将教师“以教论学”转变成“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学探索的重点目标是“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等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思意数学”以问题引路,以“思”为魂,以“意”为核,旨在“融思之规律、意之方法、思意于一体”.通过探索数学定理课教学方式,构建“思意数学”定理课教学模式,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为例进行教学探索与实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2011版课标中提出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步入五大误区:语用之“窄”,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窄化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知识”或“读写结合”;语用之“泛”,把挖掘出的零散的语用点堆砌串联成教学过程;语用之“偏”,为体现语用而设定偏离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语用之“分”,教学中脱离文本语境的训练,导致内容与形式分离;语用之“被”,学生“被语用”,沦为语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正>记者:徐校长好!我了解到,您和您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倡导“积极语用”的教学主张。能不能请您谈一谈,您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积极语用”的教学探索的?其内涵和价值是什么?徐瑛:感谢您的关注。我们做“积极语用”的教学研究主要基于这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少语”现象。一直以来,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或者说是学习语文应掌握的四项基本能力,然而现行考试评价缺少口语考核,  相似文献   

12.
一、园本“活动课程”的由来 2009年,北京市第六幼儿园(以下简称“六幼”)在思考园所发展时决定要进行园本“活动课程”建设,主要目的是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的思维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注重研究幼儿“学”的过程中,使教师不断发现幼儿的“学”,从而反“教”思。  相似文献   

13.
“学生中心论”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体现。传统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受教育者 ,是被教育者 ,因而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教师、服从书本、服从学校。这种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才能。技工学校必须走出传统 ,面向现代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技工学校管理“以学生为中心” ,就要从学生入学前开始 ,把专业选择、学制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方法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 ,为学生提供弹性的选课制度。并以此为基点 ,推进学校管理各方面的改革。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技工学…  相似文献   

14.
探究教学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型探究教学理论为教师开展动思结合的探究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框架。为探索信息技术赋能思维型探究教学之路,教师以“鸟喙和鸟足”为例,建构融合技术的“五思五学”思维型探究教学模式:精准分析学情,明确思维发展目标,实现“预学明思”;创设具身化情境,激发思维动机,实现“激学导思”;探究合作,提升思维品质,实现“探学辨思”;借助数据分析,跟踪学生思维,实现“展学反思”;虚拟仿真交互,引导迁移应用,实现“拓学创思”。教师以信息技术助力“五思五学”,让学生在探究中“做思共生”,可有效促进大单元整体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语用之“策”的探讨,可从基本之“策”和操作之“策”两个层面展开。基本之“策”方面,应当基于语境,探寻语用的情境意义;基于生活,体现语用的普适价值;基于实践,让语用在阅读中自然生长;基于学习,悟得、学得、习得语用;基于文体,让语用独特而有吸引力。操作之“策”方面,实现问题转向,由文本“表现什么”转向“如何表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互文观照,由单一文本走向多个相关文本;品味比较,敏化语用;匹配对应,协调一致;整合取舍,聚焦突破。  相似文献   

16.
《学记》中写道:“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看来,积极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紧扣“生本教育”的理念,把握好“导”“扶”“放”的“度”,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凝练物理教学的“情思”特征,通过创设“情思交融”的问题链情境诱导学生思维逐级进阶,探索在“以情诱思、以情育思、以思怡情”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和人文思想,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情思物理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公亦然 《海外英语》2022,(17):58-59+64
自贬行为在语用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学界大体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入手,成果多深植于西方社会背景或英语语言环境,或大部分以总结其言语特征、策略及语用功能为主。以Meier为代表的“修复”理论为解释自贬现象提供新的视角。自贬是言语交际中对话双方均需进行的“修复”行为。自贬行为可分为积极“修复”行为和消极“修复”行为。积极修复的前提是社会规范没有被违反,行为本身起到补偿作用,目的是为恢复平等的交际关系;而消极修复的前提是社会规则将要被违反,行为本身起到缓冲负面消息作用,目的是为规避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9.
深度建构“语用”课堂,应当:基于文体,深度建构陌生化“语用”课堂,让课堂由惯常变得独特与陌生;基于学习,深度建构学习化“语用”课堂,由“教语用”走向“学语用”;基于课程,深度建构课程化“语用”课堂,由“课文之用”走向“课程之用”;基于语境,深度建构情境化“语用”课堂,由“语用技术”走向“语用素养”;基于生活,深度建构生活化“语用”课堂,由“文学之用”走向“生活之用”,回到根本旨归与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20.
融合词汇语用和文化语用双重视角,聚焦汉语常用应答词“随便”,剖析其语用内涵及功能,并审视其背后的文化根因。研究发现:“随便”在具体交际情景中的使用已超越其静态、稳定的词典义,呈现由“漠视”到“重视”的动态人际语用内涵,并发挥着调控人际关系的语用功能。该人际语用内涵和功能的实现是中华文化中的“待客、做客之礼”“中庸之道”以及“易经之妙”使然。本研究可在理论上弥补目前人际话语研究领域关于文化维度学理性思辨的不足,提升民族文化信息对特定语用表达及语用现象的阐释力;在实践上可进一步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助力中国特色表达的理解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