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李浩 《人民教育》2023,(10):67-69
<正>“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当下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整体育人体系正逐步构建。本文拟以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为例,寻找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进而由点及面,推进“五育融合”的课堂变革行动。一、“五育融合”呼唤学科融合的课堂变革  相似文献   

3.
立德树人背景下,数学学科与“五育融合”承载着共同的育人使命,“五育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数学课堂既是传授数学知识的基本场域,又是数学学科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数学课堂中走向“五育融合”,可以在微观上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观上改善数学教学现状、发挥数学育人价值,宏观上满足社会需要、推动社会进步。目前“五育融合”在数学课堂之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数学课堂之中渗透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教学策略,旨在实现以数润德、以数增智、以数强体、以数促劳,从而构建“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4.
“五育”融合即通过融合的形式实现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策略,更是一种育人能力,是对新时代“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路径,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在“五育”之中,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协调育人价值,是“五育”的主要突破口和“五育”融合教育的关键所在,劳动教育是融通五育的粘合剂,劳动教育需与其余四育建立有机链接,形成融合互动,谋求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5.
“五育融合”是重塑教育完整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美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旨趣,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是五育由分裂走向完整的教育回归。要想“以美促全”,应形成美育文化浸润、学科建设、智能引领及美育具身实践等机制去推动“五育融合”。“五育融合”的实现需要融美于教,立足美育的发展过程和实践路径,以“感美”“尚美”“立美”“创美”为突破口,分别探寻“五育”教学理念、方式、体系、活动,并在整体协调的美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生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索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所关注的“五育”并举提质增效的方法,总结梳理出两个成效显著的方法:一是巧用助研单,促进课前思考;二是定课程主题,设计活动式课堂。并以此将数学学科思维能力与“五育”融合,丰富数学学科特色活动,创新教学策略,高效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五育”综合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和“五育融合”是当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教育变革关注的热点,二者有机融合是综合育人的新路径。在明确“跨学科”“五育融合”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某育融合式”与“活动融合式”相结合的方式,设计教学案例“花样·生活”,以乡镇中学兴趣活动为实践平台,通过整合初中地理、生物学科知识并结合艺术教学,围绕“种花养花·感受生命”“知花赏花·提升审美”“包花献花·学会感恩”三大主题,进行五育融合教学实践探索,以期为“跨学科整合”与“五育融合”相结合进行综合育人案例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叶静涛 《学苑教育》2022,(36):82-83+86
“五育融合”是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之一,已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新时代,美育的育人价值和作用无可替代,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树立“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建立新时代美育价值导向机制,探索新美育体系实施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当下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体现了教育对人才的培育目标。“五育”融合要求学校和教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文章从理念引领“五育”融合发展方向、通过实践探索“五育”融合路径两方面探寻“五育”融合的实践策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双新”背景下,科学教育贯彻“五育”融合有着必然逻辑,它是“立德树人”的正确方向,是新课程方案的价值旨归,是新课程标准的行动指南。在“双新”酝酿期,科学教育推进“五育”融合存在三种实然状态:“五育”目标不均衡、不全面,五育实践不充分、不完整,五育评价不凸显、不到位。随着“双新”的扎实推进与落地,科学教育“五育”融合的应然路径将会越走越宽广:以“五育”目标统领科学学科教育总目标,以“五育”实践融合科学学科教育全过程,以“五育”并举评促科学学科教育之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五育地位不平等、五育之间不关联、五育融合不充分等问题依然突出。“双减”政策的出台有助于解决“五育融合”的现实问题,二者具有诸多内在契合点,如,基于相通的逻辑起点,面临相似的现实境遇,指向相同的目标诉求等。“双减”背景下应依托教育时空保障,拓宽“五育融合”之广度;回归教育育人初心,挖掘“五育融合”之深度;注重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五育融合”之效度。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应置于何处是一个具有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政策和学理层面有关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关系的相关阐述,在新时代背景下五育以“嵌套”的基本样态存在。当下,劳动教育因其薄弱的教育观念、粗放且浅表的教育课程、与劳育脱节的综合实践活动及“重智轻劳”的班级建设使其在五育关系中的定位存在偏差。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反思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价值定位,以求结合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的新诉求,对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关系的重构路径的前提从人文化、科技化、具身认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在此基础上,从构建集约性与深层性并存的劳动教育课程、校内外联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与班级建设深度融合等方面探寻劳动教育在“五育融合”中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4.
林茂华 《考试周刊》2022,(41):158-162
开展“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戏剧创演主题活动是遵循幼儿主体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育人追求,也是顺应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戏剧创演主题活动与“五育”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和育人过程三方面有共通之处。实践“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戏剧创演主题活动策略有三:确立对应“五育”的育人总体目标;实施兼容“五育融合”的主题开展路径;践行契合“五育融合”的创演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五育融合”的目的指向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是说“五育融合”就是将“五育”简单相加。实际上,“五育融合”是以“五育独立”为基本前提的;没有“五育独立”,也就无所谓“五育融合”。现有的德智体美劳各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其育人本性,因而“五育融合”必须以各育育人本性的恢复为基本条件。因此,学校教育的学科边界必须以人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完整性来实现新的边界跨越,学校需要在生活化的教育逻辑下重构育人生态,从而真正实现“五育融合”。  相似文献   

16.
“五育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中小学校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自觉践行国家意志,构建“五育”融通课程体系,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协同多元育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活动,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五育融合”的教育环境,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基础上形成的教育理论新构架,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新探索,亦是未来育人方式转变的新方向。在“五育融合”实践中,教师是直接的承担者,其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影响着“五育融合”的育人实效。通过对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实施“五育融合”存在现实困境,教师对“五育融合”的认识有限导致概念理解偏误,教师专业素养不足致使“五育融合”实施困难,缺少外部资源支持限制“五育融合”落地,“融合育人”评价体系的不健全难以引领“五育融合”的深化。为有效推进“五育融合”的教育改革,应活化教师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与认识,建构面向“五育融合胜任力”的研修机制,打造“五育融合”的协同工作系统,全面完善“五育融合”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始尝试将课程内容与“五育”教育结合起来,希望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大难度,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学科教学能力,还要对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有充分的了解,针对其心理特点调整教学方式,以此促进“五育”教育与数学知识点的融合。文章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五育”融合措施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小学数学教师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所谓五育,指的是人围绕着“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工作的总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任务。而针对“五育”所开展的教学,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应当在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中进行全面的融合与渗透,这样才能让“五育”的目标任务得到充分的实现。本文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五育融合”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育被认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五育”融合需要打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最好以“食育”为突破口,以此连接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让学生承担学校的绝大部分劳动,由此形成学生自治的基本责任和担当。劳动教育引领的“五育”融合需要发挥社会教育力,建构“五育”融合的社会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